【媒体谈雅安地震:再次激活国家和社会良性元素】
2013年04月22日09: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今天的救援会传递到明天,正如“5·12”传到今天
灾难有时是叠加的:同样是四川,同样是龙门山断裂带,距离“5·12”汶川地震5周年的“痛点”仅有22天,这片土地再次被芦山强震击中。
哀恸也会叠加:一位50岁的雅安母亲,她的儿子5年前的一次强余震中遭遇车祸去世,如今17岁的女儿又在这场地震中殒命于垮塌的房屋下。四川乡亲遇难,同胞遇难,更多的人挣扎在肉体或精神的痛苦当中,5年前为四川而感到疼痛的所有那些中国心,如今再次揪起。
然而别忘了另一些叠加:大到国家的紧急应对能力、社会的整体动员效果,小到具体的救灾经验、面对地震的种种细节。汶川地震来袭时,我们几乎没有参照系。遥远的唐山大地震,更多只能提供心境上的关联。这一次却不同,面对暴虐大自然的,是一个更成熟的省份,一个更成熟的国家,一个更成熟的社会,当然也是一个个更成熟的公民个体。
在救援现场,在天南地北的后方,在网络世界里,无数句关切的话是这样开头的:“汶川地震时……”“根据那次特大地震的经验……”一个最显著的事实是,“5·12”救援里的人道主义精神,那种血浓于水的心理纽带,传递到了今天,并直接作用于芦山地震的灾后救援。
这5年当中,源自“5·12”的行政效率和公民精神,似乎在某些时候有过衰减,对此我们忧虑过也批判过。但一场强震再次激活了国家和社会的这些良性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次激活就会是一次固化,一次叠加就会是一次强化。5年前的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对于四川依旧,对于中国依旧。
当然还可能有某些令人遗憾的叠加:一些冷漠的腔调,一些丑恶的嘴脸,一些拙劣的掩饰,一些虚伪的表演。这些我们曾在汶川地震后见识过的,都还有可能出现在芦山地震后。但我们至少可以提醒一句:出现过,一定会被记录,5年不算久,公众都还记得。没有人愿意再次被这些冷漠丑恶拙劣虚伪所伤害,一旦再次出现,我们的谴责一定加倍,相信惩罚也会加倍。
芦山震后救援一定会为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精神财富,而这会传递下去,作用于民族的明天,如同“5·12”救援的精神资源传到今天。
在汹涌着悲伤的这一天,逝者葬在生养他们的土地里,泪水含在我们眼中——与希望一道。(徐百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4月22日09: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今天的救援会传递到明天,正如“5·12”传到今天
灾难有时是叠加的:同样是四川,同样是龙门山断裂带,距离“5·12”汶川地震5周年的“痛点”仅有22天,这片土地再次被芦山强震击中。
哀恸也会叠加:一位50岁的雅安母亲,她的儿子5年前的一次强余震中遭遇车祸去世,如今17岁的女儿又在这场地震中殒命于垮塌的房屋下。四川乡亲遇难,同胞遇难,更多的人挣扎在肉体或精神的痛苦当中,5年前为四川而感到疼痛的所有那些中国心,如今再次揪起。
然而别忘了另一些叠加:大到国家的紧急应对能力、社会的整体动员效果,小到具体的救灾经验、面对地震的种种细节。汶川地震来袭时,我们几乎没有参照系。遥远的唐山大地震,更多只能提供心境上的关联。这一次却不同,面对暴虐大自然的,是一个更成熟的省份,一个更成熟的国家,一个更成熟的社会,当然也是一个个更成熟的公民个体。
在救援现场,在天南地北的后方,在网络世界里,无数句关切的话是这样开头的:“汶川地震时……”“根据那次特大地震的经验……”一个最显著的事实是,“5·12”救援里的人道主义精神,那种血浓于水的心理纽带,传递到了今天,并直接作用于芦山地震的灾后救援。
这5年当中,源自“5·12”的行政效率和公民精神,似乎在某些时候有过衰减,对此我们忧虑过也批判过。但一场强震再次激活了国家和社会的这些良性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次激活就会是一次固化,一次叠加就会是一次强化。5年前的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对于四川依旧,对于中国依旧。
当然还可能有某些令人遗憾的叠加:一些冷漠的腔调,一些丑恶的嘴脸,一些拙劣的掩饰,一些虚伪的表演。这些我们曾在汶川地震后见识过的,都还有可能出现在芦山地震后。但我们至少可以提醒一句:出现过,一定会被记录,5年不算久,公众都还记得。没有人愿意再次被这些冷漠丑恶拙劣虚伪所伤害,一旦再次出现,我们的谴责一定加倍,相信惩罚也会加倍。
芦山震后救援一定会为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精神财富,而这会传递下去,作用于民族的明天,如同“5·12”救援的精神资源传到今天。
在汹涌着悲伤的这一天,逝者葬在生养他们的土地里,泪水含在我们眼中——与希望一道。(徐百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