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要睡觉了,眼睛感受到无比得酸涩。揉搓眼角,却只能感受到手指尖的滚烫。立秋已过,天气转凉了。碎花布的窗帘别在两旁的扣环上,自打东交民巷变成法国人的地盘,你就是求我去那里住、我也不回去了。所幸还能找到一处还算是干净整洁的筒子楼。这是我第一次住筒子楼,在英格兰的时候有所谓的何公馆。回到北平,中国母亲又替我盘下一个赵公馆。如若不是这一次法国人闹事,我想是一辈子也逃脱不了“公馆”这个词了。不过如今也不是过着不好的生活,徐妈妈还是带在身边。只不过多了一位室友——而这位室友,又不惹我讨嫌。可说,还是足够讨人喜欢的。所以这样子的日子也并不差。左右好坏都是过罢。)
( 对比起香港、上海,北平是更属于晨曦的。还淌着露水的青石板路上,有穿黄绿颜色的报童,卖香烟、豆汁儿的小贩拢着身前的半大盒子吆喝行走,穿着红格纹英国校服的学生也在行走,及去天主堂的老妪,踽踽地踩着迟缓地步伐。路上传来纷扰的声色,夜晚——北平却是太过安静。没有大上海的人间声色,也没有出来交际应酬。叫人觉得无趣极了,可我是不能回上海的。至于为什么不能回,我也说不出来。可能是因为先前那一位香港人,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我说不出来的感受。霍地,房间全然亮起来了。掀开窗帘,路灯一盏接连一盏的亮起。一直延伸到窄路尽头。 )
( 对比起香港、上海,北平是更属于晨曦的。还淌着露水的青石板路上,有穿黄绿颜色的报童,卖香烟、豆汁儿的小贩拢着身前的半大盒子吆喝行走,穿着红格纹英国校服的学生也在行走,及去天主堂的老妪,踽踽地踩着迟缓地步伐。路上传来纷扰的声色,夜晚——北平却是太过安静。没有大上海的人间声色,也没有出来交际应酬。叫人觉得无趣极了,可我是不能回上海的。至于为什么不能回,我也说不出来。可能是因为先前那一位香港人,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我说不出来的感受。霍地,房间全然亮起来了。掀开窗帘,路灯一盏接连一盏的亮起。一直延伸到窄路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