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正统一些的书都是失眠的时候看的。长夜漫漫,《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球通史》一类的最适合夜深人静百无聊赖的时候看,只是总的来说还是各类杂书占主体。
年轻一些作家的书看得多了,要么会因为厌倦而放弃,要么会因为参照到自己的成长而成为习惯,譬如安妮宝贝之于我。
尽管打心眼儿里喜欢的是舒式散文那种明亮的懒散劲儿,但是安妮宝贝的书却是购买率最高的。那会儿时间多得完全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看大量杂书安妮宝贝的书也是那时开始的,也只是泛泛而读仅作打发。
一开始就不喜欢她的小说,不管怎么说潜意识里便拒绝放大尖锐疼痛的东西。因为既然它不能使心情愉悦,那他就不是打发时间的合格产品。
开始认真看她的书是从《素年锦时》起,加了些许调料的豆腐白菜,清淡可入口,于是开始慢慢享用,而后又慢慢看了其它书。
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一个“活火山时期”。内在的力量蠢蠢欲动,于是做了一些后来看起来难以置信的事,也容易为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大喜或大悲。然而这样的时期总会过去的,除了天生的艺术家。毕竟,一片叶子坠落时在水面激起的涟漪只对在那儿的小鱼会有瞬时的较大影响,对于波澜壮阔的整条大江是不必在意的。
看这样的作家的书,看的是他的成长,看的是自己的成长。
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我们,是经不得太多实验的。因为生命经不起一再的破坏,它如此脆弱,容易破碎,容易污浊,且无法复原。所以,如果能做一个“观摩达人”也是一件幸事。
更喜欢年长一些的作家的散文,再怎样的曲折,字里行间也尽显云淡风清、朗月梳星。
看别人的书,体会别人的过往,经营自己的成长,蓄养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