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30日漏签0天
阿普萨萨吧 关注:13,076贴子:134,30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2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阿普萨萨吧
>0< 加载中...

【萨萨加油】也说"马铃儿响来玉鸟唱"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洞庭夜雨9
  • 茶马幽怀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前几天有个附贴,就萨萨在央视中华情节目里演唱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说了不同看法,我心理上作好了接受吧友拍砖的准备,我认真看了吧主同时转发的该歌曲包括原唱在内的三个视频版本,我感觉萨萨与王丽达在红歌会的演唱真是唱得相当完美,我不敢说超过原唱,毕竟原唱是在录音棚的演唱,而萨萨是在年度决赛的现场演唱,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而且萨萨是在决赛第一个回合就面临不利的巨大心理压力下完成的这首作品,把这首歌唱得欢快明亮,与大牌的明星搭档表现得珠联璧合,萨萨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演唱功底,遇强更强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叹。
而萨萨在这次的演唱,同样也是男女声二重唱,由于编曲的原因吧,音调明显偏低,加上流行唱法的表现方式并不适合表达这首作品的主题,所以效果不怎么理想,特别是不知道为什么把男女声演唱的部分都换了个位,形成歌词和角色的错位,当然这些都不是萨萨能左右的,我们不能对那些编曲,导演说什么,只好对萨萨寄予厚望了。
其实从内心讲,萨萨唱什么歌我都喜欢,但站在歌迷的角度,我希望萨萨在创新方面,创作出更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象"庆丰收","天籁怒江""最美纹面女"等优秀作品。在传承经典作品方面,走既原汁原味,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路线,就象"山路十八弯","洞庭鱼米乡""变脸""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辨识度,打上萨萨的标签,让人们听了都说好,都记得住。或许我的要求太过苛刻,没有考虑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也难为萨萨了,我是衷心期望萨萨演唱的每首歌,都能达到进入专辑的水平,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统一的演唱风格,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创造新的经典,要特别注意防止陷入由于尝试各种曲风,虽然是丰富多彩,却是五花八门,而淡化了自己特色的误区。


  • 白领丽影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楼主起专楼发贴子,对萨萨本次中华情演唱《马铃儿响来玉鸟唱》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向楼致意。原因如下:
1、楼主真心爱护阿普萨萨。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虽然这里用“责”不妥当。广大的普洱茶们
是能够感受到你的真情实感的。
2、敢于讲真话、实话。真情实性,众所激赏,要的就是这份真实。
3、敢于批评。我认为这是一个歌迷最珍贵的品质,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是对一个歌手真正的爱护。捧杀是比棒杀更残酷!当然可以讲究方式,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基于以上三点,我要对楼主表达我的敬意和尊重。
我的观点接下来的楼层里阐述。希望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的共识下,一同深入探讨,也乐见其他吧友踊跃加入!
(每层楼集中阐述一个观点)


2025-07-30 14:0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白领丽影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民歌唱法与通俗唱法。
本贴纯属吧友的讨论帖,基于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而非技术贴,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民歌当然是中华民族本身血液里的传承,但近来“千人一声”的说法,是人们对电视、电台里听到的民歌演唱同一音色的批评和质疑。闭着眼睛听,虽不至于千人一声,但起码太雷同(其实通俗歌曲也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曲风雷同)。
记得高晓松在2013年红歌会上有一段点评,通俗歌手和民族歌手PK,他说民歌手PK通俗歌手要吃点亏。原因是民歌偏重音色,以前没有麦克风,得唱到让最后一个观众都能够听清楚,牺牲了情感的表达。通俗歌手利用麦克风,能把最细微的情感通过控制气息表达出来,通俗唱法在表达情感方面要比民歌容易。这是其一。
其二,我认为,民歌之所以给人以“表情”不真实感,仍然不在于唱法,而在于词所表达的意思。我们今天所听的民歌,绝大部分都是颂歌的模式,这才是问题之根本。民歌之祖,是《诗经》,诗经根据乐调不同分成风、雅、颂,最有价值的就是风,称国风,160篇,占2/3篇幅。内容上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各种真实感受。真实,真情,这才是它最为动人、隽永绵长的实质!
反观今日之民歌,颇似《诗经》中的颂,40篇而已,远不敌“国风”之篇幅和流传。今之民歌,多半是歌颂大好河山、美好生活、感谢这个那个的恩情等等之类的。可是现实生活中除了这些,我们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感受。民歌之甜美,不能概括我们的生活,民歌之高亢,不能映照我们的情感。所以,通俗歌曲的“风”就填补了这块空缺。比如我听汪峰的好些歌曲,先不说曲调,光是词,足以打动我。《北京北京》《春天里》《怒放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通俗流行的歌曲,首首都有浓浓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起码,我个人觉得这种人文关怀要比颂歌来得动人。
其三,因为民歌的词属于颂(大多数)的范畴。既然是颂歌,自然要唱得高亢嘹亮,牺牲了情的表达。
其四,原生态民歌其实还是国风。所以为什么我听阿普萨萨唱《庆丰收》《傈僳欢歌》《天籁怒江》等等歌曲,觉得好听,就因为它是原生态,它是国风,它表达了真情实感,而非虚假或者多少有些拔高的颂!!!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些现代的“国风”!!!
(下一层再讲创新与发展)


  • 当往事成追忆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表达!
我搬个板凳慢慢看!
向楼主洞庭夜雨和层主白领丽影致意!


  • 白领丽影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传承与创新创新与发展之我见(观点有待商榷,纯属个人意见)
上一贴也应该是“之我见”的范畴,属于个人的自由表达。
“传承与创新、创新与发展”其实是辩证法的命题,传承即取舍,否定中的肯定;创新即扬弃,旧质向新质的飞跃;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民歌自身一直在循着这样的道路发展。最初,民歌的唱法也就是民间艺人、民间歌手的唱作方式,不拘一格,主要根据地方流行调式即兴发挥演唱。但是,民歌一路走来,吸取了曲艺唱法、戏曲唱法,直至借鉴吸收西洋唱法,美声学派,形成新民歌的声乐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歌唱人才,代表人物众多,不一而足。
民歌走到今天,不再被新生代所重,是一种现实。原因至少有二(也行有更多,欢迎补充):1、民歌的定位被格式化。颂歌模式,既制约了内容的延展,又限制了唱法的表现方式。总走高亢嘹亮的路子,审美疲劳;总是各种好好好的内涵,不接地气。2、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程式化。有点批量生产的感觉。我听民歌比赛,那些学院派歌手出来唱民歌,我都是闭着眼睛听的,反正我不仔细也分不出来谁是谁,听多了就直接洗洗睡了。难怪评委们着急、担忧。
民歌跟通俗结合,民通,更具有表现力。腾格尔唱的歌,估计没多少人说那不是民歌吧?他的唱法确实借鉴许多通俗唱法的技巧,走心,听着就感动。什么good day的,听着就假,再看那表情,就更假了。
再好的东西都需要流传,需要市场!有了流传、有了市场,才更有创新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千百次的反复探索,方才可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下一层楼再谈本次《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改编的得与失之我见)


  • 萨动天下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一直认为萨萨的民歌是千歌千面,绝不雷同,他的特色就是民族+原生态+独创,不同于一般的学院派,是一位灵魂歌者!对于一位真心爱萨萨的茶茶来说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一一但坚决不能给萨萨压力,还是那句话,因为我们不能每时每一一一刻都在萨萨身边,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清楚的了解萨萨的辛苦,阻碍,压力,及种种的困难,那我们就应该多给萨萨力量!


  • 白领丽影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各位踊跃建言的吧友好!抱歉今天来晚了,年度预算会议太磨人了。我先总体打个招呼,再一一与大家互动!
感谢你们的真情实感、真实想法,止于艺术的切磋无止无尽!


  • 悠悠岁月1001
  • 茶马幽怀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感性也好理性也好~俺凑喜欢支持萨萨~萨萨滴音乐天赋了不起~!


2025-07-30 14:0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白领丽影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华情”节目中《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改编得失之我见(因为是之我见,所以就顾其一点,不及其余。欢迎补充)
仔细认真地看了本次节目的演唱,以及吧主贴出来的相关视频资料,闭着眼睛又仔细听了一遍,有些感触可以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了,采取时间正叙的方式来道来。
胡松华、杜丽华版:原唱,典型的民歌唱腔,曲风欢快活泼,音质透亮,一代经典。
作为电影的插曲,其曲风受到电影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前者为后者服务。电影《阿诗玛》1964年上映,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剧中基本上没有对白,除了唱还是唱,舞台风格非常明显。作曲家罗宗贤,在曲风上,兼包并蓄,广泛吸收各类音乐元素,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及咏叹调、宣叙调与民族唱法巧妙结合的独到之处,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感到既有民族的又是另类和现代的。并且因为歌舞剧的舞台表演性,曲风更具有戏曲的唱腔唱法。因此,《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是歌舞片的插曲经典。(中国歌舞片极其衰落,歌舞片的舞台性剧场性与观众有隔离感,故事片的纪实性以压倒的优势获得观众的认可,这一点有全球共性。不同的是全球的其他地区歌舞片仍然是一大电影类型,依然有众多的拥趸。)
阿普萨萨、王丽达版:这一版承继了原版的许多元素,但改编得更适合比赛。唱腔华丽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气势极大,配器有改变和加强。因为有许多的继承,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尤其是被听过和喜爱原唱的听众所接受。因此,这一版是比赛歌曲的成功之作。
中华情的版本:作为剥离电影母体的独立歌曲来处理,应用通俗唱法,更侧重于歌曲本身内涵的挖掘和表达。二人对唱的爱情歌曲,深情款款,寓意缠绵,这样的表达符合歌曲本身的意境。通俗唱法长于表“情”的方式更加适合这样的二人浅吟低唱,而非歌舞片风格的载歌载舞。在日常生活中也更符合人们对二人世界耳鬓厮磨、你侬我侬的认知。试问,有谁看见现实中,两位恋人表情达意采用载歌载舞、高歌欢唱的方式呢?难道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身为少数民族的往事大姐该表达一下了吧,解惑)。所以,我觉得改编者针对歌曲本身的意境和听众(普通听众、现代听众)进行改编,还是可取的。
不足或者失误,是将整首歌曲处理得过于平淡,既没有调式上的高潮,也没有把二人的音域音色作梯度区分,听觉上难以满足,很多人因之觉得不如原来的版本,也使得歌曲本身要表现的深情、缠绵没有预想的那么动人心魄!
我们不得而知的是,歌者是否在改编过程中没有多少发言权,他们一定也希望能够展现自己的特色。
无论如何,创新是有代价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千百次的试验,方能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我们应该给这些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最大的鼓励和关注!


  • 当往事成追忆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直坐在板凳上等丽影的帖子呢,终于等来了!
胡松华、杜丽华版——《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是歌舞片的插曲经典。
阿普萨萨、王丽达版——比赛版的成功之作。
中华情阿普萨萨、张继心版——作为剥离电影母体的独立歌曲来处理,通俗唱法。应该是尝试版。
自成一家之言!
还点了我的ID啊,看来得说点啥了。好吧,一两天内我分享点东西吧。


  • liruirui0305
  • 破浪豪情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顶~


  • 洞庭夜雨9
  • 茶马幽怀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非常认同白领丽影对这首歌不同版本的赏析,特别是对中华情版本的得失分析,这也是我提出不同意见的根本所在,我个人以为,现在歌坛所谓的创新的观点是否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的创新应该是在传承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贴近现实生活,去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象历史上那些经典,传唱几十年上百年都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
如果把创新简单理解为改编的话,这是一个误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艺术上的短视行为,难怪众多的作曲者,歌者都热衷于改编翻唱传统的经典歌曲,自己也不评估一下有多大能力,都去改编,想着不用深入生活,不用刻苦去创作,就可以利用经典作品的光环,贴上自己的标签,美其名曰是创新,其实是图名图利,利用这种方式吸引观众的眼球,其结果是糟塌经典,也糟塌自己。
一个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以经典,有着独特性和权威性,并被人们广泛认可,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它是经过众多艺术家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过程而形成的,现在某些人凭一己之力就随意去改编它,是不是不自量力,很可笑呢,如果经典可以这样随便被改编,那也就不是经典了,2013年中国红歌会所谓的改编经典,老歌新唱,结果是折戟沉沙,引来骂声一片,就是明显的例证。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赏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表现经典作品的主题,有利于创造更好的视听效果,在演唱经典作品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编曲,配器上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这是应该的,但必须严格掌握一个度,不能损害和改变原作的主题和风格,绝不要自以为是地去画蛇添足。
萨萨之所以在红歌会和直通春晚上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除了他天赋的嗓音,他本民族独特的音乐,再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他跨界演唱了全国各地众多的经典民歌,把这些人们喜爱的老歌,唱得既原汁原味,又充满新的激情,唤起了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看看评委老师现场的点评和观众的欢呼声,我们不难知道萨萨的演唱是获得了怎样的成功,如果萨萨光是凭着象庆丰收那样本民族作品,人们都听不懂,你唱得再好也只是天籁之音,正是因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的演唱,人们认识了萨萨,认可了萨萨,萨萨才一举成名天下惊。
我的观点是,经典是用来传承的,不是用来改编的,有能力的作曲家,歌手,都应该把精力放在创作新的作品上,以传统的经典作品为标杆,去超越它,去创造新的经典,所以我以为,如果把传统经典作品改编得变了主题和风格,任何技巧上的成功与否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偏离了方向。


  • 当往事成追忆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白领丽影用激将法要我解答某些疑惑,匆忙中问答一二,请各位高人吧友补充或指正。
丽影问少数民族唱情歌的时候是什么场景?我只能就本民族的情况给予回答。
苗族青年男女唱情歌根据不同进展时期,表现各异,比如追求期、初恋期、热恋期、婚嫁阶段。追求期可以是单枪匹马发起攻势,也可以是约三五好友协同配合,迂回包抄最后拿下,男女双方都是一样的阵势。确定了关系的初恋期,基本上就是二人世界,身边不可能有灯泡。这个时间点二人唱情歌,燕子呢喃,浅吟低唱,深情款款,耳鬓厮磨中不会引吭高歌、载歌载舞。
结合我们讨论的歌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正好表现这一阶段的状态。所以,我认为丽影的分析基于歌曲剥离电影母体,作为一首独立的恋爱歌曲来演绎,这样的处理是对的(胡松华杜丽华版是作为电影插曲来演绎,为电影歌舞片本身的主题服务,注定其演唱风格的不同!)。失误之处就是改编没有充分表现男女不同的音质音色,在声部上处理太简单。
我个人更认同这种改编的尝试,用通俗唱法去重新诠释一个歌舞片的插曲。通俗唱法声音特点是用真声唱,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唱法分支也很多,通俗的民谣唱法,也就是我们老说的民通唱法。歌词质朴,大多数反应不同人群的思想、生活和情感,人文关照。这一点上很接近《诗经》中的“风”,其实就是现代民歌。好的优秀的,自然而然留下来,成为经典。《诗经》中的风也如此,绝不止160篇,好多都被历史淘汰或者不被采风官员收集。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艺术的创新,不破不立,歌唱者不停地努力探索和寻找合适的传播方式,让歌曲再再获得新的感染力而传播下去。传播是检验歌曲存在价值的唯一途径!


  • 洞庭夜雨9
  • 茶马幽怀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由于本人的抛砖引玉,得到了众吧友的关注和参与讨论,令我很是感动,或许这是萨吧对萨萨演唱的作品进行的一次比较深入的讨论,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这里,吧友们各抒己见,观点交锋,不少贴文观点鲜明,才气横溢,文采飞扬,令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火花的碰撞,在这里我看到了吧友对萨萨的真心喜欢和热情支持,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继续深入下去,营造萨吧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在这里增长知识,增进友谊,为支持萨萨而积聚更大的正能量。


2025-07-30 13:5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当往事成追忆
  • 三江壮景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纯属个人观点,探讨而非PK)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里说的这句话,意思是文学是随着时代的迁移和世情的演变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变化的。凡精神文化领域里的作品之传承大都符合这条规律。
几年前看到昆曲《西厢记》的改编,如对白加入了“当下语气”,舞蹈处理唯美大胆。一时也是议论纷纭,好处是人们再度对昆曲予以关注。其实,世道人心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该止步不前。昆曲存在了几百年时间,社会生态环境,民众审美趣味,都已今非昔比。置身于电声影像高度发达的当下,“一字一句须思量”的昆曲,如果只想做书斋式的研究,当然是越原样照搬就越真实可靠,但如此一来,昆曲的价值,就只是一种仅供研究的中国艺术史的精致标本,而非鲜活的舞台艺术。如果想在舞台上接续昆曲生命,就需要考虑,这种走过了六七百年光阴的古老艺术(14世纪诞生)、“百戏之祖”,怎样才能捕获今天的“世道人心”?To be or not to be,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两年前,无意间看到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间”,内容关涉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孟锦慧说,传统民歌如果汉语唱,它的原汁原味会有所削弱,但如果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加入流行音乐,用更新的一种方式去演绎民族的音乐文化,这也是一种传承。她举例说王洛宾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歌曲都是从新疆民歌改编而来的,这种包装不是变异,而是一种传承和发扬。
王洛宾自己怎样看待民歌改编?他认为经过音乐家改编再创作的民歌与口头流传的民歌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加强民歌的文学性,且对民歌曲调的节奏旋律等要有比较、取舍或改编。音乐家要用音乐标准的美去固定它,改编它,才能高出原有民歌,便于传唱,这就是创作。自古以来,中国有多少各族民歌?那真是恒河沙数,为什么有的失传,有的仅作为历史文献?
如果没有人加工创作改编,许多民歌就不可能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更不能飞出国门,唱响世界。了解一下中国民谣《茉莉花》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例子。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旋律的灵感来自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改编了旋律服务于他自己的作品。“女子十二乐坊”运用民族乐器二胡改编演绎了《图兰朵》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听之耳目一新,更感格外韵致。用二胡演奏的《今夜无人入睡》,中国民族乐器卓越高超的技巧使乐曲的内容显得更为丰富,也同样得到西方歌剧界的认可。张艺谋改编导演《图兰朵》不仅唱响紫禁城,还在鸟巢上演。每一次的重新改编,都挖掘出更多的内涵。俺有幸现场观看紫禁城版(没现场看过鸟巢版),绝非凡响,今日提及,感动犹在!
以上都是改编成功的例子,自然,改编失败的真实远远大于成功的呈现。但代代艺术家、歌手照样有人挺身而出。并不因为可能失败,而止步不前;并不因为改编的结果不如意,就否定改编本身。这才是勇敢者的胆魄、心智和责任的最完美体现!!!
沧桑陵谷,世态万变!变化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况乎人类?更况乎人类的文化产品?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2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阿普萨萨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