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58,086贴子:14,624,399

回复:力与美:敦煌绘画中的中国古建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双补间,以前曾有文称“南方实例较早”,现存最早木构当推宋初福州华林寺大殿(公元964年)与它时代相近或略晚的有苏州角lù直保圣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公元1013年)。更早一些的间接资料有南方的一些砖石塔,如云岩寺塔、闸口白塔、灵隐双石塔等。而在北方,北宋前期、中期尚不见有,直到北宋末《营造法式》成书时,才明确当心补间可用两朵,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从南方传来的。
出跳斗栱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相同的实例,以前只知最早的是山西平顺唐末天台庵大殿。故曾有人认为,此种做法“大约从晚唐开始”。较晚的实物有华林寺大殿和义县奉国寺大殿(公元1020年),但这两座大殿补间栌斗比柱头栌斗为小,并不完全一样。
补间铺作在同一间中出现两种形制,在实例中也是极其罕见的做法,以前仅知正定金建(12世纪)广惠寺华塔有之。该塔砖砌,底层四隅的小塔各面均为一间,其补间正中用一大朵,两旁各一朵,形制不同,梁思成先生认为“配置奇特”。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第231窟是有名的“阴家窟”,系敦煌望族阴家所开,从窟内壁书《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可以确知该窟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公元781—847)凿建的,证明这些做法在中唐已经出现,比前述各资料提早了几十年到二三百年。又透露了这些做法当时在北方已经实行,补充了实物的佚缺,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补间铺作形制与柱头铺作一样及补间铺作加多的做法,可以使檐下斗栱形制整齐划一,同时也加强了节奏感,具有明显的装饰意义。但这种做法的出现绝非完全或主要出自审美的考虑,而首先具有结构上的意义。它可以为撩风槫增加中间支承,从而有效防止撩风槫的下垂,所以它的出现显然与开间首先是当心间的加宽有直接关系。当心间加宽的做法在麦积山石窟西魏第43窟的石凿窟檐中以可见到,天龙山北齐第16窟石凿窟檐亦如此,敦煌隋代壁画也见画出,可知出现甚早。虽然上述资料的斗栱都不出跳,亦即没有撩风槫,但由建筑史的发展整体视之,可以相信当时也必会有既加大当心间又有撩风槫的建筑存在。或许在当初,当心间已经加宽需要解决撩风槫中间支承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注意到或者还没有想出适当的办法,只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建筑年龄稍长,中点下垂显著了,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采取了措施。措施的出现比问题的提出要晚,所以知道中唐才获解决。


234楼2014-02-19 15:25
收起回复
    晚唐斗栱值得一提的有第85窟。该窟北壁两座建筑斗栱相似,柱头系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栱计心造,昂头以散斗承令栱,令栱中心伸出批竹昂形耍头,外观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叠出双昂。在斗栱上方,梁头与撩檐枋相交后伸出垂直切割。此窟另有一建筑斗栱与上述两座建筑完全相同,只是它的每个横栱上都有替木,通过替木在承受各枋(图7-30).

    敦煌壁画绘出耍头,当以前述盛唐第172窟南壁一例为最早,但用在补间。中唐第8窟水中平台及上述第85窟的例子则用于柱头铺作。实例包括中、晚唐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在内,柱头铺作令栱中心全都交出耍头,但唐代壁画没有耍头的情形却相当普遍,即使晚至宋代仍时常不见,看来耍头并非必要的构件,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可有可无之物。然而,耍头毕竟可加强斗栱内外缝之间的联系,尤其当耍头后尾就是梁栿时,有耍头当更为有利,所以五代、宋时,壁画耍头出现得比以前稍多一些。国内现存南方建筑实例,直到宋元,仍多不出耍头,保存了较早的做法。


    238楼2014-02-19 15:46
    回复
      五代壁画斗栱虽然基本上仍与盛唐相同,但也有一些例子值得介绍。
      榆林窟第16窟有一组八铺作即出五跳的斗栱:柱头铺作出双抄单下昂再继出单抄单下昂,隔跳计心单栱造,即第一、三、五跳计心(仅第一跳跳头施重栱),二、四跳偷心,最上跳头以令栱替木承撩风槫(转角铺作十字令栱画法有误)。这组斗栱令栱中间无耍头,正心一线的枋不直接叠用,虽出至五跳仍不相列,也仍无由昂,这些都与盛唐斗栱相同,但出至五跳却是包括唐代在内的各代实例中所罕见(图7-31)。


      239楼2014-02-19 15:48
      回复
        五代第146窟南壁一阁楼下层柱头铺作似为双抄单下昂,逐跳单栱计心,令栱中心交出昂形耍头。梢间补间只有一朵,令栱中心也交出昂形耍头。令栱中心交出昂形耍头的做法在五代后已渐多,在此窟和宋代洞窟中就多有出现。在这座建筑的当心间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即它的补间铺作很可能是“斜栱”的做法,其抄、昂和昂形耍头都不正出而是左右各作60°斜出。它的左右令栱方向仍与建筑平面平行,并以散斗直承罗汉枋,可惜中部已经不清(图7-35:左)。
        在同窟北壁一楼阁下层当心间的补间铺作也可能是斜栱,但也看不清楚,很难详细描述。大致而言,此斗栱坐落在驼峰散斗上,大概有正出华栱,左右又各斜出45°斜华栱,在正出第一跳头又再作一次左右45°斜出(图7-35:右)。
        斜栱是斗栱更趋于装饰化的表现,一向认为主要是辽金时代产生并流行于华北,而敦煌五代洞窟中已有出现,说明其出现应比辽金早,流行地域也远为广大。


        242楼2014-02-19 16:09
        收起回复
          宋代斗栱可以宋初第61窟南壁的一组建筑为例。此组建筑分前后二殿,都是楼阁。前殿楼阁下层转角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最上昂头以令栱承撩檐枋,令栱中心无耍头,无由昂,不相列;补间系驼峰散斗上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重栱计心,昂头以令栱承罗汉枋,无耍头。
          后殿也是楼阁,下层转角铺作与前殿下层完全一样,但补间系于驼峰栌斗上出三抄重栱计心,最外一抄以令栱承罗汉枋(画上所示为承撩风槫,应属误会),令栱中心交出昂形耍头。根据罗汉枋的对位关系,若此屋转角铺作所画无误,补间铺作就只能是双抄单下昂而不可能出三抄,故此屋所画补间有误。从这个例子以及下面的例子均可说明宋代以后的建筑画已不像盛唐那样认真,错误颇多,但仍可看出其斗栱形制与盛唐也没多少差别。


          243楼2014-02-19 16:11
          回复
            至此,我们已对敦煌斗栱大致浏览一遍,但敦煌壁画所绘斗栱何止上万,前所举析,百不及一,只求描摹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在此对于中唐以后斗栱应加重视的地方,仍需略赘数语,以清眉目:
            1.由中唐至宋代,敦煌斗栱在许多基本方面,仍大致同于盛唐,反映了盛唐斗栱的确已臻于成熟。但中唐以后,斗栱还在继续发展,壁画所示各例的新做法,全部比以前所知的相应实物及其他间接资料为早出,值得我们重视。
            2.中唐已出现出跳斗栱的补间铺作同于柱头铺作的做法,比实例早几十年。
            3.中唐已有双补间,比实例早一百余年。
            4.中唐已有补间混用两种形制的做法,比实例早三百多年。
            5.中唐出现了柱头铺作令栱中心交出昂形耍头的做法,晚唐亦见,五代至宋渐多。
            6.中唐已有华栱头砍作昂形的做法,比晋祠圣母殿早约三百年。
            7.五代发现八铺作例证,比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早出。
            8.五代已有斜栱,比辽、金实物早。
            敦煌各代斗栱形制及其发展对于建筑史研究来说,无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敦煌斗栱也和敦煌艺术其他方面一样,是一座资料宝库。笔者所做的工作仍然有限,期望以后的研究者,能从中有更多发现。
            ----------------------------------------------------------


            246楼2014-02-19 16:19
            收起回复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249楼2014-02-20 11:29
              收起回复
                净土寺院 中唐 榆林窟25窟 南壁


                253楼2014-02-21 13:41
                收起回复
                  净土寺院的配殿 中唐 榆林窟25窟 南壁


                  254楼2014-02-21 13:54
                  收起回复
                    净土寺院 莫高窟第159窟 南壁


                    255楼2014-02-21 14:08
                    收起回复
                      净土寺院 中唐 第201窟 南壁


                      256楼2014-02-21 14:12
                      收起回复
                        配殿与角楼 中唐 第201窟 南壁


                        257楼2014-02-21 14:19
                        收起回复
                          净土寺院的大殿 中唐 第361窟 北壁


                          258楼2014-02-21 14:30
                          收起回复
                            这几张图片都不甚清晰,放大了一些,不放大更看不清楚,大家将就着看吧。


                            260楼2014-02-21 14:44
                            回复
                              净土寺院 中唐 第361窟 南壁


                              262楼2014-02-21 14: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