迮吧 关注:80贴子:498

迮姓——一个不为人知的古老姓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是 迮 吧 喜欢的请加关注
—— 生命故事 源远流长。。。


1楼2014-09-17 11:26回复
    有关迮氏族人的人文景观,历代不多,且鲜见于《二十五史》。但在各类家谱、传记、诗文、地方志、里社碑等史料、文物中,还是有一定记载的。漫漫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迮氏宗族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不绝如缕,绵延至今,实仰赖于迮云龙、迮朗、迮鹤寿等历代先贤,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悉心搜集,苦心保存,为迮氏后人,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在此,惟望吾迮氏后人,谨记先贤青崖先生的遗训:“吾祖自始祖伦,受氏于楚。厥后子孙蕃衍,或效忠家国,或砥行闾阚,其名字与事实,亦复时时见于传记。惜家无藏书,未能广搜博采。姑就旧谱所引,耳目所及。汇为一卷,以备稽考。他日别有见闻,当再陆续补入。”


    2楼2014-09-17 11:26
    回复
      (一)与迮氏有关的地名、宅名
      1、迮家园
      在江苏苏州临顿路鹤舞桥南(现已改称“保吉利桥”),史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笮融的居所,人称“笮里”,为苏州历史上最早的园林之一。后为其后裔明(洪武年间)通政司右参议迮原霖的别墅,有大、小两院。虽桑海变更,里人至今仍称迮家园。
      2、迮家塘
      在江苏省吴江市莘塔镇(今芦墟镇)莘南村西侧,实际上是淀山湖畔的一个小湖荡,水面开阔,湖水荡漾,颇为壮观,有河道与淀山湖相通。因湖荡东岸居住着许多迮氏族人,由此而得名。
      3、迮家汇
      在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东侧,为几条小河交汇之处,也因迮氏族人居住而得名。
      4、迮庵桥
      在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以北 1 公里处,吴凇江的支流上,有座小桥,叫迮庵桥。据当地老人们说,早在清代,这里就有一座小庙,叫迮庵(又称迮家庵),附近的这座小桥遂因庵得名。如今迮庵已圮,然小桥仍在。迮庵桥虽然窄小,但据我目前所知,上海含“迮”字的桥名,仅此一座。
      5、迮庵村
      为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所辖的行政村(相当原来的生产大队),在迮庵桥的西侧。据当地老人们说,该村以迮庵桥得名,一千多户人家,原有几户迮姓人家。九十年代初,最后一户迮姓人家也迁居青浦县城。据我目前所知,上海含“迮”字的地名,也仅此一地。迮庵村在当地小有名气:
      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早年在青浦、松江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时,迮庵村也曾是陈云同志的一个重要活动地点。现今青浦区练塘镇上的“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和“陈云故居”中,专门有一张“陈云早期革命活动地区图”,即标有迮庵村。
      二是迮庵村所在的徐泾镇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号称“万里国道(318国道)第一镇”,紧挨镇旁的迮庵村,各方面更是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青浦县政府授予“青浦县十强村”称号。
      6、迮厅
      位于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上,面对镇中最富特色的南北市河,正处于国内仅存的桥楼,即富安桥和闻名中外的双桥之间,也就是位于著名的沈厅和张厅之间。迮厅为一大宅院,但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现尚未对外开放。据了解,迮厅主人即清代周庄著名乡贤迮文焕的宅第。据当地老人们介绍,迮厅主人的后代们,已迁居加拿大,现为居民大杂院。但镇政府已有修复和开放迮厅的计划,所以在现今的“周庄旅游图”上,早已标明“迮厅”位置。
      7、迮湾
      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塔院村,分为前后两个自然村,分别称“前迮湾”和“后迮湾”,因居民都为迮氏族人而得名。现已改为塔院村第九组和第二组、第十二组。
      8、迮庄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王垛乡,建国初期设迮庄乡,1958年与附近的金庄乡和钱庄乡合并,组建为迮庄人民公社,1964年更名为王垛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王垛乡,原迮庄地域,改称迮庄村,原乡级初级中学,至今仍称迮庄中学。


      3楼2014-09-17 11:27
      收起回复
        迮氏族人的分布,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记载。
        (一)我国古代姓氏著作上的记载
        古代迮氏族人,分布相对集中。据史书记载,主要分布在吴郡、陇西郡和蜀郡。
        1、吴郡
        《风俗通义》【汉·应劭】载:“楚有笮伦,今吴郡有此姓”。
        吴郡,秦时为会稽郡。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吴郡。辖区为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唐安史之乱时撤销。吴郡古属楚国,本是笮姓的发源地,古太湖东岸,也为笮氏发源地之一,有迮氏族人居住,乃情理中事。
        2、陇西郡
        《姓氏考略》云:“迮氏望出陇西郡”。
        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得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陇右。秦时设陇西郡,辖区为陇山以西,渭河上游地区,治所狄道,即今甘肃省临洮市,唐安史之乱时撤销。
        历史上,秦灭楚国后,为便于就近监督管理,强迁楚国贵族,居住于当时秦国的陇右地区。笮伦为楚怀王子孙,其本人或子孙,被迁至陇右,恐怕也是难免的。以后迮氏逐渐在陇右地区发展成为名门望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宋、明、清各代的迮氏宗祠,均以“高阳苗裔、陇右云礽”为楹联,不绝于家乘宗谱。
        3、蜀郡
        《姓氏考略》、《姓氏寻源》云:“蜀有笮夷。或笮夷之后入中国者以为氏”。
        蜀郡,秦时所设。辖区为今四川省大部地区,治所成都,也于唐安史之乱时撤销。古时川西一带,为“笮夷”(“筰都夷”“筰人”)集居地区。东晋时,雅安市的汉源一带,还设有定笮县,当地有笮氏族人居住,似有历史渊源。
        (二)我国近、现代姓氏著作上的记载
        比较典型的说法,即《姓氏大辞典》(1995年1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载:“迮姓是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忻州,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贵池,云南之邱北、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
        除上海外,其他地区未作考证,但粗看之下,似有一定道理。辽东地区,原为高句骊国属地,当年高句骊王宫的主簿(秘书长)笮哲,可能其苗裔绵延至今。太原、忻州,离当年陇右地区不远。监利和长江之南的贵池,原本楚地。滇川之边,乃笮夷兴盛之地。这些地方有迮氏族人,似不意外。
        (三)现存迮氏宗谱上的记载
        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迮氏家乘前集》条目云:“先世千秋,宋室建炎南渡,以扈驾功赐地秀州华亭,遂世其家。历宋迄元,名公大臣继迹史书。明靖难之役,其裔原霖殉节。家人逃祸四方,迮氏不绝如缕,霖子继托于高邮同宗。遇赦,更名宥,来居吴江之莘塔,为吴江不祧祖”。简要叙述了迮氏族人的变迁。
        综合上海图书馆馆藏的《迮氏家乘·前集》、《迮氏家乘·前集·递补遗一集》、《雕虫馆骈体文·族曾三江公传》等文史资料,迮氏族人,或者说相当部分的迮氏族人,其分布及变迁情况,似可分为八个时期。
        1、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后,笮氏即分为两支:
        一部分,或大部分,作为楚国贵族(及后裔),被秦国强行迁至秦国的陇右地区居住,繁衍至隋唐之际,逐渐成为陇右地区的名门望族。
        另一部分,仍流落在楚地。三国时代,原楚国之地仍有笮姓族人,如笮融。东汉的涿郡太守 显。
        2、到了唐代,陇右地区的迮氏族人,逐渐南移,并大量进入河南开封地区。据《迮氏家乘·前集》载:“迮延之,字绥山。唐穆宗朝举童子科,历仕宏文馆学士,是为开封始祖”。
        唐、宋之际,迮延之、迮世兴、迮象先、迮容、迮千秋、迮景文、迮忠等迮氏贤人倍出。家乘中有“吾族显于宋者,自留守公(迮世兴)始”之说。由此可以推论,当时开封地区的迮氏族人,应有一定数量。
        3、南宋时期,为金兵所迫,大量士民渡江南迁。据《迮氏家乘·前集》载:“迮千秋,字裕翁。宋高宗建炎元年,扈从南渡,任平江刺史,赐地秀州华亭。绍兴元年,加赐中奉大夫,后赠礼部尚书工部侍郎,建祠于吴郡之迮家园。春秋致祭,是为平江始祖”。
        平江,即今之苏州。刺史,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知府。秀州,即今之浙江嘉兴地区,及上海吴凇江以南的松江、青浦、嘉定等地。华亭,即今之上海松江地区。吴郡之迮家园,在当时苏州鹤舞桥边朱竹垞旁。据清代迮云龙先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丁令城边华表断,天随宅畔故园蒿”,并解释为“苏州故宅,明初吾家旧业在焉。虽桑海变更,里人至今称迮家园”。
        当时平江迮氏族人,为官者众多。迮洪、迮均、迮允谐、迮国龄、迮应隆、迮文昭、迮有桢等,均在南宋历朝为官。
        4、明朝初年,平江迮氏,一分为二。据《迮氏家乘·前集》等记载,迮氏族人由苏州鹤舞桥朱竹垞的老家,分成南北两支。
        (1)南支。由当时的通政司右参议迮原霖为首,仍居苏州旧宅。
        (2)北支由迮世材带领,迁居长江以北的高邮地区。“迮世材,字良用。元末进士。顺帝至正八年。方国珍寇台州,从居吴门鹤舞桥朱竹垞”。“明洪武间,自苏州鹤舞桥北迁高邮”。以后在高邮繁衍,其子孙迮春、迮州、迮无方、迮云祥、迮继隆等,均曾为官为宦。
        当时,迮氏虽分为南北两支,但仍为同谱同宗。即宗谱仍为一本,并起名为《南北迮氏谱牒》。宗祠仍为一座,族人同时祭拜。据《迮氏家乘·前集》等记载,“中奉公祠内所藏先世遗像,自文公迄参议公,凡十二幅”,后增至二十幅。平江迮氏族人,尊中奉公(即迮千秋,曾封宋高宗朝中奉大夫)为始祖,迮氏宗祠亦称“中奉公祠”。祠内供奉的二十幅迮氏先贤画像,其中第九幅即为“元进士良用公像”(即迮世材),其赞诗为:“十年积学一举高飞,桂香满神桠汁染衣。泥金未报鲈脍思归,潜踪吴市鹤舞相依。裔孙鹤寿谨赞”。时至今日,高邮迮氏修撰的宗谱,仍注明,当地迮氏,“自苏州北迁高邮”。
        5、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后,受迮原霖牵连,苏州迮氏惨遭族诛。据《迮氏家乘前集》等记载:“宽宥公,初讳续。参议公幼子也。当参议殉节时,公方六岁。家人陆方匿之乳母家,得免于难。变姓匿名流离避祸,尝托栖高邮同宗。”
        可见,至少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22年间,江南苏州已无迮氏,只剩江北高邮一支。
        6、据《迮氏家乘·前集》等记载:“永乐二十二年,(迮续)蒙赦。令更名宥,字宽甫。所以志之,并作息影图,以纪其事。居吴江之莘塔村,是为松陵始祖。”
        高邮同宗,迮世材及其子孙们,甘冒灭族之险,隐匿钦犯幼子,为繁衍以后吴江一支,实有再造之功。高邮同宗的此恩此德,迮续(宥)及其后裔,是永志不忘的,在《迮氏家乘·前集》、《迮氏家乘·前集·递补遗一集》等著作中,都有重笔记载。如迮云龙在清乾隆年间曾作《赠高邮宗老并序》,诗云:“平江启业溯南朝,传至有明义节高。除上扬州身跨鹤,尽倾吴苑径埋蒿。覆巢子姓危完卵,开国文章纪钓鳌。枝叶重苏未有害,松陵荫是武陵桃”。赞颂高邮同宗,在苏州迮氏“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危急关头,“古道高情”,倾力相救,使吴江迮氏“枝叶更苏”。
        7、迮续(宥)后“生文华公、敬华公、定华公。恐染三株田氏花,盖谓此文华公后在南莘塔,敬华公后在南传,而定华公一支远在临淮。”
        迮续(宥)忧迮氏族人集居一地,如遇时疫,较难幸免,就将子孙一分为三,江南吴江留两支,徙江北淮阴一支。
        8、经过明朝初期(约在1450年前后)的几次迁居,迮氏族人基本形成江南江北各两支的格局。
        江南两支,即吴江南莘塔迮文华一支;吴江南传迮敬华一支。
        江北两支,即扬州高邮迮世材一支;淮阴迮定华一支。现今苏北迮氏,有迮氏二门之说,先来的长辈迮世材一支为迮氏大门,后来的晚辈迮定华一支为迮氏二门。
        迮氏族人最终形成南北各两支的格局后,作为同宗共祖,一脉相承的血亲家族,相互之间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建于吴江南传的中奉公(一作刺史公)祠,仍作为同宗共祖迮氏族人的共同祖祠。据迮鹤寿先生记叙,至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时,迮氏族人仍拜祭中奉公祠。祠内仍供奉明朝初年,带领族人迁居高邮的先贤迮世材画像。在《南北迮氏之谱牒》中,仍记载远在高邮、临淮杰出族人的小传和事迹。
        南北各支族人之间,仍相互往来。
        一是南莘塔与南传,同处一乡(今江苏省吴江市芦墟镇),相距不足2公里,过往甚密,可想而知。
        二是吴江与高邮,亦相互拜访。如乾隆四十年(1775年),庚辰进士,时任湖北武昌左守备的迮云祥,来吴江“访宗谱源”。适值族人迮云龙(族中班辈,同为“云”字,可见互为族兄弟),远在云南云贵总督府任幕僚。得知族人函告,即回函云:“滇中旅馆闻高邮宗老,武昌分守(迮)兆先,渡江远访宗谱,古道高情,阙于展待,遥谢代柬”。诗云:“秦邮千里水如袍,白发宗英远访劳。丁令城外华表断,天随宅畔故园蒿。覆巢子姓危完卵,开国文章纪断鳌。落叶飘零怀祖德,洞庭湖上记三高。”回函中,“自注云:开国句,即誉良用公讳世材。”并反复述说:“值余他适,阙干剖对回馆,怆然赋诗代柬”。思念之深,溢于言表。
        三是吴江与临淮,情谊甚殷。据迮鹤寿先生记叙:“嘉庆九年(1804年),寿从先君子官于凤阳。有府学生(迮)金五者,临淮人,执贽来访其世系。自是时相过从,情谊甚殷。先君子去任后五年,曾叔祖桐山公殁于旅馆。临淮族人相与扶棺而归”。血脉挚情,可见一斑。
        从各类记载看,迮氏族人自明朝初年分支以来,至少在清朝中晚期(1840年),虽然各支迮氏族人,自有家谱和家祠,但中奉公祠作为迮氏家族的共同祖祠,仍对迮氏族人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楼2014-09-17 11:32
        回复
          莘塔镇是我老祖宗的家 民国的时候有户大地主就是我家 迮家 徐经的迮奄村没一户姓迮的 我在哪里上班 我同事是哪个村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01-10 20:31
          回复
            我就是姓迮的,我叫迮叶,可是很少人能认识这个姓,我的大学老师都不认识,点名时都要问一句,这是什么叶,唉…心好累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5-11-20 13:41
            收起回复
              楼主是迮家人吗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5-11-20 13:41
              回复
                我上海的性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2-17 23:10
                回复
                  蚌埠和凤阳都有迮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2-19 05:37
                  回复
                    我是高邮人,姓迮。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2-21 22:43
                    收起回复
                      东北辽宁抚顺 除了我家这支 本地还有一支姓迮的 不过不认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3-28 10:28
                      收起回复
                        我是龙口市迮家村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2-15 10:54
                        收起回复
                          我赶礼出了亲戚家我都不写我本名,因为没人认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21 14:01
                          收起回复
                            搜集的好详细,连海安县城下的迮庄都找到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9-23 15:14
                            回复
                              我也是高邮姓迮的,原来是龙虬的,后来划分到开发区,我爷爷就是永字辈的 ,我们村里还有好多永字辈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10-12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