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吧 关注:198,107贴子:3,647,995
  • 9回复贴,共1

百年画坛钩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17年,张大千到日本留学。同学中有一位叫朴锡印的朝鲜人,是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同学,英文说得非常地道,张大千甚为佩服,相比之下,觉得日本人的英语说得太蹩脚了。
一次,他对一个日本同学说:“日本人的英语真蹩脚,听听朴先生的英语说得多好。”谁料日本同学反唇相讥:“你不知道亡
国奴的舌头是软的?要伺候人当然得学好话。”张大千听了非常生气,他用家里寄来的钱专门请了一个在天津长大的日本姑娘做翻译,决定从此不学日语。他发誓:今后不管身在何处,自己只说中国话。


IP属地:山西1楼2014-12-01 10:59回复
    这就是中国人的铮铮骨气。


    IP属地:山西2楼2014-12-01 11:00
    回复
      2025-09-18 01:55: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凤麟山上。
      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说:“我不是说过一律谢绝吗?怎么还有这些奠仪?”再一看,奠仪中有一元、二元,也有七八元、十多元的。送礼的大都是亲戚、挚友,还有一些左邻右舍,却没有过去曾向他要过书画的达官权贵的名字。
      为了感谢亲朋挚友的吊唁和馈送的奠仪,照当时的做法,应当去书店买来“谢唁帖”,填上名字,按奠仪单每人一张作为回谢。但是,吴昌硕却拿来宣纸,亲笔用工楷书写谢唁,然后一一送上门去。吴昌硕的书法,特别是他的工楷,在当时已是难得的珍宝。所以接到“谢唁帖”的,个个喜不自禁,互相传诵。那些达官权贵深悔自己没有在施氏夫人的治丧中送上一份“奠仪”,有的甚至想补送。
      一天,那位姓陈的朋友跑来对他说:“昌硕兄,丧事办完。但仍有几个人想要送奠仪,你看如何处置?”吴昌硕笑着说:“你去对他们说,这次不必事后补送了,就等以后我死了一起送吧!”


      IP属地:山西3楼2014-12-01 11:01
      回复
        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期间,自己雇了一位人体模特。这位名叫雪子的日本少女,是房东的女儿。为了学习油画的需要,他请雪子做他的人体模特儿。时间长了,两人便产生感情。毕业回国,李叔同曾将这位神秘的情人带回国内一起生活。
        1918年夏,李叔同出家为僧。他托友人杨白民将日本情人送回日本。情人不能接受,问:“日本和尚是允许有妻室的,为什么要送我回日本呢?”杨白民向她解释了中国佛教的清规戒律,她提出要到杭州见李叔同最后一面。于是,杨白民夫人詹练一、黄炎培当时的夫人王氏陪她一起到杭州找李叔同。她们要求李叔同到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共餐。见面时,三人有问,李叔同才有答。终席,李叔同始终不自动发一语,也从不抬头注视三人。
        饭毕,李叔同即雇一小舟,告辞回庙。三人送到岸边,船行了,李叔同始终不再回头。日本情人大哭而归,从此离开中国,下落不明。


        IP属地:山西4楼2014-12-01 11:03
        回复
          1928年,傅抱石在长沙省立第一中学教书。有一天,他在上篆刻课时,坐在前面的一位女同学忽然举手,要求发言。她站起来说:“傅老师,你在黑板上写错了字。”傅抱石回头一看,果然发现一个字少了一横,同学们立即哄堂大笑起来。后来,一个同学说明原委:那一横,正是那位举手的女同学偷偷抹掉的。
          傅抱石记住了这位调皮的名叫罗时慧的女学生。罗时慧出身于翰墨飘香的大家,实际上她已经悄悄爱上了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老师傅抱石,而修伞匠出身的傅抱石却不敢存这奢望之念。后来,罗时慧说动父亲请傅抱石给她的两位弟弟做家庭教师,又以方便教育两个弟弟为由让父亲请傅抱石到家里住。
          两年后,两人终于如愿以偿走到了一起。举办婚礼那天,傅抱石亲自用隶书写了一副对联:“乾坤定矣,钟鼓乐之。”张贴于大门两侧。


          IP属地:山西5楼2014-12-01 11:04
          回复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蒋兆和参加19路军临时组织的宣传队。
            一天,蔡廷锴一位姓陆的副官找到蒋兆和,请他为蔡廷锴画像。蒋兆和立即同意,问:“在哪里画?”陆副官说:“前线。军长正在前线指挥抗战,我们急需绘制蔡廷锴与蒋光鼐两位将军的画像,印成宣传品,以鼓舞战士的士气。”
            蒋兆和在沪西南翔前线司令部用三个上午的时间,完成了蔡廷锴将军的油画像。接着,又在另一个地方完成了蒋光鼐将军的画像。据说,这两幅画像,创下了当时的最高印刷纪录。停战后,陆副官给蒋兆和送来了200元钱作为稿酬。当他知道蒋兆和正失业,便帮忙介绍他给京沪铁路局局长郭承恩画像,郭承恩又介绍他给宋子文夫人画像。郭承恩到上海中央造币厂任厂长后,又邀请蒋兆和设计银币。


            IP属地:山西6楼2014-12-01 11:05
            回复
              谢无量书法,看似稚拙,实则博大精深,非常人所能企及。抗战胜利后,纸币贬值,物价腾涨,加上谢无量嗜赌常输,卖文字所得,入不敷出,因而常常债台高筑。
              1946年,蒋介石六十寿辰,示意空军司令周至柔,就近在成都请谢无量为他作寿文。谢唯唯否否漫应之,周至柔乃先敬致润笔3亿元。笔润之昂,高于任何文稿。囊中羞涩的谢无量,遂将其办黄埔军校,北伐之役,及抗日战争三事汇列成文。寿文抄示后,蒋介石大喜过望。
              周至柔见蒋介石如此看重此文,又请示蒋介石请何人书写。蒋介石说:“谢先生是大写家,就请他本人写。”周至柔再到谢府,转致蒋介石之意。谢以不能作楷书为由推辞。周至柔又敬献两亿元,作为写寿屏的润笔,谢无量笑纳后一挥而就。自获此项卖文字稿费,还掉债务,尚可积余。
              谢无量事后对朋友说:“他是出钱买寿文,我是出门不认。大家都在做生意,商场上往来,照例如此。”


              IP属地:山西8楼2014-12-01 11:08
              回复
                1953年9月,白蕉在徐悲鸿家住了一个多星期。老友相逢,分外欣喜。9月25日,白蕉临行时,徐悲鸿送给他一卷近作,又亲自送他上火车,并相约一星期后去上海吃大闸蟹。
                白蕉在火车上才想起悲鸿所送的一卷画没拿,但想起悲鸿约好下周来沪,一定会带来的。没有想到第二日,悲鸿先生突然逝世。噩耗传来,白蕉呆如木鸡,悲痛不已!车站一别,竟成永诀。


                IP属地:山西9楼2014-12-01 11:09
                回复
                  2025-09-18 01:49: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54年秋天,溥心畲寒玉堂的一只黑色哈巴狗走失了,夫人李墨云大光其火,溥心畲安慰道:“今儿个早上,有人想买一张画,说是五百块钱,我尚未应许呢!我看就用这个钱登报悬赏好了。”
                  溥心畲对钱是没有概念的,平时从不过问,他以为一只宠物起码五百元才行,实际上五百元已经相当于一位中等公务员的月薪了。他看到夫人没有反对,马上给《中央日报》社长阮毅成写了一封手札,详细地写明狗的品种、毛色、体型以及悬赏办法、详细地址。阮毅成安排第二天的报纸见报,溥心畲看到后,发现赏格只登了“愿酬以书画”,没有“或酬五百元”的内容,急得再给阮毅成写了一封手札,要求补上内容重登一次。原来阮毅成觉得溥心畲不解俗事,一只小狗何须五百元,便删去了这一内容。第二封手札刚送出,哈巴狗就被人送回来了。于是,溥心畲再致阮毅成一信,表示感谢。
                  阮毅成平时极爱溥心畲书画,只是不好意思开口,这次因为一只小狗走失,连得三封手札,大喜过望,视若珍宝。后来溥心畲回归道山之后,阮毅成在香港一家杂志发表回忆文章,登出三封手札,传为艺坛趣话。


                  IP属地:山西10楼2014-12-01 11:11
                  回复
                    大师也有恣情放纵的时候,1955年溥心畲在日本时,在一个大雪夜叫了四五个日本小姐喝花酒,喝得酩酊大醉。在喝的过程中,小姐们不但脱光了自己的睡袍,也把溥心畲的衣服脱光。溥心畲在大醉的情况下,信笔画了一幅春宫小品《群阴剥阳图》,画毕就扔进纸篓倒头大睡了。
                    第二天,摄影家王之一从女佣嘴里得知有这样一幅图,连忙从纸篓里找了出来,发现画中人物表情轻松自然,诙谐有趣,并无色情意味,让人看了,也不至于产生杂念。张大千看到之后,称赞不已,说:“这是绝品!比他的山水楼台亭阁都难能可贵。这张小画不用签名盖章,就凭那五个小字就是溥先生的招牌,别人要学也学不像的真迹


                    IP属地:山西11楼2014-12-01 1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