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吧 关注:2,826贴子:36,864
  • 14回复贴,共1

云南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面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世界各国学者追溯本民族的起源,一般都是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边疆省,研究云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于了解我国西南地区各不同族系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面貌、民族迁徙,以及研究西南古代民族与我国其他地区、与东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云南新石器文化的综合研究,我们曾提出过一些初步看法。在《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一文中,将云南新石器文化划分为八个不同类型,对每一类型的地理分布、文化面貌、年代、特征进行了探讨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南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②、黄河流域⑧(尤其是上、中游,即西北腹地)两大系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云南八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的族属系统,亦即云南原始文化的族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先秦时期,在云南境内活动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氏羌、百越和百淮三大族系的部落群体。下面我们根据云南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的考古学特征,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们的族系进行分类和论证。
与氏羌族系有关的云南原始文化 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区,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氏羌一些部落在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活动已见诸史籍。氏羌均有从事农耕的部落和从事游牧的部落存在,在经济上分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④。
羌族并以从事游牧的部落而得名。《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
从人,从羊。”商代,羌族中接近商王朝的一些游牧部落,受中原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转而从事农耕⑤。
从事农耕的氏羌部落的原始文化遗存较多,从事游牧的氏羌部落的原始文化也屡有发现。 氏羌族是实行火葬的古代民族,《吕氏春秋·义赏篇》记载:“氏羌之民,其虏也,不 7‘忧其系累,而忧其不焚也。
”在古代氏羌活动中心地区的甘肃、青海省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火葬墓。甘肃临挑寺洼文化发现的火葬墓,即与氏羌族有关⑥。
此外,最近在青海循化也发现了卡约文化的火葬墓⑦。黄河沿岸的卡约文化以循化阿哈特拉山和苏志遗存为代表。
阿哈特拉类型的地域,是《后汉书·西羌传》所记最早的羌族之一支—析支羌的活动地区,羌族这一部落在那里的活动,当从商代即已开始。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应是羌族的一支—析支羌的文化遗存⑧。
云南维西戈登村遗址的陶器无论从质地、器形上说都接近寺洼文化、卡约文化,说明滇西北新石器文化与古代羌族有关。 我国西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03 19:15回复
    墨脱等文化面貌虽然各有特色,但都跟陇东古文化有接近的因素。。
    卡若遗址的陶器在器型上(多罐、盆、钵)、纹饰上(以绳纹、划纹为主),以及磨制石器又均与四川西昌礼州、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相似。而四川西昌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云南元谋大墩子又极其相似,四川同志称为“大墩子—礼州”文化⑩,十分妥当。
    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氏羌色彩,时代约当商代。这样,我们可以把由卡若遗址连接起来的西北、西南原始文化的关系图示如下: 西北原始文化(五、六千年前)-)西藏昌都卡若文化(四、五千年前)一 川滇“大墩子—礼州文化”(三千多年前) 以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而指出的这样一条传播路线,正是氏羌原始文化南下的实物例证。
    当然,卡若遗址的文化面貌十分复杂,它还有北方细石器文化色彩,甚至还有山西旧石器的影响等因素⑩。但它属氏羌原始文化遗址是没有疑问的。
    此外,在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粟。粟是在中国黄河流域发明的栽培作物,最早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东南亚粟作文化当系传自中国。其传播路线可能是从甘肃、青海沿青藏高原东端的横断山河谷南下,也就是氏羌族南下带到东南亚的。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也发现了粟0。这也说明卡若遗址是氏羌族南下的一个中途站。
    氏羌族从西北地区南下,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在一个很长时期内都未曾中断过。《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爱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扼戎。
    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
    或为耗牛种,越奢羌是也……。”这是先秦时期,史籍记载的羌人较大的一次南迁。
    其中一支—耗牛种到达后来汉代所设越奢郡,其地在今四川西南和云南西北部⑩。迁徙到越奢郡的越借羌,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以“磨沙夷”、在《蛮书》中以“磨些蛮”的名称出现。
    据考证,分布在今云南丽江、宁菠、维西、中甸及四川盐源等地的纳西族,即是古羌人后裔⑩。 战国时期羌人部落之一—耗牛种是沿着他们祖先的足迹南迁的。
    “大墩子—礼州”文化中强烈的氏羌色彩即可证明他们的祖先早在商代就已到达四川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氏羌族迁徙的传统路线,是沿着横断山脉的几条大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以及雅奢江的河谷通道南下。
    从新石器时代起,这种迁徙活动愈往后愈频繁。分布在崛江、大渡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03 19:18
    回复
      稻壳之印痕,甚至还有整粒稻壳之遗存。经鉴定,这些稻谷系粳稻,有同志认为系粳釉混合群体。
      我们曾通过对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稻谷、现代野生稻的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地带居住的古代居民的民族成分的讨论,论证了百越是我国稻谷的最早驯化栽培者⑧,云南是我国及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址(地点),显系百越先民的原始文化遗址,而且,百越的先民是滇池地区的土著居民。
      西双版纳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傣族聚居地之一。傣族为百越后裔之一,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
      考古学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西双版纳就是百越先民的居住地区,景洪曼蚌固遗址出土双肩石斧即是一个证据。《逸周书·商书·伊尹》曾记载四方贡献,正南有 “产里”,《吕氏春秋》说:“产里以象齿”为献。
      或说“产里”即“车里”(李拂一: 《车里》,商务印书馆,1933年),此乃西双版纳首府景洪之旧称。西双版纳自古及今皆是我国著名的产象区,至今犹有野象分布,商代以象齿贡献,正是地方特产。
      顾炎武则考证 “产里”为便僚⑩。不论“产里”为地名,抑或族称,商代西双版纳为百越先民居住地似无疑问。
      此外,西双版纳景洪曼运遗址发现的大型石网坠,其打制方法、原料、型制均与闽北建甄、建阳、台湾大垒坑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同类器物相近。福建新石器文化为百越之一支— “闽越”的原始文化自不待言。
      台湾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百越文化匆。云南西双版纳与这两省新石器特征上的共同性,正是西双版纳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先民文化一致性的体现。
      滇东北地区也是有段石磅分布地,那里的部分梯形石斧腰部微往两边突出,似为双肩石斧的退化形式。石器与毗邻的黔西威宁、毕节、赫章相似。
      贵州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盘县等地新石器遗址和地点也有双肩石斧或有段石磅。@ 如果将滇东北和黔西古代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文化特色在青铜时代墓葬中就愈加清楚了。
      在滇东北曲靖珠街八塔台1977—1982年发掘的青铜时代墓群中出土的喇叭形茎一字格剑、无胡两穿铜戈、靴形铜斧、卷云纹剑首的铜柄铁剑等等器物,在贵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均有同类器物发现。而对于贵州赫章可乐墓群,贵州同志一般认为是夜郎文化,我们认为属百越族系。
      这些青铜兵器作为百越文化因素考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值得注意的是,珠街八塔台墓群中出土的为数不少的釜形陶鼎,是百越文化分布区的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03 19:31
      回复
        陶器组合有鼎、豆、罐,鼎、豆、钵;鼎、豆、盘。虽然与百越文化陶器典型组合鼎、豆、壶略有不同,但已具有东南沿海古代文化色 80彩,其百越文化风格仍可见一斑,只是有些地域性的差别而已。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国极盛时期的国界是:“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蜀国东界在涪江与巴国交界,南界与滇东北、黔西相连。
        因而,“南接于越”一语,正言中滇东北、黔西为百越分布地。 至于陶器上的拍印绳纹和夹砂的陶质,在以上一些类型的遗址中都有所发现,但它们并不是云南百越文化的特性,而是云南新石器文化的共性。
        云南为印纹陶器极不发达地区,印纹硬陶更属罕见。它与我国东南地区青铜时代的几何形印纹陶“文化”似无更多关系,这也是百越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地域性差异。
        我们认为,云南并不存在“几何印纹陶文化”或“印纹陶文化”,况且,此类名词因极不科学,近年来,考古界已摒弃不用了。 与百渡族系有关的云南原始文化 百淮是我国南方一个大的古老族群,在云南亦为土著。
        而且,已见诸较早的文献,《逸周书·商书·伊尹》载:“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日,臣请正南:甄、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淮、九菌,请令以珠现、琅帽、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前已引证,“产里”为西双版纳。
        九菌为汉九真郡,今属越南,此皆百越部落。于此可知百越与百濮在商代即已交错杂居。
        《逸周书·王会解》有“卜人以丹砂”语,《逸周书集校》释日:“卜即淮也。”《蛮书》记载,永昌郡是出丹砂的地方,那么,也是濮居住的地方。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闽濮”,《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澜沧江有“苞满”,此即晚近文献对布朗族先民“蒲曼”或“蒲蛮”的称呼。章太炎考证,濮水即今澜抢江⑩,而换人即因淮水而得名。
        以上可证,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永昌郡保山、德宏、临沧部分地区是古代淮人居住地。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云县忙怀发现大量用河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镶形、靴形、长条形等,以双肩为其特征。
        有夹砂绳纹陶共存,可知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类型的遗址在澜沧江沿岸之景东、澜沧等县的景志、忙亚、忙卡、大水坪、安定、丫口等十数处均有发现。
        这一类型遗址与百濮族系有较多关系。根据前两节的论证,澜沧江上游应为氏羌文化分布区,下游(西双版纳)为百越文化分布区。
        中游为百濮文化分布区,中下游系濮、越交错杂居地区‘《逸周书》所指献短狗的百濮,即系居住在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03 19:40
        回复
          裔、昆明、白马等,这是氏羌族系的民族;属南夷系统的有滇、夜郎、且兰、靡莫、句盯、漏卧等,这是濮越族系的民族。 按地域来说,西汉统一西南夷地区,设置七郡:武都、坟山、沈黎、越溜、益州、样柯、键为。
          武都郡、坟山郡与云南无涉,姑不论。 据顾领刚先生考证,沈黎郡和越奢郡均在今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益州郡在今云南中部、南部及西部⑩。
          沈黎、越禽郡及云南西部属益州郡的地区是西夷分布区,也是滇西北、洱海及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区。滇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氏羌族系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
          洱海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以氏羌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有百越文化因素(稻作文化),是氏羌先民南下和当地土著居民(百越族系先民)共同创造的原始文化。 西夷地区各郡情况如下:键为郡(今四川中、南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北部)、样柯郡(贵州;云南东部)、益州郡部分(云南中部、南部),再加上东汉永昌郡(云南西部、西南部保山、德宏、临抢、西双版纳部分地区⑩),以上南夷地区,包括滇东北、滇东南、滇池、西双版纳、澜沧江中游五个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区,属于膜越原始文化。
          其中,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和黔西同时代文化均为百越族系僚人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滨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与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同时代文化是百越族系骆越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
          滇池地区新石器文化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种植稻谷,出土双肩石斧、有段石磅及有肩有段石碘,具有鲜明的百越文化特色,说明这是百越族系的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但从该地区发现带耳、带流陶器,陶器上的锥刺纹、划纹等情况,以及后来青铜时代的众多骑马人物俑,甚至还有披“察尔瓦”的人物形象等因素来看,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为数不少的氏羌族系的先民居住在滇池地区。
          西双版纳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傣族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澜枪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百淮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其中有一些百越文化因素。
          此外,《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略杀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日滇越。
          ”这个叫“滇越”的“乘象国”,一般认为属百越族系,位置在今云南德宏州。但德宏新石器时代文物目前尚未发现有更多的百越文化特征。
          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族系目前尚难确定。然汉代已明确记载该地区为百越居住区,因此,“滇越”究竟是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德宏和境外缅甸的土著民族,抑或是战国西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03 19:53
          回复
            究。 最后,将云南不同族系的原始文化分布图大致划分如下:从元谋盆地往楚雄偏北至云县,再连接保山,划一条弧线,其西部北部主要为氏羌原始文化分布区,其东部南部主要为濮越原始文化分布区。
            在两大原始文化分布区内,均杂居着另一族群的居民。如在越锡郡故地上的原始文化,是氏羌和百越先民共同创造的,氏羌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反映了这一地区原始居民以氏羌先民为主,但也不可忽视百越先民的存在,如种稻即系他们的原始文化。
            又如西安汉城遗址出土“越归义蜻岭长印”。足证越锡郡青岭县有百越民族居住。
            而青岭县大致位置在今大姚、姚安县,在我们的划分图中,是氏羌原始文化区。因此,以上划分图,只能是主要族系居民的主要聚居区。
            云南原始居民之居住情况,亦当如后世,有主要民族聚居区,又有交错杂居现象。所以添此蛇足,旨在表明以上划分决不可理解绝对化。
            否则,随便即可检出不符以上划分的例子,则作者亦可证已之谬误了。
            李昆声1982年11月—12月于 云南曲靖珠街八塔台考古发掘工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03 19:58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03 20: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