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4,885贴子:9,102,575

锟截革拷锟斤拷虾米瞎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 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诠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法帖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4楼2015-12-03 15:40
回复
    同临21韭花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6楼2015-12-10 11:13
    回复
      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7楼2015-12-10 11:13
      回复
        午觉刚醒来,肚子正饿著,忽然收到您的一封信,辱蒙您赐赠我一盤菜肴。
        当一片枯叶落下时,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来到了!这也是韭菜味道正香的时候,使小肥羊肉更加美味 ,这实在是一道美食啊! 填饱了肚子,心里实在十分感谢,在此慎重的写这封信表示我的谢意。
        恭请 体察我的感谢之心!
        以上 七月十一日 式(杨凝式)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9楼2015-12-10 11:17
        回复
          1-2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1楼2015-12-15 15:13
          回复
            同临22期,蒙诏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15-12-15 15:15
            回复
              原文
              公权蒙(1)诏,出守(2)翰林(3),职在闲冷(4),亲情(5)嘱托(6),谁肯响应(7),深察感幸(8)。公权呈(9)。
              注释
              1、蒙:蒙受,接受。
              2、出守:出任,担任。
              3、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4、闲冷:清闲冷落的官职或处境。
              5、亲情:父母亲人。
              6、嘱托:托付。
              7、响应:回复,应答。
              8、感幸:感激涕零。
              9、呈:下级向上级送交文件等时用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4楼2015-12-15 15:1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5楼2015-12-15 15:28
                回复
                  同临23期,季鹰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6楼2015-12-15 16:23
                  回复
                    品赏析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
                    释文:
                    “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後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荣执其(疑缺“手”字)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
                    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
                    《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被称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张翰帖》排第七。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
                    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7楼2015-12-15 16:23
                    回复
                      季鹰帖1-4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9楼2015-12-16 15:23
                      回复
                        同临二十四期,也是我所临补缺的最后一期,完了后好好选个字帖好好练各种帖头都练混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3楼2015-12-16 15:42
                        回复
                          蜀素帖1-5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4楼2015-12-17 16:20
                          回复
                            2临曹全碑1-5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6楼2015-12-22 01:04
                            回复
                              6-15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7楼2016-01-12 2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