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夜吧 关注:140贴子:5,521

看到些神奇的句子,随手来记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不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现在是一个集体补课的时代。


IP属地:安徽1楼2014-12-31 00:14回复
    世界至今还没有认识到:音乐不仅是美,美只是通往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


    IP属地:安徽2楼2014-12-31 00:14
    收起回复
      2025-08-04 16:49: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称为博爱的宗教,对于那些不属于它的人们,也一定是冷酷无情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31 14:38
      收起回复
        有两种东西是无限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31 14:41
        收起回复
          如果一个农民在大清早放声高歌,那他做的就是纯粹的音乐。他无所顾忌,既不在意歌词也不顾忌音符,他只关心这个早上多么美好。而这恰恰是艺术的最深层面。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2-31 14:44
          收起回复
            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IP属地:安徽9楼2014-12-31 17:26
            回复
              乡愿,德之贼也。


              IP属地:安徽10楼2014-12-31 17:26
              回复
                当今之奇,在不弹琴者好论琴道~
                凡开口闭口皆是道器,意境者,绝对不弹琴,只谈琴~
                满口道器,为何不降古琴供之高阁?
                无论是李,龚,成,丁,虽见解不同,但各位老师在论琴之时都在意于琴乐本身,在于琴之本身~
                所为道器,不过是古人赋予琴额外的身份罢了~
                于琴而言,终究是身外之物~
                真正琴友切磋,大家绝不会坐而论道,效魏晋之清谈也~
                只是外人看来,反而是大论意境道器者更似高人~
                于是乎,遍地皆忽悠~


                IP属地:安徽11楼2014-12-31 17:29
                回复
                  2025-08-04 16:43: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论道器者,皆言自己追于古人~
                  可叹本斋尽览琴学典籍,竟从未见过道器二字,却是何故?
                  徐青山可论道?杨时百可论道?
                  琴于世人或者道器,于琴人不过乐器,老友长辈耳~
                  故据本斋多年经验,凡论道器者皆不弹琴!


                  IP属地:安徽12楼2014-12-31 17:30
                  回复
                    我不知道为什么说说真话就是不怀好意,不知羞耻甚至残酷无情,我自认为是最客观的指挥,我只是讲了我的真实看法。难道要制止我?是的,除了福特文格勒我在没有觉得有哪个指挥值得一提。


                    IP属地:安徽13楼2014-12-31 17:31
                    收起回复
                      做到取音精准,拍板相合,再以此为基础发展到曲随意动,就是一种修行。
                      做到曲随心动,第一点:你的手头功力能不能合格的表现出你的思想,不能自己心里觉得是凤凰展翅,出手别人见的是小鸡啄米;第二点,练琴本身也应该是提高审美格调和磨砺身心的过程,也是调整“三观”的一种方式,心正了,在琴上表达出的已经才有感染力。
                      琴是不刻意追求悦人,但这绝不应该成私下练琴怠惰的借口。修行首先就要人前人后都严格要求自己。道德的修养提升,是从最认真对待最细微的小事开始的。
                      技法练习往往枯燥乏味,自己弹的和当初听名家的音频完全不是一个感觉。可只有长久的慢工才能出细活,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就受不了了,做不能基本功扎实,就硬说鄙视“学院派”和“艺人琴”,没能力做到就装作不屑于做到,于是就以谈玄论道遮掩,妄图欺人,确真骗了己。
                      反正“小学”不过关,就玩形而上,那真是作死,不做死就不会死;作死的话,不仅会死,还会死的很难看。


                      IP属地:安徽14楼2014-12-31 17:41
                      收起回复
                        古琴,先开始是一门功夫,之后才是艺术,几近道也只是一个目标。
                        有钱不一定买到好琴,没钱一定买不到好琴。
                        可是练习,拜师是自己的事,很多事情都是有成本,时间,金钱,心思,锻炼都不可少。
                        侥幸心理太多会变成屌丝哦。
                        见过一些人请教过很多琴人来学习弹琴,最后却说自己是自学的,没有老师,搬弄是非妄自尊大却是一流,如果遇到这样的琴人需小心。
                        琴吧是一个草根舞台,台上来来去去,这里有自己的包容性。
                        需要大舞台时自然会有人离开这里,都江拜水,青城问道。
                        远游一番,没有什么不可以。


                        IP属地:安徽15楼2014-12-31 17:47
                        收起回复
                          我是灌水灌习惯了,所以很少正儿八经的发帖子~
                          权以此帖挣分~
                          现在似乎很多人喜欢吐槽,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如古代啦,铜臭啊,没意思啊神马的。。
                          我就纳闷了,就算是古人---
                          颜回和孔子也不是见面就成铁哥们的吧?
                          是共同经历了无数患难之后,他们才成为了好基友~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学琴学两年就不学了,或者就换老师了~
                          你说你去拜师,要学老师之所学,可是谁知道你能坚持多久呢?
                          我学琴这十年,见过很多半途而废的~
                          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继续回来找老师学习的也没有几位~
                          这么多年下来,和丁老师学到潇湘的就我和小丁两人~
                          我和我书法老师也是一样,坚持了多年下来,如今亦师亦友~
                          我把我书法老师介绍给了丁老师,现在他们也是朋友~
                          时间久了,老师相对对你也认可了,自然会带你认识其他的老师~
                          比如我书法老师带我去见他书法的师兄弟们,老师们都愿意给我免费刻章子,给我的琴刻字(西泠印社的哟亲,给钱不一定给你刻的),和我一起讨论问题,指点我写字~
                          我跟着丁老师去香港开会,认识了姚老师,姚老师愿意指点我,神马都不收~
                          我上次带了点水果,姚老师就说,再带东西就不要来了~
                          话说,很多像姚老师这种的老师,你给钱他也不一定收的。。。
                          孔子门徒三千,最后亦只得七十二贤人~
                          凡事贵在坚持,弹琴如是,写作如是,做人如是~
                          友情如是,爱情如是,基情如是--------------
                          灌水之道亦如是~


                          IP属地:安徽16楼2014-12-31 17:49
                          回复
                            举两个自身的例子:
                            1、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家里死活不同意,想花600(比现在的神器好一些)买张琴都不行,当时也觉得不能气父母,得孝顺。但是实在是想学琴,最后一狠心,跟人借了600,买了。拿到手以后就觉得自己得争气,天天就练啊练啊练。一开始练琴的时候父母都说你把门关上吧(因为那时的确弹的像棉花),然后我就关门练啊练啊练,我娘就给了我600块钱让我还人钱,再然后还是练啊练啊练,我娘就说,你把门打开弹吧,听你弹的我能睡着觉。最后就是所有关于琴的花费,我家里都同意(当然,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是别想了)。
                            2、刚跟对象相处的时候,她对古琴比较不以为然。每次周末我说在家练琴的时候她就不高兴,埋怨我不陪她玩,时间长了,渐渐跟她说一些关于古琴方面的知识之后,她对古琴就产生了兴趣,现在每周跟我学几个指法,马上就快要学仙翁操了,我练累休息的时候,她还在那认真的挑,勾,挑,勾,挑,勾。
                            所以啊,人生不管任何目标,就是耐力赛,坚持住的都是冠军,中途退出的,就算你以前比别人跑的再远,终究会被人甩在后面,因为你已经止步不前了。
                            不是你改变别人,就是别人改变你。


                            IP属地:安徽17楼2014-12-31 17:52
                            收起回复
                              2025-08-04 16:37: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写论文的间隙,随手涂两笔关于“弹得好”与“弹得不好”的个人观点。
                              1、音准,熟练度,失误率,技术运用。
                              这个是硬指标,无需讨论。
                              2、节奏。
                              其实这个本来也该算硬指标,但考虑到“打谱”的存在和古琴散板、流水板等独特的节奏形式,节奏也就因此有了一些独特性与个人性,也不能用“四分音符比标准值延长了十分之一,所以时值不准”来强求。但即便如此,点拍、板眼和节奏型依然是存在的。因此我的观点是——不十分精确要求时值,但拍子和节奏型绝对不能乱。
                              3、审美与乐曲处理的逻辑。
                              审美无固定标准,这就是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原因,也是成公亮先生说“你觉得好听就是弹得好”的原因。所以首先得有开放性的态度,没有非此即彼、此对彼错的标准。世界三大男高音和梅兰芳谁的唱功好?这个有可比性么?
                              审美无固定标准,但审美有内在逻辑。这就是演奏者如何理解他要演奏的琴曲,并据此合理地谋篇布局,安排曲子的起承转合、强弱对比、情绪变化,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合理地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演绎证明自己的理解,即“自圆其说”。理解需要有逻辑,表达也需要有逻辑,二者各自成理,又能互相符合、内外印证,自圆其说,就是好的演绎。
                              以《广陵散》为例,管平湖以“老爷爷说书”的态度冷静而超然地旁观历史,所以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有历史力量感的“骨力”;吴文光是“浇块垒”性质,所以演奏起来有“行吟”味道;李祥霆强调戏剧冲突和充满张力的理解方式,所以采用了偏“暴力”的演绎。各自的演奏与各自的理解相符,自证其说,自圆其说,所以都可以说是好的演绎。如果你不能证明对方的理解“不正确”,又如何证明对方相应的演绎“不好”“不正确”呢?所以,以A的理解指责B的演奏,或以B的理解批判A的演绎,都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既然没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就只能看自圆其说的逻辑。
                              至于常常玄虚又玄虚地说来说去的“境界”、“意境”啥的,还是省省吧。定义、内涵、外延都搞不清楚、任人打扮的东西,我是不相信的。


                              IP属地:安徽20楼2015-01-02 1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