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阁全球史吧 关注:2,482贴子:206,161
  • 9回复贴,共1

【风云阁】欧立德丨 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14 08:53回复
    在中国近年学术著作中,渐渐兴起一股以 “帝国 ”指称二十世纪前中国的热潮。固然有很多原因令这潮流出现,其中最不可忽略的是,随着 “中国崛起 ”后,使用 “帝国 ”一词隐隐渗透出中国历史骄人成就的意味。在这里无法深入分析各种理据,但很明显的是中国学者及舆论界采用 “帝国 ”一词指清朝以前的中国(或谓 “传统中国 ”),出现了一种有别过去的规范。这新范式的出现不禁令我们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14 08:53
    回复
      现今我们看到的西文论著,都不假思索地使用 “中华帝国 ”(Chinese empire)一词,并统称公元前二二一到一九一一年的中国为帝国时代(imperial age)。但对中国人来说,传统中国却不一定是大家心目中认定的 “帝国”。只要随便问问,传统中国是否蕴含帝国含有的属性——帝国主义,对中国读者而言,这答案多是断然否定的。即使我们请教向来最愿意称大清国为帝国的清史专家,他们一般都会否认中国式的帝国带有侵略性的行径 ——无论清朝在开辟中国版图上有多大贡献。如果是这样,在概念上而言,好像 “中华帝国 ”将是一个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帝国,是一种带有 “非帝国主义性质 ”的帝国。也就是说“,帝国时代 ”的中国,没有呈现典型“帝国 ”的特质。在概念上及世界历史上,有这样的一种帝国存在吗?这个问题非三言两语可以处理。首先要厘清的就是“传统中国是不是一个帝国?“然后就要追本溯源进一步探问,“什么让中华帝国变成 ‘帝国’? ”而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了解 “帝国 ”的概念,特别是西文术语 empire与相关词 imperial的关系、通过翻译成为今天大家习以为常使用的对译语 “帝国 ”。在厘清 “帝国 ”(empire)的语义及政治定义后,还需反过来考察以西文概念统称中国历朝的演变史,并评价这用法的适切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14 08:54
      回复
        换言之,我要考察的问题是:首先,在欧洲人的眼中,中国什么时候被视为 “帝国”?然后,再以此审视这如何影响中国人探讨自身的历史。单就后面这点上,根据我的理解,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发生于十九世纪。当时中国在列强瓜分的阴影下,西方的帝国形象及相关帝国论述,震撼中国知识阶层。在面对英、法、德、俄、美、日等列强进逼时,中国人奋起要以相同的知识概念及论述框架称呼中国,以此跻身列强之间成为对等国。吊诡的是,到了这时中国知识界才惊讶地发现,早在两个世纪前西方已有大量称中国为 “帝国 ”的著作,即使在同代的西方论著中,清朝也一直被称为帝国。至此,称中国为中华帝国、大清帝国的做法,广泛传播开来并慢慢沉淀,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不过,这种历史变革带动词语改变的认识还未被充分了解前,一个更急遽的历史意识却在中国境内迎头赶上:清朝自我体现为“帝国 ”一刻,中国人却更情愿以 “民族国家 ”自居。原因是,在追求富国强兵,转变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民族国家 ”的标签永远比 “帝国 ”优越及进步,而且,带有的民族认同感的国家论述,更能攫取当时中国人(汉人)的注意力。要认识中国近代转变过程的矛盾及复杂性,立论点必先从中国是为帝国,而不是从中国是为民族国家开始,因此对于现代中国的起源,有关帝国的讨论有着重要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14 08:54
        回复
          西文里 “China”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西方古典文献中,最早跟中国扯上关联的名称,是早于公元前五世纪的“Seres”。Seres一词来自汉语的 “丝”,古希腊称丝为 Ser,Seres就是 “产丝之国 ”。另一个没有那么普遍的则是 “Sinae”,指中国,大概是来自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 “秦”字。无论如何,没有证据显示希罗时代把 Seres视为帝国(imperium)。而事实上,当时对 “Seres”的了解十分有限,当中不少的认识是根据传闻而来,对于今天称为 “中国 ”的国度,当时只模糊地统称为 “Serica regio”——“出产丝绸的地方。”这个名称就这样被沿用了几个世纪,并在古代欧洲和中世纪的文献及地图中互为因袭。直到十三世纪马可 •波罗出现,亦即是西方再次出现有关中国论述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第一次看到以 “帝国 ”指称中国疆土的用法。不过,值得留心的是,马可 •波罗以契丹语(Khitan) Catai(此为英语 Cathay一字来源)一词指称的帝国,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的蒙古大帝国(Yeke Mongghol ulus),是中原北部疆土一带,而不是Seres指的中原疆土。在他的游记中,今天覆盖 “中国 ”一词的地域,在蒙古人的地理概念中,只被称 “蛮子 ”(Mangi),也就是前南宋的畛域。所以,即使当时 “帝国 ”一词已经用来指示后来的中国疆土,却不是我们现时理解的 “中华帝国 ”。对当时欧洲人而言,Sinae或 Seres巧妙地被 Cathay取代了,并从人们的意识中彻底消失。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14 08:55
          回复
            第一部正式提出中国为 “中华帝国 ”的著作,是传教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1658)以西班牙文所著的《中华帝国以及其耶稣会士的传教文化》(Imperio de la China i cultura evangelica enèl por los religios de la Compaia de Iesus)。曾德昭是利玛窦殁后的一代人,这书一六四二年在马德里出版,出版后,翌年旋即为意大利文在罗马面世。不过,在邻国出版时,书名却被译成 Relatione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lla Cina,即《中国伟大王国志》。然后于一六四五年被译成法文版的时候,书名又被译成 Histoire universelle du grand royaume de la Chine,即《中华大王国全史》。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西班牙原著以 “帝国 ”指称中国的做法。而甚至可以说,曾德昭自己亦然。除了题目外,整本多达四百页的原文却只用了一次 “帝国 ”。其余一致地以“王国 ”(reyno)指称中国,偶尔会使用 “王朝 ”(monarquia)。换言之,曾德昭在书内并没有贯彻推销中国为帝国的说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5-14 08:55
            回复
              一六四四年满洲入关建立大清王朝,是欧洲论述里以中国从王国一跃而成为帝国的重要转折点。满洲人占领明朝首都北京,震惊了整个欧亚大陆。这场暴力的政治嬗变,令西方观察者极度惊恐,他们将有关大清国征服大明国的相关记述,广泛传回欧洲,让有志来华的传教士得以评估政权更迭带来的影响。从现在文献可见,最早的记载是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的《鞑靼战纪》(De Bello Tartarica Historia),副标题为:“本书记述这时代的鞑靼侵占几乎整个中华帝国,并简述当中主要人物 ”。这书以拉丁文撰写,并于一六五四年出版,十年内相继被翻译为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意大利语多种欧洲语言。卫匡国对中国与其 “四百多年的敌人 ”鞑靼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概述。他至少追溯到宋朝并称中国为帝国,并指 “帝国 ”一词能正宗地用于中国之上:“那就是说,所有长城接壤的省份之内 ”,书内加插的地图称为 “中华帝国省份图 ”(Situs provinciarum Imperii Sinici。虽然行文内卫匡国使用的词语并不统一:时指中国 “皇帝 ” (emperor)又指中国 “国王 ”(king),不过,他较清楚地说明于一六四四年春被鞑靼征服的就是中华帝国,并将其统治者称为 “皇帝 ”。卫匡国所写的另外一本中国史 Magno Sinarum Imperio gestas complexa在一六五八年出版,书的副标题已用上 “中华帝国 ”——“中华大帝国全史 ”。
              此后,后来者便相继风从。出版于一六六七年的不朽巨著《中国图说》中,耶稣会士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1-1680)便广泛使用 “帝国”观念指称已归于同一统治者汉人以及鞑靼(包括满洲人及蒙古人)的中国,他说:
              圣父,敬置你面前的是我新的智慧结晶。矗立着这伟大以及几乎不可计量的帝国,当中的满洲人汉人由君主专制政体的制度统治着,世人定会觉得这奇妙万分。这帝国人口及面积之广,相信地上没有能找到与之匹敌的国度。只有中国王国才有这样繁华丰裕的城市,几乎大到足以盖着全省,都城内的楼阁、村庄、佛龛及寺庙等栉比鳞次。这个地方以三百年的护城墙,与外隔绝经年,我们倒不如称它为帝国。我暂且按下不说这鞑靼帝国面积之广,一直没有人能确切明白它的界限。那些热心赞颂主的荣耀的人,会感叹本着如无数前人的著作般(要论述如此宏大部落及种族统摄于单一帝国内,当中又有极多不能尽录的人口在未知的区域内)一定会有不少的舛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14 08:56
              回复
                上文反映欧洲人视中国为 “帝国 ”的重要论点,它强调了君主专制政体 “完美统治 ”下,广大土地上出现的丰盛财富。另一点更能反映大清国为 “帝国 ”的,在于结合统治汉人及满洲人,这就是帝国理论中述及帝国是统治不同民族的政体一个重要条件。此后,西方有关中国的论述渐变得一致:中国是一个 “帝国 ”,它的统治者为 “皇帝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14 08:56
                回复
                  亚非利加之分,有侯国、有王国、有帝国,又有多小国未有一定的朝政者。据现存资料来看,英语 “empire”的含义这样翻译到汉语还是首次。
                  而马礼逊的新词并不是从日本借来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及至鸦片战争后,清廷专门负责粤海防的梁廷枏,睁眼看到西力压境下,在一八五○年出版的《夷氛纪略》内提供了他对欧洲政治主权分层架构的观察:
                  窃思欧罗巴洲各国,即大国小邦帝国王邦,无分统属。
                  这可能是中国文人最早以汉语词汇 “帝国 ”反映西方 “empire”一词词义的用例。但同样重要的讯息是,清朝并不包括在内。《夷氛纪略》梓后约二十五年后,才在其他中国文人笔下看到再次使用 “帝国 ”一词,李圭是其中一人。在宁波海关担任文案的李圭受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一百周年博览会,李圭把自己的见闻撰成《环游地球新录》,由李鸿章作序并于一八七六年出版。李圭记述的展览会,其中一章指他看到日本展馆入口处的牌匾:“梁际悬金漆额,大书 ‘帝国日本 ’四字 ”,而中国那边则挂着 “大清国 ”。当时的图片印证了他的说法,而且更显示英文字样 “Empire of Japan”。可惜,李圭没有进一步评析他对这新词新语有没有突兀之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5-14 08:59
                  回复
                    在其后二十五间,但凡使用 “帝国 ”一词都仅限于指日本或欧洲各国。直到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来临,“帝国 ”作为一个术语(既指大清又包含西方 empire意义)的用法才真正普及。这就是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在一八九五年四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日语两版本中,清政府都清楚列为 “大清帝国 ”——这亦是第一次 “帝国 ”一词在官方文献中指称清朝。
                    有趣的是,这词出现在中文版比日文版本更频繁、更突出。中文版全文一贯以 “帝国 ”指称清廷;日文的版本则要待称呼 “大清帝国全权大臣 ”李鸿章及李经方时才出现。我们知道,熟谙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必定知道 “帝国 ”词义,我们更可以猜想,他实在了解到国际舞台以 “大清国 ”及“大清帝国 ”指称中国的分别。从官方档案可见,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时,他再三地称清朝为 “我帝国 ”。只是,作为战败方的清廷,难以与日本讨价还价,要求日本贯穿全文以 “帝国 ”指称大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5-14 0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