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视频吧 关注:1,523贴子:3,087
  • 8回复贴,共1

【灵人】中国各省的丧葬习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天津1楼2015-06-01 17:37回复
    二、吉林---·满族的丧葬:土葬、火葬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IP属地:天津3楼2015-06-01 17:41
    回复
      三、辽宁---满族丧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但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子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出殡时,亲友要抢幡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可避邪,不做噩梦等。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死后报丧,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在屋内停灵,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出殡时多选阴历单日。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



      IP属地:天津4楼2015-06-01 17:46
      回复
        下面由正座诵佛号,驳文接唱诗句四次,正座再连诵四声佛号,众僧接念:"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下接驳文念五言四句白,正座念七言四句白,于是奏乐。
          乐毕少停,开始焰口施食仪文。正座驳文互念佛号、诗句多首,众僧合诵准提咒三遍。正座加持五福冠,手掐五方结界佛印(佛印即掐诀)诵佛号,众和真言。如"南方宝生佛",佛印为中指向上,正座念:"南方世界宝生佛,"众和"□嘛呢□"。正座再念:"其身赤色",众和"□哑□",正座再念:"放光明",众和"□□□嘛呢□"。其余东、西、北三方除了佛印不同,其余佛号等大致相同。再往下则有咒,有佛经记事,有说明,是念、白、和三者相间进行。如"盖闻昔日如来正教方兴……"是佛经记事,如"盖闻瑜珈显密之座,六度齐修……"是说明,"十二因缘咒"是咒,内容包括太多,佛印的种类也不少,结坛、奉食、破地狱、遣魔、施食、召请……都有佛印、佛咒,还有默念的佛咒。到结破地狱佛印(两食指相对)以后,便是"奉请",奉请的都是神佛鬼王,计有:"地藏王"、"引魂王"、"三界有名上圣"、"十殿阎王",共诵念四次,并间以奏乐。乐毕,正座摇动铃杵,开始召请,念:"以此振铃申召请,孤魂闻召远来临,仗承三宝力加持,此夜今时临法食。"   念毕,再合诵召请总纲三段,至"户□步"咒为止,正座提高调门念:"孤魂闻召远来临。"下面就是"二十召请"了。二十召请是:①历代帝王后妃,②卿相官僚,③武将,④文人,⑤僧人,⑥道士,⑦商贾,⑧军士,⑨农夫,⑩渔翁,^11妓女,^12乞丐,^13本家亡人(由①至^12都不念人名,^13要念出亡人名字来),^14至^16再申召请亡人,^17亡人家已故先祖,^18得道高僧名道,^19一切枉死鬼,^20一切孤魂。召请开始时请丧家脆灵,至召请完叩头起立。   召请文字很工整优美,都是先叙生前美事,只落身亡凄惨,如召请武将时念到:"一心召请:筑坛拜将,秉节武臣,碧纱幢拥万甲之兵,金斗印镇三边之地。坐帷幄,卧帷幄,声振诸侯;出边疆,入边疆,威扬四海。呜呼!岂不闻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如是古往今来,武臣将帅,一类神魂等众,唯愿承三宝力、仗秘密言,此夜今时,来受无者遮、甘露法食!"
          念到末句,以左手紧摇铃杵,右手往座下抛斛食。对奉请的称"奉食",对召请的称"施食"。对二十召请施食完毕即念《骷髅真言》,即北京俗说的《叹骷髅》,表示独行野外看见骷髅骨而生的感叹。先振铃诵佛号,即唱:"昨日荒郊去玩游,忽睹一个大的骷髅,荆棘丛中草没丘,冷飕飕,风吹荷叶倒愁,骷髅,骷髅……"
          《骷髅真言》共一百六十三个字,唱完诵咒,诵佛号。以下吹打奏乐毕,合念《金刚上师诫谕》,约一千四百字。一夜焰口只这一段像佛事念经,其实也不过是勉人为善的话,并不是真正佛经上的文字。诫谕念完,合唱《挂金索》,共二十段,把各种孤魂分类呼叫,既不够奉,又不够召,所以用《挂金索》来叫,和《叹骷髅》都是焰口中最好听的。如:"子弟郎君不顾家活计,歌馆楼台逢场而作戏,暮宿花街,朝穿柳巷里,游荡孤魂来受甘露味!"
          《挂金索》是打着铙钹唱,很有意思。最后结三界佛印和咒,再念《尊胜真言》,结遣鬼佛印和咒,以"回向惕"七言六句作结,念"一切菩萨摩诃萨,皈依三宝,上来设瑜珈焰口,平等甘露法食,功德圆满,无限良因,普沾沙界,和南圣众"毕,下座喝"柳叶汤"完事。
          接三焰口正进行当中,丧家另加外赏给和尚,名衬钱",交给和尚的"仆辈",意在要和尚多卖力气。如系老丧,可以在奏乐中间吹奏各种小曲,如《二十四糊涂》、《小放牛》、《百花名》、《饽饽歌》、《锔大缸》、《探亲家》……但丧主本家不可点曲。也有在焰口完了时,随点随吹直到天明的,须由点曲戳活人另给赏钱。
          大凡焰口时间,城内时间短,由下午九时上座至后夜一二时下座;城外时间长,可以到五更天。凡焰口承应吹曲的都是"口子和尚",大长处僧人不应吹曲,口子和尚是由经绸局或小庙寺应下佛事来,外找跑海和尚,所以口子和尚放正很少穿黄袍,因为只有大庙的方丈才能穿黄袍。番僧喇嘛也是如此,雍和宫的番僧念经便不带音乐。


        IP属地:天津7楼2015-06-01 17:54
        回复
          2、入殓
          “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山西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这样。在五寨,如果因棺木、寿衣尚未齐备而不能入殓,当地人便称为“挺尸”。
          入殓用的棺材,山西各地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晋中祁县一带讲究不论何种木质,在棺前挡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须镶嵌一条。板材时兴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盖、侧均为整块者称为“独幅”,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X 块头”。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五寨一带,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以上的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质本色为底,作素色推光漆画,显得金碧辉煌。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X X 之灵枢”;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麦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雁北平鲁、晋中祁县等地,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 驾鹤仙去,身入西天”。棺底 ,晋中祁县一带铺以石灰、五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上褥子。晋南等地与此大同小异。不管放什么物品,谷草都是少不了的。五寨一带称为“坐草”,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之意。
          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晋东南沁县一带,讲究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其长子抱头,另外4人或6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浮山等地称为“上不见天”。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 ,然后平放棺内 。原来死者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这时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上馒头。鞭子称为“打狗鞭”,馒头称为“打狗干粮”。襄汾一带,死者绝气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殓后把白布取出,分给儿孙束腰,名为“留后代”。晋中祁县等地,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
          给死者铺盖停当以后,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人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除了再撒一些五谷、纸钱外,五寨一带讲究还要在棺内放置一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生铁片最好是用犁铧碎片,取的是“入土开路”之意。
          人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
          盖棺、又称“合棺”喻,家人、亲友齐集,揭去死者脸上的蒙面布或纸,向死者告别 。死者如系女性 ,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看有无异议。然后正式盖棺楔钉,家人、亲友跪拜告别。晋中祁县一带,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露出颜面,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迅速合盖落木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钉棺一侧用钉七枚,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钉棺时,全家回避不动哭声,只有死者的儿子须立在棺旁口喊“躲钉”。这在山西南北都是大体一致的。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称为“喜钱”。盖棺以后,沁县一带,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俗称“叫醒”。襄汾等地,死者的儿女要做“撅片面”于灵前供献,然后由参加入殓的人分吃,表示从此与死者永诀了。
          在入殓第二天半夜,沁县等地要置备纸马素车、香炉锡箔和纸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将来出殡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为死者送行,俗称“送魂”。闻喜一带 ,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夜 ,家人于城隍庙、土地庙叩拜之后,要由死者的一个女儿手提汤水罐,暗中摸索浇奠,并呼唤死者。另外有一个代替答应,凡三呼三应,然后哭出庙门回家。往返要故意绕远,回家后哭奠烧纸 ,名为“烧上路纸”。偏关等地 ,家里有人亡故后,或三夜、或五夜、或七夜不等 ,家人要去城隍庙哭叫 ,呼唤亲人回来,俗称“叫夜”。亲友在这几天内,要赠送提灯,丧家以灯多为荣。民间认为,人死后要受城隍神审判,审判无罪后,家人便以灯引魂归来。所以这一习俗又叫做“送灯”。



          IP属地:天津15楼2015-06-01 18:20
          回复
            6、喜丧
            高寿者殁后,一般都视为喜丧,第四代孙既戴白又挂红


            IP属地:天津19楼2015-06-01 18:27
            回复
              十、宁夏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主要是13世纪前后由中亚、中东一带迁徙至我国的各族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在形成前,他们作为穆斯林,在丧葬方面实行着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回族形成后,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变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回族先人宛葛思相传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四个阿拉伯人之一,“无常”于中国,葬广州城外流花桥畔,俗称“回回坟”,其墓碑谓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据陈垣考证,应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此地回民至今仍保护着宛葛思的墓。
                在宋末元初,已有文字详细记载,回回按照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习俗丧葬。“回回之俗,凡死者专有浴尸之人,以大铜瓶自口灌水,荡涤肠胃,秽气令尽。又自顶至踵净洗,洗讫,然后以帛拭干,用拧丝或绢或布作囊,裸而贮之,始入棺殓,棺用薄松板,仅能容身……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瘗之,或闻有至瘗所,脱去其棺,赤身葬于穴,以尸面朝西。”周密记载的回族先人的丧葬习俗,有许多不准确和谬误之处,如回回穆斯林死后着水,洗涤周身,其中要漱口,洗净鼻涕,但并不是“荡涤肠胃”;另外,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亡后一律不用棺,而用塔木匣子抬尸。可见周密只看到表面,不懂回族先人丧葬习俗的实质内容,把穆斯林用的塔木匣子误写为“棺”;把穆斯林用白布缠身,误写为用“布作囊”等。尽管如此,从周密记载“大铜瓶自口灌水”、“自顶至踵净洗”以及用布缠身等习俗中可以看出,当时穆斯林使用汤瓶灌水洗尸,给亡者“着水”,用白布缠身,用塔木匣子抬尸送葬,和现在的回族丧葬习俗是一致的。
                元、明记载回族丧葬习俗的史料较多,且比较细。有“大殓和小殓”之称谓,用汤瓶洗尸“从头至足,浇洗三次”,还有“麝香脑片填尸口”等记载。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嘱: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做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即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
                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
                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意。
                幸听之!幸听之!
                李贽遗言中所讲的“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作坑安葬,并且在“气已散”时,就要安排人挖坑,第二天埋葬,这是回族人强调的“葬不过三日”的速葬习俗。李贽所要求的“向南”挖坑和“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的长、宽、深规格,以及在坑底“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的尺码,是回族人挖坟坑的特有习俗,其他土葬的民族均没有这些要求。另外,李贽还强调他的遗体要“面上加一掩面”,“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板”抬到墓地葬后,“板复抬回以还主人”,这种葬法和现在回族的葬法仍基本相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但李贽遗言中讲的“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等,这些都不是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处理丧葬的习俗。这说明李贽想用当时回族的丧葬习俗处理自己的后事,但在遗言中有不准确之处。


              IP属地:天津22楼2015-06-02 21:40
              回复
                十一、陕西---志丹丧葬习俗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丧葬习俗因地而异,志丹的丧葬习惯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过去,志丹丧礼很繁琐,讲究棺木老衣、埋场和戴缟,并要动阴阳、吹手,购置纸火进行丧仪活动,以其“扬名声、显父母”。
                建国后,丧葬风俗多有变革,主要程序有:老人病危,告知亲戚家门前来探看,商定后事,所有儿女都守在身旁。临终时穿好老衣,咽气时儿子要抱住坐起不停呼叫;咽气初终,儿女要跪在地上烧到头纸,并放声嚎啕;咽气后将尸体移至铺干草的地下,脸盖白纸,左手拿“ 打狗棍“(捏面团烧熟),右手戴上“ 岁数馍”,嘴噙“口含钱”,头枕“岁数纸”。搭灵棚设香案,孝子守灵至下葬。所有的亲戚家门都要披麻带孝,轮番烧纸祭奠,在入殓之后,还要依次进行吊孝、过献、上话、上祭、领羊及丧事的高潮送灵、入葬。
                出殡的时日由阴阳先生决定,给娘家人下话,娘家人听取孝子对丧事的备办情况进行抖亏欠择礼信后同意入殓、出灵。出灵时,户户门前燃火送行避邪,灵柩途中不得停放,到坟地下葬由阴阳罗盘坐字,字方位,然后堆坟茔。埋葬后要于黄昏连送三晚火,翌日进行“扶三”,孝子上坟安“饭水桌”祭奠,埋葬以后的祭奠分过“七七”,过“百日”,过“周年”,然后是每年的时分把节和十月一日(农历)上坟烧纸。
                此外,孝期有着鲜亮衣服,不办喜事,戴“孝”字袖套 ,3年内过春节贴黄、绿春联。


                IP属地:天津23楼2015-06-02 21:41
                回复
                  十二、河南---濮阳境内丧俗
                  濮阳境内丧俗,大抵沿用旧俗,旧丧俗形式繁琐,现抽其要简述如下:
                  1、咽气 亡者断气,家人即将备好寿衣速易其身。富者以绫绸之衣十余件,贫者以布衣五七件,在官者则用礼服,如品级高者,著朝冠朝服,女则凤冠霞帔。易衣后,亡者面覆白布或白纸,脚系麻绳。事了,就床前烧倒头纸,全家举哀,号啕大哭。邻人闻讯,皆以灶灰围门,以防新魂入室。如系青壮年暴死,家人则登屋垣,哀呼“××回家”,谓之“叫魂”。
                  2、讣告 讣告亦曰“讣文”、“讣闻”,俗曰“报丧”。即将亡者名字、年庚、身份、绝气、下葬之日时俱告亲友,以便前来吊唁者作好准备。讣告一般由死者亲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现农村多以口述,不具文字。
                  3、入殓 殁后始殓于床,继殓于棺。入棺时,长子捧头,旁人偕抬,放入中堂棺内,面向上,四肢顺直,谓之“寿终正寝”。棺内备有黄土、纸卷、褥被、鸡鸣枕之属。入殓后盖棺留口,谓之“小殓”。此后,寝门搭灵棚,柩前垂竹帘,左右列围屏,楹上书挽联,檐挂白绣球,高悬“招魂幡”。置供桌,设飨祭,竖灵牌。棺前放常明灯,孝子易凶服,男左女右,焚箔烧纸,陪灵恸哭,昼夜不绝声。
                  4、糊纸货 纸货多寡,则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要糊棺罩、主楼、四面房、轿车马、金童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女死增糊金桥银桥。现多以花圈代之。罗列灵前,进诸者顿有肃穆悲戚之感。
                  5、送盘缠 送盘缠即路费,有曰“送饭”。迷信传说,人死不能即达阎王殿所,需暂住本坊土地庙内,三日内方由土地伴魂起程。因路途遥远,须经格针窝、野狗村、狼牙山等险关恶店。故在亡后二三日夜晚,家人著孝衣哭祭土地庙前,焚烧纸扎车马及金箔元宝。至亲为亡者忏罪,祈求冥福,并贿嘱土地多加照应。做者语诚情切,竟似实有其事者。
                  6、点主 点主即家祭点主,亦曰“题主”。相传此日为亡者吉日,故铺张扬厉,张燕奏乐,祀土、妥灵,诸般礼节,繁不胜述。富家巨族则延僧道,礼忏诵经,超度亡灵。旧时大家点主,邻村皆持赙往吊,观者拥满街巷,待客往往至数百桌。穷人家借此机会偕入客中,饱餐一顿,谓之“坐冒席”。此在意中,主人亦不加驱逐。
                  7、治丧 治丧亦曰“开吊”,今曰“追悼会”。是日宾客亲朋毕至,宾至,哀乐起奏,拉鞭烧纸,孝子陪哭,奠毕,出庐谢客。如至亲入室吊问,则涕泣以对。出嫁闺女来吊,未进村即闻哭声,名曰“哭路”。至灵前拍掌打地恸哭,涕泪垂地,哀哀欲绝,屡劝不止,睹者无不泪下。 旧时治丧,亦有读祭文者,祭文古曰诔词,今曰悼词,是专用于哀悼祭奠亡灵的文体。其文叙其事,道其功,赞其德,有叙有论,词哀情切,读者往往声泪俱下。
                  8、定口 定口即盖棺定口,亦曰“大殓”。俟三党亲族到齐后,先由长媳或主丧人为亡者净面,众环棺尸一周与遗体告别,公允后方可定口。如父死由族长允之;母死,由母党公亲允之;妻死,由妻党公亲允之。若非许可,擅自行殓,视为不恭,公党借此为由,大闹不休。遂致公亲(俗说娘家人)不到,无敢先殓者。
                  9、出殡 出殡亦曰“开引”,俗曰“出门”。灵柩停放一般在三、五、七天,巨家富族亦有停放七七四十九天至百天者。柩至街中,覆以棺罩,长子持瓦盆摔碎,名曰“摔牢盆”。灵架起行,鼓乐前导,鞭炮连鸣,铭旌亭、方弼、方相、灵幡宝盖,全幅职事,相随于道。前一甥,著白袍抱斗,沿途飞洒纸钱,孝子匍匐拄杖灵前,女眷捞灵于后,哀哀号号,徐徐向前。时有路祭,盖由亲友、村人识者行施,分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三十二拜、四十八拜、至七十二拜。拜祭时,村民围观,以礼之多寡,辨知识之深浅。
                  10、下葬 如择新茔,则由风水先占穴,祖茔则否。墓穴呈西北、东南方向,头北脚南,棺放穴后,长媳抓土回家,寓意“抓财”,司土者征得家人亲友许可,方可掩埋。坟高尺许,放鞭炮,烧纸货,哭祭叩拜事完。以后复三、一七、二七、三七、七七,皆俱供品,上坟祭奠,至百日孝满。再后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俱要大操大办,其礼仪多有不啻新葬者。
                  11、补叙 上述丧礼多系富家老人。贫者,薄棺一口,草草安葬。更贫者,席卷而葬之。青壮年暴死,不得入祖坟。婴儿死,田谷秆草裹尸弃于荒郊。


                  IP属地:天津24楼2015-06-02 2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