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音雍容吧 关注:14贴子:2,509

【古风遗韵】古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琴十大名曲背后的故事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29 19:50回复
    一、潇湘水云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 1425 ) , 古琴浙派创始人南宋郭楚望作 , 作者是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金兵入侵时,他移居于湖南宁远九嶷山下(潇水自九嶷山流过),深感国事飘零,借水光云影,以抒抑郁、眷念之情。 乐曲通过古琴特有的吟、揉等手法,时而奔放浑厚,借云水掩映,烟波浩瀚的景象描写,抒发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感慨和荡气回肠的爱国热情。这首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的古曲被历代琴家们所推崇,而流传。
      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共分十段:1、洞庭烟雨 2、江汉舒清 3、天光云影 4、水接天隅 5、浪卷云飞 6、风起云涌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万里澄波 10、影涵万象。
      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现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声。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腾的画面,打破压抑气氛,表现出作者翻滚的思绪。
      第五段,乐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现了第四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放、热情。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气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两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旋律上行又回折。最后再现的 " 水云声 ",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 " 吟、猱、绰、注 " 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 " 清、微、淡、远 " 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29 19:54
    收起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29 19:59
      回复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 乐曲原是东汉末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 , 被推测为以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 . 它以磅礴的气势 , 独特的风格 , 庞大的结构 , 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 , 受到琴家们的推崇。
          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 " 士为知已者死 " 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 10 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8-29 20:02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8-29 20:05
          回复
            三、高山流水
            根据《神奇秘谱》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可见," 高山流水 "、" 高山 "、" 流水 " 三曲实出于同一首琴曲,但传谱至今仅见《高山》、《流水》两谱,现存《高山流水》琴曲则是以存见的《高山》、《流水》两曲合编而成,已非古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 1425 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8-29 20:11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8-29 20:14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29 20:19
                回复
                  五、平沙落雁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 1962 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29 20:20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29 20:21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29 20:28
                      回复
                        七、胡笳十八拍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据传为蔡文姬作,由 18 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 拍 " 在突厥语中即为 " 首 ",起 " 胡笳 " 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
                          唐代琴家董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语房给事》诗中有:"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 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 " 凄 " 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 " 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8-29 20:29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29 20:30
                          回复
                            八、阳关三叠
                            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 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 年以前),另外还有 1530 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 " 三叠 "。每叠又分一叠加 " 清和节当春 " 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 " 遄行,遄行 "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 " 历苦辛 " 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29 20:31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29 2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