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雷这个人。
锦瑟说傅雷“译笔很棒,人算有才华,也很刻苦,但是从来没觉得他有什么天才,也没有觉得他多么有学问。所以觉得那样伟大艺术家的暴烈性情生在他身上,还是过了一些。”
我也觉得如此。暴烈性情这回事,一大部分是天生的。后天能多些修养,但修养压不倒性情。傅雷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很高,但是日常生活中的严苛暴躁,特别年青时候的坏脾气,是他自己晚年也后悔的吧。56年与儿子的通信,就是从“认错”开始的。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他自己四岁丧父,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度过的是“修道院式的童年”(这是朱梅馥的话),是一个被严格要求过,对自己要求严格,进而也对他人要求严格的人。——不太能体会除严格外的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贫乏经验带来的问题,带来没必要的苛刻与偏执。傅雷最后懂得后悔,而不是“还好我对你严格你才有今天”,已经是一种在他这一代对贫乏经验的增补了。
傅聪傅敏当然是很倒霉的,但人总是在一个历史的链条中生存的,上一代的问题变成沉甸甸的痛苦落在这一代身上,不仅仅只能作为原因存在,还要要越过原因,争取在这一代有所改善吧。
傅雷的事业是翻译,他的业余爱好绝对是教育,他是个极爱说教的人,因为性格原因,难以与人共事,他在学校里呆不下去,结果只能教育老婆,教育小孩,教育情人……对于一个五四后,既禀承儒家传统,又学习西洋思想艺术的一代,傅雷身上有典型的两面性,一面,是“被启蒙者”,美术,音乐,艺术哲学,文学,他都一边被启蒙一边翻译成中文,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他又担当起一个“启蒙者”的角色,而且他又不单单对读者启蒙,他是那种思想/生活一以贯之的人(这种知识分子其实是越来越少了),在生活中也照样担当启蒙者的崇高角色。有意思的是他是用独裁的方式启蒙的,他是一个独裁的家长,暴君,一般独裁者都是要搞愚民教育的,可他却要用独裁的方式提高家庭的思想与文化水平。这实在分裂得很,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个人情况下,倒好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朱梅馥英文水平不差,家信写得挺好,不能不说傅雷这个老师没有完全白当。
他的毛病是他这个老师当得完全没有一点“春风化雨”的样子,他是极其强势的正确,在他的正确后,往往还跟一段论证自己为什么正确,哪里最正确的话:)。从读者的角度看,有时会觉得比较好笑,甚至比较可爱。但是当儿子的看的话,估计不是那么舒服吧。他的正确,因为一种“不平等”的气氛而被削弱了。傅雷的毛病在于,他把他的正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呢?
每一个家庭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傅雷在家推行过“正确至上,我最正确”,但是在他给傅聪的信里写下那么一段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感受到,人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切切实实的痛苦。不是你正确,我就不痛苦了。而且正确,总是相对的,在某一个前提设定下的正确。
锦瑟说傅雷“译笔很棒,人算有才华,也很刻苦,但是从来没觉得他有什么天才,也没有觉得他多么有学问。所以觉得那样伟大艺术家的暴烈性情生在他身上,还是过了一些。”
我也觉得如此。暴烈性情这回事,一大部分是天生的。后天能多些修养,但修养压不倒性情。傅雷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很高,但是日常生活中的严苛暴躁,特别年青时候的坏脾气,是他自己晚年也后悔的吧。56年与儿子的通信,就是从“认错”开始的。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他自己四岁丧父,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度过的是“修道院式的童年”(这是朱梅馥的话),是一个被严格要求过,对自己要求严格,进而也对他人要求严格的人。——不太能体会除严格外的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贫乏经验带来的问题,带来没必要的苛刻与偏执。傅雷最后懂得后悔,而不是“还好我对你严格你才有今天”,已经是一种在他这一代对贫乏经验的增补了。
傅聪傅敏当然是很倒霉的,但人总是在一个历史的链条中生存的,上一代的问题变成沉甸甸的痛苦落在这一代身上,不仅仅只能作为原因存在,还要要越过原因,争取在这一代有所改善吧。
傅雷的事业是翻译,他的业余爱好绝对是教育,他是个极爱说教的人,因为性格原因,难以与人共事,他在学校里呆不下去,结果只能教育老婆,教育小孩,教育情人……对于一个五四后,既禀承儒家传统,又学习西洋思想艺术的一代,傅雷身上有典型的两面性,一面,是“被启蒙者”,美术,音乐,艺术哲学,文学,他都一边被启蒙一边翻译成中文,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他又担当起一个“启蒙者”的角色,而且他又不单单对读者启蒙,他是那种思想/生活一以贯之的人(这种知识分子其实是越来越少了),在生活中也照样担当启蒙者的崇高角色。有意思的是他是用独裁的方式启蒙的,他是一个独裁的家长,暴君,一般独裁者都是要搞愚民教育的,可他却要用独裁的方式提高家庭的思想与文化水平。这实在分裂得很,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个人情况下,倒好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朱梅馥英文水平不差,家信写得挺好,不能不说傅雷这个老师没有完全白当。
他的毛病是他这个老师当得完全没有一点“春风化雨”的样子,他是极其强势的正确,在他的正确后,往往还跟一段论证自己为什么正确,哪里最正确的话:)。从读者的角度看,有时会觉得比较好笑,甚至比较可爱。但是当儿子的看的话,估计不是那么舒服吧。他的正确,因为一种“不平等”的气氛而被削弱了。傅雷的毛病在于,他把他的正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呢?
每一个家庭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傅雷在家推行过“正确至上,我最正确”,但是在他给傅聪的信里写下那么一段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感受到,人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切切实实的痛苦。不是你正确,我就不痛苦了。而且正确,总是相对的,在某一个前提设定下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