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三传吧 关注:4贴子:71
  • 2回复贴,共1

聊聊译者傅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自:苏七七


1楼2015-09-01 23:37回复
    1/傅雷这个人。
    锦瑟说傅雷“译笔很棒,人算有才华,也很刻苦,但是从来没觉得他有什么天才,也没有觉得他多么有学问。所以觉得那样伟大艺术家的暴烈性情生在他身上,还是过了一些。”
    我也觉得如此。暴烈性情这回事,一大部分是天生的。后天能多些修养,但修养压不倒性情。傅雷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很高,但是日常生活中的严苛暴躁,特别年青时候的坏脾气,是他自己晚年也后悔的吧。56年与儿子的通信,就是从“认错”开始的。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他自己四岁丧父,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度过的是“修道院式的童年”(这是朱梅馥的话),是一个被严格要求过,对自己要求严格,进而也对他人要求严格的人。——不太能体会除严格外的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贫乏经验带来的问题,带来没必要的苛刻与偏执。傅雷最后懂得后悔,而不是“还好我对你严格你才有今天”,已经是一种在他这一代对贫乏经验的增补了。
    傅聪傅敏当然是很倒霉的,但人总是在一个历史的链条中生存的,上一代的问题变成沉甸甸的痛苦落在这一代身上,不仅仅只能作为原因存在,还要要越过原因,争取在这一代有所改善吧。
    傅雷的事业是翻译,他的业余爱好绝对是教育,他是个极爱说教的人,因为性格原因,难以与人共事,他在学校里呆不下去,结果只能教育老婆,教育小孩,教育情人……对于一个五四后,既禀承儒家传统,又学习西洋思想艺术的一代,傅雷身上有典型的两面性,一面,是“被启蒙者”,美术,音乐,艺术哲学,文学,他都一边被启蒙一边翻译成中文,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他又担当起一个“启蒙者”的角色,而且他又不单单对读者启蒙,他是那种思想/生活一以贯之的人(这种知识分子其实是越来越少了),在生活中也照样担当启蒙者的崇高角色。有意思的是他是用独裁的方式启蒙的,他是一个独裁的家长,暴君,一般独裁者都是要搞愚民教育的,可他却要用独裁的方式提高家庭的思想与文化水平。这实在分裂得很,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个人情况下,倒好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朱梅馥英文水平不差,家信写得挺好,不能不说傅雷这个老师没有完全白当。
    他的毛病是他这个老师当得完全没有一点“春风化雨”的样子,他是极其强势的正确,在他的正确后,往往还跟一段论证自己为什么正确,哪里最正确的话:)。从读者的角度看,有时会觉得比较好笑,甚至比较可爱。但是当儿子的看的话,估计不是那么舒服吧。他的正确,因为一种“不平等”的气氛而被削弱了。傅雷的毛病在于,他把他的正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呢?
    每一个家庭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傅雷在家推行过“正确至上,我最正确”,但是在他给傅聪的信里写下那么一段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感受到,人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切切实实的痛苦。不是你正确,我就不痛苦了。而且正确,总是相对的,在某一个前提设定下的正确。


    2楼2015-09-01 23:38
    回复
      2/父子关系
      在家书里,有些人看到一个对孩子控制得无孔不入的父亲:工作上,感情上,财务上。但我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失去了控制力的父亲。他写给儿子的信远远多于儿子写给他的信,有时他恳求儿子给他写信的口气已经让他自己都感到“屈辱”。
      如果不是预先知道傅雷在青年时是那么坏脾气的一个人,看他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儿子不要谈恋爱呀,要理智呀,要经常去大自然里走走呀,不要接那么多活呀,花钱要省着点呀……其实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唠唠叨叨的老爸吧。如果这个儿子已经从精神上脱离了父亲的控制,他从信中读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果还没有的话,也有可能读出控制欲,读出压力与负担。孩子要有一个基本健全的自我了,才能带着宽容的心态看待父母吧(反过来也是一样,父母得自我基本健全,才能对孩子比较宽容)。
      信里谈音乐谈艺术的部分很多,这是傅雷真正把傅聪作为一个平等的对像进行探讨的部分。在彼时的中国,他的内心大概是非常孤独的,国内能让他看得上的人没几个(他使劲夸的只有一个黄宾虹),而“好为人师”的他亦有“好为人徒”的一面,如果见解与儿子契合,有时也有很快乐的像被表扬了的好学生的样子。终其一生,他都是那么努力的人,爱学习的人,家书是他还可以学习,可以交流的一个去处,是在当时的大环境里,是他精神上的一块飞地。
      他给傅敏的信少得多,大概还是因为从傅聪的信里他能得到他需求的“精神食粮”,而不只是生活上的互相关怀。傅敏是被忽略的,或者笼罩在父兄阴影之下的吗?这个我也没有那么觉得,我觉傅敏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也许更继承了父亲的某部分呢,他成了一个老师,而且在家书里看来,是一个受到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在父兄的光辉之下,经历风刀霜剑,踏踏实实做一个普通人,教好书,编好书,怀抱着父兄的爱与敬意,我觉得挺好。艺术家的家庭里的普通人,有时候我觉得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弱势,他们也许倒是安静而柔韧的部分,是生活对艺术进行容纳与整理的部分。


      3楼2015-09-01 2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