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牛角顶”。此人所讲的“牛角顶”实为他发明的一个术语,而且据他说,这个牛角顶是“唐代建筑仅有”的。
这就是他的牛角顶。我们再三研究,觉得他说的牛角八成是“鸱尾”这一部件。
《营造法式·总释下·鸱尾》:
“《汉纪》:‘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时人或谓之鸱吻,非也。’
《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其象于屋脊。’”
这就是唐代的鸱尾,用于正脊两头“以厌火祥”的吉祥物,不知道他是怎么联系到牛角上去的。另外这几张图,一张是现代出土的唐代鸱尾,一张是南禅寺正脊两端的鸱尾,考虑到瓦作保存时间不会很长,要经过好几次更换,所以后者应当不是原物,但从形状上看必定模仿了原有的鸱尾。
另外鸱尾也并不独为唐有,鸱尾有一个自鱼鸟到龙首的演变过程,这是辽代的鸱尾:
宋代的鸱尾:
这是明清的“鸱尾”,正脊两侧的正吻,已经化为龙头了。
再来看100x100。
大明宫含元殿面阔十三间约60米,进深五间十二架约30米。
佛光寺东大殿面阔七间约34米,进深四间八架约17.66米。
南禅寺大殿面阔三间11.75米,进深三间四架约10米。这是最接近100x100的比例,然而其体量决定了它不能作为主殿。
宋营造法式中并没有找到关于面阔进深比例的详细文段,然而就现存的唐五代宋辽金遗构及历朝宫殿来说,正方形作为大型宫殿的情况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