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光流转,已经到了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一年平常,却也不平常,因为正是这一年,我终于对他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故事稍有了解。
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三年级有一段时间,妈妈天天晚上饭后,倚着沙发,将我拦在怀里,给我讲三国连环画。也和那年初听他名字的时候一样,夜色沉沉。因为浅浅的记忆里那个神奇的名字,使我在书中格外地关注他。他未出现,几次问妈妈,诸葛亮什么时候出现啊?甚至把妈妈都快问烦了;他一出现,我“听书”的专心程度就提高了好多,好像他就是书里唯一的主角一样。在赤壁前后,那个最好的时代,我真觉得他就是神仙下凡;后来,失地,损兵,折将,逝知音,看他南征北伐,次次忍耐,次次筹谋,屡败屡战,看他终于倒在帐中,我这才相信,他也是人。我没有伤心,只有失望。那时我极不情愿投入自己的感情,但我还是静默,静默,静默;至于他离开后,我就没有认真听妈妈讲过了。
在这不久,也是三年级,央视有一个台又重播老三。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播出了古城会。那声音,愣是把我的魂牵到了电视前——这是三国演义!家人还在为我解说:一会儿说兄弟三人的义气,一会儿又说演员们的好。。。。。。听连环画的预热还没散去,于是我雷打不动地每天守着电视机,等待每天只能看一集的电视剧。
我看了多少集,记不清楚了,记得的片段都是和他有关的。当时我无意评论演员的美丑好坏,因为我只把电视上的那个人当成了亮。最终我当然没有每集都看完,因为有一天看到了六出祁山,看着他的计谋被识破,挑灯不眠,以及对天无奈的长叹,他的泪水淌出眼眶,不敢看了,我再也不看了!
老三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的真实,而无始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