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吧 关注:135,303贴子:320,698
  • 2回复贴,共1

道德经第五十章之“十有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管你读的是哪本道德经,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第五十章中讲到的“十有三”这个词?
—————————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属于长春这一类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这一类人,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这后一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曾听说过,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下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
而很多种译文都将“十有三”解释为十分之三。十分之三这种说法对吗?
“十分之三”这个解释使第五十章整章话都变的不通畅,读起来有些别扭。再就是老子当年为什么会有十分之三这个概率论,十分之三这个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不感到有些滑稽吗?这样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18 18:22回复
    那么“十有三”表示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十有三”指的是十三个数而不是十分之三。十三又代表四关九窍。这样的解释才能使第五十章整章变得通顺、流畅。而四关九窍也体现了道德经从整体上以“无为”为主体的思想本质。
    —————————
    《河上公章句》作者河上公,汉朝隐士,汉文帝的老师。
    其中对于“十有三”的解释:
    【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
    【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
    —————————
    《韩非子·解老》作者韩非子,春秋末期,法家人物。
    对于“十有三”的解释: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此非独谓野处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远诸害,故曰:“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也。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生”矣。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18 18:23
    回复
      《通玄真经》又名《文子》,作者文子,春秋时期道家人物,老子的学生,范蠡的老师。
      其中有一段提到四关九窍:
      老子曰: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知九窍四支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
      因此四关九窍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合乎逻辑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18 18: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