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吧 关注:1,681贴子:8,421

为什么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现在问题来了,阴与阳,柔与刚,是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转化,互为其根,是太极之两仪, 这个可以理解。
可是“仁与义”,却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义相近的两个方面。这个如何做到互相转化?周子是怎么从阴阳,刚柔推出仁义的?逻辑上完全不成立啊?
为什么不说,立人之道,在“仁与奸”呢?仁在内心,奸在手段。智慧出,有大伪,可见大仁者中,必有大伪者。 王莽下士之时,也是大仁之人,结果却是一个篡位者。以前说汪精卫是个大汉奸,可近年来民间对汪精卫的评论也有所转变,可见大奸似忠,大忠似奸,忠奸也是互相转化的。 这不正符合两仪的规律吗?
那周敦颐为什么说“立人之道,在仁与义”呢, 说“立人之道,在方与圆”也比“仁与义”好啊? 是因为孔孟说了仁义,才硬把“仁义”往天地规律上套?为“仁义”的学说找形而上的后台,还是别的原因?


IP属地:浙江1楼2016-03-11 23:27回复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楼2016-03-20 07:35
    收起回复
      阴阳不仅对立,而且统一。刚柔也是。也因此推出仁义。不过我觉得不排除硬凑的嫌疑。只是提出两个最重要的规定、规范而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3-24 18:32
      收起回复
        首先,这句话是出自《说卦》,其次这三句话没有推导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3-24 23:47
        回复
          即便不是推导,至少也是类比吧? 阴阳,刚柔可说的对立的概念?仁义却不是。
          “立人之道,在仁与义”, 这句话如果非要类比的话,和“立天之道,在少阳和老阳” 一样。
          很不和逻辑啊。


          IP属地:浙江6楼2016-05-04 10:12
          回复
            好问题,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有时间专门发篇论文,好好说说,正好把仁义这个哲学问题说清楚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5-08 23:05
            回复
              阴阳不仅仅是对立 还是相互 的 并存的,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5-15 20:55
              回复
                我是这样认为: 从天地之道的阴与阳,推导到为人之道的仁与义的,从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只能说是儒家认为为人之道在仁与义,然后再逆推,往天地之道上硬靠。


                IP属地:浙江9楼2016-05-17 17:11
                回复
                  仁对应的天地四时中的春天,播种的季节,义对应的是秋天,收获的季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6-23 20:52
                  回复
                    阴阳,刚柔,仁义,本身就不是对立啊,这说的是天地人形成的根本。天道,阴阳合一而万物生;地道,柔刚合一而山川河流成。集人之道曰仁与义,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仁义是根本。仁者,亲亲也;义者,敬长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6-06-25 00:31
                    收起回复
                      回复 wj8403 :1、首先呢,并不是只有正反、忠奸之类才叫对立,立意点不同也可以叫对立。比如钱穆认为仁从行上言,义从得上言。2、孔子言仁、孟子言义。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就在于道德。荀子好像曰过:石头有气无生,植物有生无智、动物有智无义,而人几者兼具。孟子认为“仁、义”是人和禽兽最基本的区别。而理学认为人得气之正、之通,动物得气之偏、之塞等等。正、偏由理言,通、塞从理之流行言。仁义正是由理之发越而言,从理体上言。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社会关系当然要讲道德和伦理。儒学主体是道德哲学,所以言人之道当然由最基本的“仁义”。3、为什么不能说人之道为“正反、忠奸”之类的呢。因为仁、义是类似于先验设定这样的具有普适性的概念。而“正反、忠奸”之类只是经验层面的概念,不具有绝对性和普适性,因此不能用在人之道这种表现一个要普遍适用的地方。4、看起来你对理学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想了解下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心、情、才、志等等,可以参考《北溪字义》之类的书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7-09 00:22
                      回复
                        回复lxf_14
                        1、首先呢,并不是只有正反、忠奸之类才叫对立,立意点不同也可以叫对立。
                        回复,这句话我觉得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如你所说,仁与义的确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立,但是这种对立事存在于正与反之内的次级别对立,那么只能论证次级别内容,比如,我们就不能说,立人之“道”,在仁与义,而只能说,立人之“正道”,在仁与义。那么周敦颐这句话,从逻辑上来看,是不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因为他用次级别的论据来论证上一级别的论点?
                        4. 回复,如果论理学,我可能并不如你专业,但是不影响我们用逻辑的方法来分析理学的内容。
                        我的观点是, 周敦颐这句话如果说:“立圣人之道,在仁与义”。或者说 “立人之正道,在仁与义” 都没有问题。
                        但是,这段话,可以理解问一种推论,从天之道,地之道,再推到人之道,但是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性,是断的。他希望借天地之道,来强化他的理论的合理性,说明仁义之道暗合天地之理。但并非如此,仁义之道只是天地之道的一半,这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只讲仁义之道,在立人立国上,都是偏颇的。


                        IP属地:浙江14楼2016-07-09 20:31
                        回复
                          好贴,马克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7-17 18:28
                          回复
                            这个结合道德经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8-17 11:28
                            回复
                              仁内义外,故謂之,朱子云,仁以直内,义以方外也,内为阴,阴者,柔也,怀柔则仁,外者,阳也,刚也,刚正外发则义,安得不能互相转化,内仁者可制外义,然外义之发不可无内仁也,内仁之发挥须外义支撑,无外义则内仁无以托付,故仁与义相克相生,如何不能与刚柔,阴阳并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8-19 20: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