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现在问题来了,阴与阳,柔与刚,是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转化,互为其根,是太极之两仪, 这个可以理解。
可是“仁与义”,却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义相近的两个方面。这个如何做到互相转化?周子是怎么从阴阳,刚柔推出仁义的?逻辑上完全不成立啊?
为什么不说,立人之道,在“仁与奸”呢?仁在内心,奸在手段。智慧出,有大伪,可见大仁者中,必有大伪者。 王莽下士之时,也是大仁之人,结果却是一个篡位者。以前说汪精卫是个大汉奸,可近年来民间对汪精卫的评论也有所转变,可见大奸似忠,大忠似奸,忠奸也是互相转化的。 这不正符合两仪的规律吗?
那周敦颐为什么说“立人之道,在仁与义”呢, 说“立人之道,在方与圆”也比“仁与义”好啊? 是因为孔孟说了仁义,才硬把“仁义”往天地规律上套?为“仁义”的学说找形而上的后台,还是别的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阴与阳,柔与刚,是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转化,互为其根,是太极之两仪, 这个可以理解。
可是“仁与义”,却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义相近的两个方面。这个如何做到互相转化?周子是怎么从阴阳,刚柔推出仁义的?逻辑上完全不成立啊?
为什么不说,立人之道,在“仁与奸”呢?仁在内心,奸在手段。智慧出,有大伪,可见大仁者中,必有大伪者。 王莽下士之时,也是大仁之人,结果却是一个篡位者。以前说汪精卫是个大汉奸,可近年来民间对汪精卫的评论也有所转变,可见大奸似忠,大忠似奸,忠奸也是互相转化的。 这不正符合两仪的规律吗?
那周敦颐为什么说“立人之道,在仁与义”呢, 说“立人之道,在方与圆”也比“仁与义”好啊? 是因为孔孟说了仁义,才硬把“仁义”往天地规律上套?为“仁义”的学说找形而上的后台,还是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