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冠世自當承
也是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的橋段
原文:丁廙又曰:『據吾主聰明冠世, 自當承嗣大位, 今反不得立。汝那廟堂之臣, 何不識人才若此!』
《三國演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其一是關於三國史事的歷史文獻;其二是民間不斷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民間創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積累和深化的史學家對三國歷史的敍述和評價,另一方面是歷朝歷代民間三國傳說的不斷演化豐富,它們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份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在《三国演义》中,刘封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是刘备的养子,很早就跟随刘备,一生战绩平平,没立过大功,最终被刘备杀掉。在罗贯中笔下,刘封被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坐视荆州被困而不救,致使关羽父子败亡。但事实上,刘封之死因并非如此简单,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典型,刘封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间包蕴着非常复杂、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刘封之死,《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侄陷叔刘封伏法”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关羽败走麦城,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援,二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被擒杀。刘备闻关羽父子遇害,立即想派人擒拿刘封、孟达回成都问罪,诸葛亮怕情急生变,遂决定先调刘封去守绵竹,孟达闻讯,就率兵投降了曹魏。诸葛亮命刘封攻孟达,刘封受命。在襄阳前线,孟达作书劝降刘封,刘封大怒,扯碎其书,斩其来使,两军遂交战。终因孟达、夏侯尚、徐晃三路进攻,刘封节节败退,上庸守将申仪又献城降曹,刘封被迫逃回成都。刘备盛怒之下,命人将刘封推出斩首。
按《三国演义》的这种说法,刘封被杀是罪有应得,他是间接杀害关羽的凶手,刘备杀他,是出于对关羽的手足情深,是义重云天的表现。
簡單看了一下難道大河內這次不走自己本國的歷史而改走著名的三國歷史?如果結局跟三國一樣那就噴狗血了,又或著可能會出現當中文字段落的劇情寫照,譬如什麼曹丕逼曹植,孟達跳槽魏國,關羽之死之類的,只是如果將無名當作關羽來看似乎有點不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