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56贴子:421,340
  • 9回复贴,共1

【鉴赏】沁园春(孤馆青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6-20 09:18回复
    沁园春
    苏轼
    孤馆青灯,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2楼2016-06-20 09:30
    回复
      《全宋词鉴赏词典》
      夏承焘 施议对
      这首词一本有副题(《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作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赴密州途中,时苏轼三十九岁。
      苏轼于熙宁四年请调外任,在“风景古今奇”的杭州度过了三年,政治上不得志,但他所处环境,以及他的心境,却还是比较惬意的,“挂轻帆,飞急桨”(《祝英台近》),“携手江村,梅雪飘裙”(《行香子》),这期间的歌词大多是描写美好湖山及四时风物之作。离杭赴密,生活环境的变迁,心境的变化,苏轼词风也开始转变,《沁园春》词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3楼2016-06-20 09:46
      回复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议论入词,直抒胸臆,表现政治怀抱。歌词所抒写的主人公,已不是“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江城子》)迎新送旧的官妓,也不是“寻常行处,题诗千首”(《行香子》)的风流太守,而是一位“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政治家。在这首词当中作者直接言志,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公开宣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用词写政论,这是词史上的创举,也是苏轼革新词体、转变词风的体现。


        4楼2016-06-20 10:01
        回复
          词作开头,作者将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化入词中,融为“孤馆青灯,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早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想: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他们具有远大抱负,要像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要想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眼下,他们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是有夫”,《家语》“优哉优哉,聊以卒岁”,以及杜甫“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大量用典、用事,将诗、文、经、史融化入词;表面上写早行,实际上,借题发挥,成为一篇发牢骚的政治文。


          6楼2016-06-20 10:44
          回复
            以议论入词,当时一般词家都看不习惯,以为非本色。就是后来苏轼的崇拜者元好问,对此也甚觉不满。
            实际上,《沁园春》词中此等无所顾忌之处,正体现了苏词反传统的革新精神,也正切和苏轼当时所处环境及他的心境。苏轼自使离汴京,政治上的挫折,人生道路的艰辛,使其心中积蓄已久的炽烈情感,达到了压抑不住的程度。这首《沁园春》词,据鞍高歌,抒发胸臆,正为后来豪放词家打开无数法门。


            7楼2016-06-20 16:31
            回复
              而且,这首词发议论,也并非疏放粗豪,统观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其“自在处”,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上片写景:“孤”“清”“野”“残”,点名早行时寂静、凄清的环境与心境。开头数句,便将温庭筠早行诗的意境融入,十分自然。“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把思绪由自然界带向现实人生。接着,词作由景物描写转入叙事、抒情、发议论。下片由上接“往事千端”引入,追叙往事。“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又把思绪由理想世界带回现实的社会当中来。结处,“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是作者当时的实在心境;至此,矛盾暂归统一,作者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宽慰。全词脉络清楚,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8楼2016-06-20 16:58
              收起回复
                苏轼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天才诗人,他写文章 ,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他作词,“横放杰出”,同样“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但是,如果把苏词看作是“曲子中缚不住”的“长短不葺之诗”,却也未必尽然,比如这首《沁园春》词,不仅写景、抒情、议论三者合为一体,而且在表现手法上,铺张排比,勾勒提掇,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词调,善于将诗、文、经、史谱入歌词的本领。


                9楼2016-06-20 17:16
                回复
                  这一词调,上片十一个四言句,下片八个四言句,多处用对仗,句法比较工整,而且,在许多整齐的句子之间,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如三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和八言句,长短相间,参差错落。这个词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但又最忌板滞,它不同于短篇令词,也不同于一般长调,是个较难驾驭的词调。两宋人当中辛弃疾填了九首,刘克庄填了二十五首,陈人杰填了三十一首,这算是较为罕见的。许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张炎等,都不见填制。但是,此调格局开张,掌握得好,却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10楼2016-06-20 17:36
                  回复
                    总之,《沁园春》词是苏轼以诗人句法入词的尝试,已稍露东坡本色。但这首词在艺术上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如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比较,就觉得《沁园春》以抽象的说理议论代替具体的形象描述,不如以情动人之作,具有那么大的感人力量。比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总不及后者那样有意境,那样耐人寻味。不过,探讨苏轼词风的转变情况,研究苏轼对于词的世界的新探索,这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篇。
                    --------完


                    14楼2016-06-20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