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故事吧 关注:17贴子:1,144
  • 7回复贴,共1

《弟子规另解》法本故事摘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弟子规另解》法本故事摘选
(清 李毓秀著 索达吉堪布讲解)


1楼2016-07-10 21:53回复
    李世民以哭劝父
    以前,李世民在年轻时,天下很乱,他常陪同父亲李渊一起打仗。一次,李渊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从各方面分析后,认为可能有埋伏,肯定没办法成功,就再三劝阻父亲。父亲不采纳他的建议,眼见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在军帐外面嚎啕大哭。李渊见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较中肯,于是及时停止了进攻行动。之后李渊与儿子李世民,平定了各地的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智悲心语:如果为了父母,子女再三地劝谏,甚至伤心地大哭,父母很可能为之动容。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2. 曾子的不孝
    如孔子的弟子曾子,非常孝顺父母。一天父亲把他打得非常厉害,但他就跪在地上受罚,也不逃避,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一醒过来,就到父亲面前问:“刚才孩儿犯了大错,让您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不知您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路人见后,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回去就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很不高兴,对弟子说:“曾子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父亲用那么大的棍棒打他,他却不知爱惜自己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他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智悲心语:在古代,父母再怎么责打,子女都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接受。“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3. 舜的孝顺智慧
    孔子说:“你们知不知道舜的故事?父亲要他做事,他就及时地侍奉在侧;但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父亲用小的棍棒打他,他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他就先远远避开。这样,他父亲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
    智悲心语:“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8楼2016-07-31 22:15
    回复
      11. 索达吉堪布抽空探母
      母亲平时如果生病,或者需要做些事情,我(索达吉堪布)因为实在很忙,确实也做不了什么,只能上课前去看一下她,有时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但她也觉得是种安慰。
      智悲心语:我们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窝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12. 王裒泣墓
      晋朝有个叫王裒的人,他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母亲过世以后,他就在墓旁修一个茅棚居住。每逢雷雨交加的天气,他都会跑到墓前,安慰母亲:“不要怕啊,儿子就在这里,一直陪着您!”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王裒泣墓”。
      智悲心语:父母死后,自己的住处要尽量简朴,不能奢靡豪华。在古代,子女一般还应为父母守丧。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13. 藏地的“守丧三年”传统
      在我们藏地,父母去世之后,子女如果比较孝顺,上等者是三年不过年、不办喜事,也不打扮等;中等者是两年;下等者也要一年。倘若父母刚去世,你就载歌载舞地过年,那大家都会笑你:“看,还有这样的人!父母死了还做这些。”
      在藏地,人刚死时,需要念四十九天的经,第二年、第三年为纪念他,也必须念三天的经,即三年中要为亡人念经,这是历来的传统。念经的时间,应在祭日之前,不能在祭日之后。比如,我(索达吉堪布)父亲在今年3月8号去世,那明年3月8号之前,我要为他念经三天;如果条件不允许,念一天也可以。但不管怎样,三年中一定要给他念经。如果第一年念了,第二年却没念,大家就会说:“这家人多不孝顺,连父母的祭祀法会都停了。”
      智悲心语:“守丧三年”这一传统,藏地跟汉地大致相同。孔子言:“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生育之恩,而且子女生下来之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怀抱中长大。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你,为你的吃饭、穿衣特别操劳,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为了纪念这一点,父母死后守丧三年并不为过。《孟子》亦云:“三年之丧,齐疏之服。”意即守丧要守三年,丧事期间要穿素服。这是中国的古代传统。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11楼2016-07-31 22:16
      回复
        18.传统文化的缺失
        在“文革”期间,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号召“批林批孔”、“推翻三座大山 ”,结果把传统文化看作封建主义大山推倒了。很多人都觉得:“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这是封建迷信,是陈旧落后的行为,现在的新社会、新时代中,这些教条主义没有必要。”于是他们纷纷效仿西方,但学到的多是糟粕,不适合自己的知识,一个个粉墨登场、为我所用,而那些值得借鉴的慈善观念,很多人都学不到。
        智悲心语:现在这一代人,全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在他们的思想里,传统已经断了,这样一来,人就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19.不要抛弃传统文化
        苏东坡父母死了以后,他不顾自己的前程,坚持守丧三年,可现在人绝不会这样。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要值得观察。没有这些传统,汉人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对此也应该考虑。汉地虽不像藏地一样全民信教,但自己也有优良的传统文化,若把这些全部都抛弃,那年轻人该怎么办呢?
        智悲心语:要依靠传统以外的方法来约束自己,对我们并无益处。在古代,即使是很出名的人,也都坚守传统。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13楼2016-07-31 22:16
        回复
          6.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两位学者很出名,他们分别是程颢、程颐。最初杨时与游酢在程颢门下求学,程颢离世后,二人又结伴到程颐那里去。那天正好大雪纷飞,他们冒雪到了那儿,发现程颐正在午睡,他们不敢打扰,就在门外站着等候。当程颐醒来时,打开门一看,他们两人已经成了雪人,脚下的雪积了一尺多厚。从他们的行为中,程颐看到了对师长的恭敬和求学的热情,因而将自己毕生的知识倾囊相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
          智悲心语:恭敬其实极为重要。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六课)
          8.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去年我(索达吉堪布,下同)遇到一位小学代课老师,他知识不高,当我表示尊敬时,他有些不好意思,但不管怎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我一个字、一个偈颂的也是老师,也值得我终身尊敬。
          智悲心语:作为出家人,我们虽然已舍弃了俗世,但遇到以前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仍要懂得尊敬。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六课)
          9. 不忘小学老师的慈诚罗珠堪布
          还有一次,我(索达吉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去县城给一家人念经,那家有位50岁的妇女,慈诚罗珠堪布见到她,说:“您是我的老师。”她当场惊呆了,说不出话来,有些不敢置信。据说,她以前在小学给堪布教过书。
          智悲心语:作为出家人,我们虽然已舍弃了俗世,但遇到以前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仍要懂得尊敬。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六课)


          19楼2016-07-31 22:28
          回复
            6. 办“父母村”福利院的打工嫂
            在1998年,有个打工嫂说:“所有的老人都是我父母。”为了照顾一些孤寡、患病的老人,她办起了“父母村”福利院,收留的老人多达千余名。后经媒体报道,她出名了。
            智悲心语:社会各个角落还是有好人好事,然而这种理念要想得以推广,让它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儒教暂时还没有良策。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且不论胜义空性和光明如来藏,单单是所提倡的慈悲,其深度与广度也完全不同。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七课)
            8. 苏东坡捎话韩维“赶紧预办自家事”
            从前,韩维的女婿去拜访苏东坡时,说韩维自认为年老多病、来日无多,打算沉浸于声乐酒色之中,以娱晚年。苏东坡说:“正因为已是残年,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他讲了一个故事: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关头,极为了然。在临终那天,他置办酒席,聚会亲友。酒席快要结束时,他与众辞别,奄奄一息,即将离世。他的儿子齐声呼唤,请他留句话,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教训。老人说:“只且第一五更 起。”几个儿子不明白什么意思,老人说:“只有五更起来,才可以办自家事。日出之后就干不了了。”儿子们说:“咱家比较富裕,哪里用得着早起?家中的事,都是自家事,哪里有分别?”老人说:“不。所谓自家事,是死时带得走的东西。如果我平日只忙于添财置产、衣食劳碌,那我今天要去了,又有什么可带得走呢?”众人听后颇有领悟。
            苏东坡接着说:“你回去给我带个话儿,请转告你岳父:赶紧预办自家事,不要把日渐消弱的精力耗费在声色之中。最好多想一想,临命终时自己能带走什么?”
            智悲心语:所谓的自家事,就是行持善法,因为人死时什么也带不走,唯一对死亡有利的就是善法。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七课)
            9.早起才可办自家事
            有一位老人,生死关头,极为了然。在临终那天,他置办酒席,聚会亲友。酒席快要结束时,他与众辞别,奄奄一息,即将离世。他的儿子齐声呼唤,请他留句话,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教训。老人说:“只且第一五更 起。”几个儿子不明白什么意思,老人说:“只有五更起来,才可以办自家事。日出之后就干不了了。”儿子们说:“咱家比较富裕,哪里用得着早起?家中的事,都是自家事,哪里有分别?”老人说:“不。所谓自家事,是死时带得走的东西。如果我平日只忙于添财置产、衣食劳碌,那我今天要去了,又有什么可带得走呢?”众人听后颇有领悟。
            智悲心语:所谓的自家事,就是行持善法,因为人死时什么也带不走,唯一对死亡有利的就是善法。而要行持善法的话,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故唯一的机会就是早上3点到5点。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七课)


            21楼2016-11-27 01:51
            回复
              1.不要发脾气
              有些道友总惹我(索达吉堪布)生气,我都已经生气了,他又反过来安慰:“不要气啊!本来您肝脏就不好。”害得我一下子转不过来。
              智悲心语:一个人如果爱发脾气,就会对肝脏不好。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九课)
              2. 喜乐要有度
              以前有个老人,庆祝八十大寿时,因为特别开心,一直在笑笑笑……结果当天就离开了人间。
              智悲心语:如果特别高兴、欢喜,则对心脏不好。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九课)
              3.喝醉酒的拉特老师
              我(索达吉堪布,下同)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个老师叫拉特,他是藏族人,好像教语文的,我没印象了,只记得他天天喝酒,醉了就到教室来,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恐怖心,每个学生都想逃,但又不敢。他喝醉了的话,一个字都不教,只是把我们一个个地教训。当然,在他的迷乱显现面前,不需要犯什么错,他随便就能找出有力的理由来刁难你。
              有一天下午,记得那是冬天,他醉得特别厉害,刚进教室就骂很多学生,把他们打得也很凶,许多人都哭了。放学后是他值班,他吹哨让我们集合,又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把大家训了一顿。最后他说“解散”时,我们大喊一声:“杀——”就四散跑开了。他马上又要求集合,说:“你们这样是不是故意对我……”我实在受不了,一会儿他说“解散”,我又高叫:“杀——”他气红了眼,猛地揪住我的领子:“你是不是想杀老师?今天要给我说清楚!”当时我胸前的衣服,都被他抓烂了。
              那时乡政府就在学校隔壁,他把我带到那里。公社书记扎西旺嘉正在烧树丫丫生火,但火始终燃不起来,他就一直点。拉特老师说:“这个学生不听话,他欺负我,学校没办法管,我把他交给你们乡政府。”刚开始书记比较在意,以为我真的犯了错,后来见他是喝醉了,就没再理他,只顾着自己生火。这样呆了很长时间,他又把我带回来,我也规规矩矩地跟着。他罚我一个人站在球场上,自己就回去了。他走以后,我猜他可能去睡了,反正天又冷,我也没犯什么错,偷偷就回家了。本来我怕他第二天打我,但到了第二天,他好像什么都忘了,见到我就跟没事一样。这事过了这么多年,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我又见到这位老师,他已经改行了,在林业局工作。谈话之间,我本想提那件事,但最后也没有提。
              智悲心语: “饮酒醉,最为丑”:不管孩子还是成人,喝了酒会烂醉如泥,像发了疯一样,非常难看。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九课)


              26楼2016-12-22 14:51
              回复
                8. 礼貌缺失的年轻一代
                那天我(索达吉堪布,下同)跟一个同学在一起,他就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读书时,老人们常教训:‘这上面不能踩,那上面不能坐;走路时该如何,吃饭时该如何……’而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完全没有了。”确实,现在的年轻一代,整天除了吃喝玩乐,心目中什么都没有。他不在乎这是违规的,这样违越了传统、违越了佛教戒律,反正只要有条路,他就直接走过去,根本不管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
                智悲心语:这些行为看似微乎其微,但古人非常注意。可是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想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不知礼貌恭敬为何物。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九课)


                29楼2016-12-22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