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以哭劝父
以前,李世民在年轻时,天下很乱,他常陪同父亲李渊一起打仗。一次,李渊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从各方面分析后,认为可能有埋伏,肯定没办法成功,就再三劝阻父亲。父亲不采纳他的建议,眼见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在军帐外面嚎啕大哭。李渊见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较中肯,于是及时停止了进攻行动。之后李渊与儿子李世民,平定了各地的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智悲心语:如果为了父母,子女再三地劝谏,甚至伤心地大哭,父母很可能为之动容。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2. 曾子的不孝
如孔子的弟子曾子,非常孝顺父母。一天父亲把他打得非常厉害,但他就跪在地上受罚,也不逃避,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一醒过来,就到父亲面前问:“刚才孩儿犯了大错,让您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不知您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路人见后,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回去就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很不高兴,对弟子说:“曾子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父亲用那么大的棍棒打他,他却不知爱惜自己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他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智悲心语:在古代,父母再怎么责打,子女都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接受。“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3. 舜的孝顺智慧
孔子说:“你们知不知道舜的故事?父亲要他做事,他就及时地侍奉在侧;但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父亲用小的棍棒打他,他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他就先远远避开。这样,他父亲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
智悲心语:“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以前,李世民在年轻时,天下很乱,他常陪同父亲李渊一起打仗。一次,李渊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从各方面分析后,认为可能有埋伏,肯定没办法成功,就再三劝阻父亲。父亲不采纳他的建议,眼见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在军帐外面嚎啕大哭。李渊见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较中肯,于是及时停止了进攻行动。之后李渊与儿子李世民,平定了各地的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智悲心语:如果为了父母,子女再三地劝谏,甚至伤心地大哭,父母很可能为之动容。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2. 曾子的不孝
如孔子的弟子曾子,非常孝顺父母。一天父亲把他打得非常厉害,但他就跪在地上受罚,也不逃避,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一醒过来,就到父亲面前问:“刚才孩儿犯了大错,让您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不知您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路人见后,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回去就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很不高兴,对弟子说:“曾子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父亲用那么大的棍棒打他,他却不知爱惜自己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他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智悲心语:在古代,父母再怎么责打,子女都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接受。“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
3. 舜的孝顺智慧
孔子说:“你们知不知道舜的故事?父亲要他做事,他就及时地侍奉在侧;但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父亲用小的棍棒打他,他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他就先远远避开。这样,他父亲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
智悲心语:“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