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老文通行本六十章。全文如下:
治大邦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一句话论述的对象是“治大邦”,可见这句话是要讨论如何治理大邦的,而不是讨论如何治理小邦的。这说明大邦和小邦是相对而言的。然而,后面的一堆文字却转而论“以道莅天下”,这和如何治大邦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针对于“天下”而言的内容,难道”治小邦“就不可以“以道莅天下“吗,只有”治大邦“才能谈到”以道莅天下“?这显然不合逻辑。”治大邦“,既然是专门说”大邦“的,自然是和”小邦“不同的,否则何必单独弄个”治大邦若亨小鲜“,又何必再弄个”小邦寡民“?既然老文中对”邦“的论述是分为”大邦“和”小邦“两个不同角度而言的,那就应该还有文字是具体论述如何”治大邦“的。
“治大邦若烹小鲜”,这句话就是针对于“大邦”而言的,而与其相对的“小邦寡民”就是针对于“小邦”而言的,大小不同,老子提出的道学观点也不同,要理解“治大邦若亨小鲜”的意思,只要看看老文中针对大邦都提出了哪些道学思想就可以了。六十章第一句和其余各句缺乏上下文关系,判断是错简的。所以,要从别的章节中去寻找对这句话的说明。
老文中有两句话是针对这句话的解释,只不过错简在他章了。这两句话就是三十五章的“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和三十六章的:“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其中三十五章的这句话中间那句“往而不害,安平泰”,是八十一章“小邦寡民”中脱简出来的,应该是“民至老子,不相往来。往而不害,安平泰。”
这两句和和“治大邦若烹小鲜”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和“鱼”有关。“小鲜”的本义就是鱼,“乐与饵”是指钓鱼,“鱼不可脱于渊”,则更是在说明鱼离开“渊”就活不了。那么这些鱼是指什么呢?老文针对治大邦提出了一个“为下”的观点,六十一章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由此可见,”上面所说的那些“鱼”,指的就是“小邦”。
那么,“治大邦若烹小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发现,“烹”这个字,在帛书乙本中作“亨”,恒通、汇聚的意思。“亨”,嘉之会也。“亨小鲜”,字面上就是“汇聚小鱼”的意思,实际就上六十一章所谓的“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三十五章说“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就是说保持像江海一样善于“为下”的的大气象,就可以使天下汇聚,而乐于使用诱饵利诱别人的,过往的客人都会止步不敢前往,这是在说汇聚天下不能用钓鱼的方式,而应该像江海汇聚溪谷一样保持为下的大气象,也就是保持虚怀若谷的大国形象。依靠小恩小惠,是留不住天下的。(这一点像不像中美外交政策的区别?西方人是很难理解什么是“执大象”的,这个“执大象”的“象”就是“象帝之先”的那个“象”,形象、气象的意思,不是什么好像,更不是长鼻子大象。)三十六章说“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示人”,这句话是对“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的说明,小邦是不可能离开大邦这个“渊”而存活的(这也是春秋时期天下局势的特点,小邦都依赖着大邦的庇护而生存,失去大邦的庇护小邦就会被别国吞掉,这也像美国和日韩的关系。春秋时期的天下局势还没有六国那么惨烈,那时候天下还有许多小国家,这些小国家依附于不同的大国,各自形成了几个大的集团组织。那时候的国家都是周天子的臣属,彼此间的争斗还没到你死我活的份儿上。),作为大邦而言,不能把“邦利器”拿出来让别人看见。“利器”,就是利诱之器,即上文所说的‘饵“了。
这么高大尚的解释,难道不是“天下第一”吗?
治大邦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一句话论述的对象是“治大邦”,可见这句话是要讨论如何治理大邦的,而不是讨论如何治理小邦的。这说明大邦和小邦是相对而言的。然而,后面的一堆文字却转而论“以道莅天下”,这和如何治大邦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针对于“天下”而言的内容,难道”治小邦“就不可以“以道莅天下“吗,只有”治大邦“才能谈到”以道莅天下“?这显然不合逻辑。”治大邦“,既然是专门说”大邦“的,自然是和”小邦“不同的,否则何必单独弄个”治大邦若亨小鲜“,又何必再弄个”小邦寡民“?既然老文中对”邦“的论述是分为”大邦“和”小邦“两个不同角度而言的,那就应该还有文字是具体论述如何”治大邦“的。
“治大邦若烹小鲜”,这句话就是针对于“大邦”而言的,而与其相对的“小邦寡民”就是针对于“小邦”而言的,大小不同,老子提出的道学观点也不同,要理解“治大邦若亨小鲜”的意思,只要看看老文中针对大邦都提出了哪些道学思想就可以了。六十章第一句和其余各句缺乏上下文关系,判断是错简的。所以,要从别的章节中去寻找对这句话的说明。
老文中有两句话是针对这句话的解释,只不过错简在他章了。这两句话就是三十五章的“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和三十六章的:“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其中三十五章的这句话中间那句“往而不害,安平泰”,是八十一章“小邦寡民”中脱简出来的,应该是“民至老子,不相往来。往而不害,安平泰。”
这两句和和“治大邦若烹小鲜”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和“鱼”有关。“小鲜”的本义就是鱼,“乐与饵”是指钓鱼,“鱼不可脱于渊”,则更是在说明鱼离开“渊”就活不了。那么这些鱼是指什么呢?老文针对治大邦提出了一个“为下”的观点,六十一章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由此可见,”上面所说的那些“鱼”,指的就是“小邦”。
那么,“治大邦若烹小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发现,“烹”这个字,在帛书乙本中作“亨”,恒通、汇聚的意思。“亨”,嘉之会也。“亨小鲜”,字面上就是“汇聚小鱼”的意思,实际就上六十一章所谓的“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三十五章说“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就是说保持像江海一样善于“为下”的的大气象,就可以使天下汇聚,而乐于使用诱饵利诱别人的,过往的客人都会止步不敢前往,这是在说汇聚天下不能用钓鱼的方式,而应该像江海汇聚溪谷一样保持为下的大气象,也就是保持虚怀若谷的大国形象。依靠小恩小惠,是留不住天下的。(这一点像不像中美外交政策的区别?西方人是很难理解什么是“执大象”的,这个“执大象”的“象”就是“象帝之先”的那个“象”,形象、气象的意思,不是什么好像,更不是长鼻子大象。)三十六章说“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示人”,这句话是对“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的说明,小邦是不可能离开大邦这个“渊”而存活的(这也是春秋时期天下局势的特点,小邦都依赖着大邦的庇护而生存,失去大邦的庇护小邦就会被别国吞掉,这也像美国和日韩的关系。春秋时期的天下局势还没有六国那么惨烈,那时候天下还有许多小国家,这些小国家依附于不同的大国,各自形成了几个大的集团组织。那时候的国家都是周天子的臣属,彼此间的争斗还没到你死我活的份儿上。),作为大邦而言,不能把“邦利器”拿出来让别人看见。“利器”,就是利诱之器,即上文所说的‘饵“了。
这么高大尚的解释,难道不是“天下第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