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
@big2ben 原文
其二、老牟在论述的过程中,先入为主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定为伪,并强调楚简一定为真,犯了“先验主义”错误。事实上,老牟在第五楼的论述,隐约表达老子的逻辑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一定是篡改。事实上,老子的逻辑有可能有问题,也不一定是篡改。老牟第五层的论点不能成立。以下笔者答复你说的我是“先入为主”,这是你“先入为主”的判断,不是事实。我在楼上明确说明了我的判断理由,在这里我粘贴过来请你仔细看。如下:“《老子》五千文流传至今已历两千五百余年了,而古文的流传一般都是依靠笔录传抄,流传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出现笔误和主观篡改的情况,因此任何一个版本都有可能存在与原貌的差异。在发现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按照一个什么原则来判断和取舍呢?我们说,其中一个要件就是不能出现前后表述矛盾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中一处必然存在篡改。”我认为,“前后观点一致”是任何论述性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人写文章会前后观点矛盾。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常识,而不应该是一种“先入为主”。如果你用《老子》本身允许存在前后矛盾、很可能存在前后矛盾作为理由,那我们没有必要研究《老子》了。一篇自相矛盾的文章让人如何取舍?你的这个理由其实是一种“存在就是合理”的论调,但是不同的《老子》文本存在差异,难道都是合理的吗?如此来说,考据校勘还有什么必要?如此来说,还如何交流《老子》思想?
事实是,《老子》文流传两千五百余年中,大多数谬误篡改,都发生在秦汉之前。我看得出来,你并没有认真对照过《郭店楚简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之间的异同,如果你真的下过这方面的功夫,你就不会这么说了。倘若两个《老子》文本,一本的前后表述存在自相矛盾,一本的前后表述一致,你会认为这个自相矛盾的合理还是表述一致的合理呢?倘若考古中并没有发现前后表述一致的说法,你这么说是可以的,我们只能认为作者表述错误,但是既然考古中发现了前后表述一致的文本存在,你却还固执的认为作者有可能本身就是表述矛盾的,那你这是要干嘛呢?你这是端正的研究态度吗?
看到你这种治学态度,真没办法和你交流。你的理由就和一个撒娇的孩子一样,不讲理还自以为有理。我就要,还理直气壮。如果你的这个理由成立,那我们还有啥可交流的呢?碰到逻辑不通的地方,就可以说“允许作者有逻辑不通的地方存在”,那我们依照什么做考据的工作?你连逻辑都抛开都否认掉,连《郭店楚简老子》这种考古的实实在在的证据都可以视而不见,那你又依靠什么来做判断?抛弃实证,放弃逻辑,除了“主观”的想象,还能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