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吧 关注:34,920贴子:486,437
  • 9回复贴,共1

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荣新江


1楼2017-03-14 13:30回复
       隋大兴城亦即唐长安城[1],既是从皇帝、百官到庶民、僧道的生活居住空间,又是帝国各项行政制度运作的舞台,这里是隋唐帝国的核心,因此,对于长安城的理解和研究,是我们研究隋唐时代许多方面的基础。
       长安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枢,盛唐时代的长安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乃至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彙聚之都。但从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成爲历朝历代军阀劫掠的对象,文化时聚时灭,加上自然力的破坏,使得长安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有关的典籍图书也大多散佚。唐代长安地面上的建筑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其昔日的荣光,仍然通过唐朝的地志、画史、碑记、寺塔记以及诗人的吟咏篇什、笔记小说的故事等等,多多少少地保留下来,可以让我们透过文献记载,去想象大唐都市的辉煌。


    2楼2017-03-14 13:30
    回复
         对于长安,我们已经拥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增补
         有关长安的文献,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开元十年韦述撰《两京新记》残本和北宋宋敏求撰《长安志》,清人徐松以《长安志》爲基础,参照其他相关文献,撰成《唐两京城坊考》,成爲近人研究长安的奠基之作。在此基础上,近代以来,学者们在《两京新记》的校订、辑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并且遵循着徐松的做法,发掘古籍文献记载、考古调查成果以及新出碑志资料,对长安宫室建筑、坊里住宅都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考订[3]。
         2.都城制度及其演变的探讨
         长安以其宏大的城郭、整齐的宫城与坊里设计而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学者们爲了追寻这种都城建筑设计的思想来源,提出了多种说法,探讨了从《周礼?考工记》所记城郭制度以及汉魏以来北方主要王朝的都城与长安城的关系[4],虽然迄今尚无一个统一的看法,但这无疑加深了我们对于长安城设计中折中取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因素的认识。学者还进一步研究了长安这种整齐划一的都城制度对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5],以及随着唐朝政治的发展,大明宫、兴庆宫的建立改变了长安的宫室格局,从而影响了唐朝中央的政治格局和制度变更[6],甚至官人的宅第也逐渐从西街向东街转移,形成“东贵西富”的新格局[7];而长安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旧有的坊里制度不再适应新经济体制和文化需求,从而导致了坊牆的突破和侵街现象的出现[8]。
         3.考古发掘的成就
         对于长安城的考古发掘,爲我们正确认识文献记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且把长安局部的研究细緻到一砖一瓦。虽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到目前爲止的成果还是非常有限的,但我们已经从有关考古发掘的报告中,重新认识了唐长安城的地基、坊里的基本情况[9],大明宫及其内部含元殿、麟德殿的建筑佈局在逐步澄清[10],长安城明德门、含光门的基址有助于推测其壮观[11],大寺院如青龙寺、西明寺、实际寺也部分揭露出来[12],还有西市遗址、何家村宝藏以及扶风法门寺地宫等处的发掘[13],都爲长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物资料。
         4. 历史地理研究的丰富成果
         对于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域的历史地理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方面,大到长安城周边的环境变迁、自然山河对城市的影响、长安与各地的交通路线,小到坊里名称的变化,宫室、寺院或住宅的位置所在,都有不同层次的探讨[14]。


      3楼2017-03-14 13:32
      回复
           然而,相对于长安的重要性来说,我们对于它的研究还是非常不够的,涉及的方面也不够广泛。特别是多年来的长安研究,主要局限在历史地理、考古、都城建筑等学科范围,而没有和长安丰富的历史内涵结合起来。
           笔者在研究隋唐史和敦煌学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即长安是兴盛的大唐帝国的首都,敦煌是唐朝丝绸之路上的边陲重镇,由于特殊的原因,敦煌藏经洞和敦煌石窟保留了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引发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敦煌学研究热潮;相反,虽然有关长安的资料并不少于敦煌,但因爲材料分散,又不是集中被发现,所以有关长安的研究远不如敦煌的研究那样丰富多彩,甚至也没有建立起像“敦煌学”那样的“长安学”来。然而,只要我们读一下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关于长安千福寺的记载,看一看《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关于其家藏文献文物的有关文字,我们就可以断言,敦煌资料的丰富远远不能和长安相比拟[15]。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惊歎于敦煌艺术的精美,那当年长安寺院的图画一定更加精美绝伦;如果我们说敦煌文献丰富多彩,那也只是长安寺院藏经阁或学者书斋的冰山一角。
           爲了追寻长安昔日的辉煌,笔者组织了《两京新记》读书班,希望借助这部开元十年的著作,部分复原盛唐长安的景象,并以此爲基础,来探讨长安的社会、文化等等方面。


        4楼2017-03-14 13:32
        回复
             长安的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读书班更加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视角。
             1.打破从北到南的长安文献记载体系,注意地理、人文的空间联繫。
             因爲自从《两京新记》以来,有关长安坊里的专书都是从北向南依次敍述的,这种敍述方式必然影响到研究者对长安的理解,使得人们常常更多地考虑南北坊里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与东西相邻坊里的联繫。其实,由于长安北面是皇宫禁苑,虽然有南牆上的三座门通向城南广阔的天地,通向终南山,乃至巴蜀湘江。但从社会生活、东西交通等诸多角度来说,从金光门到春明门和从延平门到延兴门的两条大街,对于长安的意义更加重要。即使北面被皇城隔断的部分,东西的关联也大于南北,如《两京新记》记辅兴坊金仙、玉真二女观称:“此二观南街,东当皇城之安福门,西出京城之开远门,车马往来,寔爲繁会。而二观门楼、绮榭,耸对通衢,西土夷夏,自远而至者,入城遥望,窅若天中。”东西南北的道路,把一些里坊从空间上联繫起来,使得坊和坊之间的一些建筑物得以归入一组,而坊里之间一些人物的交流情景也就浮现出来,这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有生动的写照[16]。


          5楼2017-03-14 13:33
          回复
               2.从政治人物的住宅和宫室的变迁,重新审视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
               过去研究发生在首都长安的政治事件的论著,很少注意事情发生的地点和与事件相关的人物所处的地理位置,陈寅恪先生曾强调玄武门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势高低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性,是关注地理因素在政治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少有的做法。其实,不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唐朝前期历次宫廷革命,皇帝和争夺皇位的双方所处的地点,都是取胜与否的重要因素[17]。而仔细分析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的争夺皇权的斗争各方所居住的地点,可以清楚地看出李氏家族和武、韦集团成员,是泾渭分明地分别住在宫城和皇城东西的大坊中的[18]。而唐玄宗以后不再发生皇子争夺政权的流血事件,和玄宗把皇子集中到长安城东北角的十六宅加以集中管理有密切关系[19]。
               唐朝中央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更是与相关职官的衙署密切联繫在一起。开元时玄宗听政于兴庆宫,天宝以后诸帝转移到大明宫起居,都对唐朝中央官僚体制和权力结构産生重大影响[20],其中内侍省从太极宫掖庭西南角隅之地,迁徒到大明宫右银台门内唐朝中枢神经的核心地带,爲中晚唐宦官专权创造了有利的地理空间[21]。从政治人物的活动地点和一些重要的官府所在地,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唐朝政治史的演进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


            6楼2017-03-14 13:33
            回复
                 3.走向社会史,对于长安进行不同社区的区分并分析研究。
                 前人已经总结出长安城内坊里“东贵西富、南虚北实”的特徵,妹尾达彦先生对于唐朝官人从西街向东街的迁徒走向做过详细的研究,给我们以许多啓发。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会,其城内范围之广阔,其与城外别墅、山林、寺院的广泛联繫,构成长安城内外的不同区域特色,从社会史的角度来探讨长安城内城外这些不同区域的特点,将会使我们更加仔细地观察到长安社会的一些细部,同时也可以揭示出长安社会的一些变化情形。由于吐鲁番文书中幸存下来唐朝前期新昌坊当铺的文书,对比唐后期文人官僚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细微地观察到唐代前后期新昌坊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变化[22]。而条理分析终南山与长安城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看到长安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23]。


              7楼2017-03-14 13:33
              回复
                   4.找回《两京新记》的故事,追索唐朝长安居民的宗教、信仰以及神灵世界。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两京新记》卷三的抄本和《太平广记》保存的一些佚文来看,《两京新记》区别于《长安志》以下记载长安坊里的著作的一个重要特徵,就是伴随着一些著名的建筑物,不论是贵族百姓的住宅,还是官衙或寺宇,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有些故事在后人看来荒诞不经,所以被《长安志》的作者、正统的历史学家宋敏求删削迨尽,但事实上这些故事恰恰反映了长安居民的宗教信仰,并且赋予某些建筑物以人文色彩。《长安志》以下的长安坊里研究,受宋敏求的影响至巨,今人的研究更是以考证地理位置、新增宅第爲主要目的,只要见到一方墓志,即补一个宅第,甚至使父子异户,夫妻分居,我曾在课堂上戏称长安研究几成“录鬼簿”。其实,把《两京新记》散失的故事找回来,我们可以从中聆听到长安居民讲述的美妙传说,观察长安居民的神界鬼域,思索长安居民的精神境地。那些今天看来是荒诞的故事,纔是长安历史的真实;那些鬼怪传说,纔是长安的精神世界。
                   长安是唐朝最辉煌的佛寺道观所在,但丰富多彩的佛教、道教研究论著中,大多数是有关宗派和人物的研究,很少涉及他们所住或所学的寺院。长安的佛寺道观既是名僧高道的修习讲学之地,也是皇家、贵族、官僚、百姓供养的对象,它们和世俗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注意到,唐朝前期的几个皇帝,都和某所大的寺院有着密切的联繫,这些寺院有的是他原来的本宅,像唐中宗和荐福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非同一般[24]。即使是保存下来的材料十分稀少的祆教神祠,如果汇集各地祆祠的有关记载,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长安祆祠的社会功能[25]。对于长安各种宗教寺宇及其相关人物的研究,必将加深我们对唐朝宗教、信仰以及宗教社会史的认识。
                   长安的研究充满了魅力,长安的研究也是颇有收益的。我们的读书班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已经陆续産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上面提到了从我们的研究视角出发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我们编辑这卷以“长安:社会生活空间与制度运作舞台”爲题的研究专辑,爲的就是集中展示长安研究的成果,我们邀请了妹尾达彦、齐东方教授赐以专文,并汇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关于祭祀、台阁、陵墓的研究,我想这必将大大丰富人们对长安社会、文化的认识,推进唐代历史的研究。


                8楼2017-03-14 13:33
                回复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我所主持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研究工作,得到北京大学“盛唐研究”计划的资助,并得到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大力支持,没有这里的丰富藏书,也就无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在编辑这卷研究专辑的过程中,得到雷闻博士和王静、毕波两位同学的大力帮助,朱玉麒教授在北大历史系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也积极参与此项研究,他也爲本卷的编辑出了力,在此我一併表示衷心感谢。


                  9楼2017-03-14 13:34
                  回复
                    (原载《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8页。)


                    10楼2017-03-14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