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吧 关注:3,838贴子:46,697
  • 8回复贴,共1

天之涯,海之角,中华谭氏一家亲!广安谭氏欢迎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欢迎宇内谭氏,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神游万里,欢乐遥相叙。我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城子涯龙山文化秘密,宏农既望中兴伊始,西昌国器公散叶开篇,茶陵可奕公开枝繁盛,三进十八宏荣耀先祖,天字十一君子鼎盛昌达……我的祖先早已给我烙上宏农谭氏印记,追根溯源,探寻血浓于水的传承秘辛……你是哪个城市(省/市)的谭氏族人啊? 你们哪里的族谱上记载的堂号,字辈,传承什么啊?欢迎引玉,热切讨论,共叙宗情。


IP属地:四川1楼2017-04-04 09:59回复





    IP属地:四川2楼2017-04-04 10:02
    回复
      2025-08-19 06:49: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湘鄂边谭氏
      家族堂号:宏农堂
      譚氏家譜前言;
      國史.方志.家譜是中國歷史學科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族譜是祖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聯親睦族的紐帶和橋樑,是告慰祖先,啟迪後人,惠及千秋之大業。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本家族故事匯篇;在家譜上可以看到很早以前姓氏的發源與祖先發源源流,可以找到本家族祖先的由來,可以看到很多家族名人為國家為家族建功立業的豐功偉績故事記載。就是為了能讓後人知道,這個家族是怎麼興旺和衰退的。作為家族繁衍、為國家為家族建功立業的活動檔案材料的家譜,它保存了歷代不同地區與世系活動相關的豐富史據資料,它對於相關學科,諸如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家族史等都具有史料價值。
      無根不成本,無祖不成人;為懷念先輩,展望未來,繼承發揚列祖列宗之優良傳統,愛國愛家,高尚品德。為弘揚譚氏家族的偉大精神特探索歷史史篇補遺本家族史料。
      這次研究補遺家族譜史,根據老譜記載為依據,宗譜續修史料為依據,從古譚國開基始祖至我湘西北始祖追宗探索研究補遺譜史。我湘西北始祖從元武宗,至大三年,西元1310年-2009年,至今六百九十九餘年矣。其間雖經族人多次籌修終未能續修完整族史,深以為憾,可想續修編纂難度之大。我湘西北譚氏始祖;譚興公,原籍,江西,別稱“江右”吉安府吉水縣大洲人氏,世系江右望族也。元順帝至正二年,西元(1342)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又面臨三大天災人禍驟至,吾祖自元朝時期就慕湖南衡州安仁山水奇秀,風土醇厚。避天災人禍舉家遷徙湖南衡州安仁縣宜陽八都,聚族而居之至本支系一世祖"麟公"立勳明室,賜祿田數百頃,奉旨落籍世襲纓,清白傳家,五大房子孫椒繁,廣列黌宮。西元2009年宗室續修譜牒,分五大房續修,老譜失落,各房居址,無法查清。從西元1310年-2009年各大房,延至今日,人丁發展,達數十萬人之眾,分佈全國各地,由於年長日久,數度滄桑,人事變動,感慨今昔,宗室這次開展續修譜牒,均有一定難度。編修人員不厭其煩,尋其源知其情,奔相走告,不分支系派別,親疏遠近,不使遺漏,使之認祖歸宗,同享天倫之樂,續寫家族輝煌。為了派號不致紊亂長幼不致顛倒,團結教育族人,繼承家族光榮傳統,學習先輩優良品質,我譚氏宗室同心同德,難度雖大,湘西北譚氏族譜編修委員會於西元2009年3月8日,還是完成湘西北譚氏合刊族譜。為繼承和發揚譚氏家族文明精華,為延續譚氏家族譜牒,做出了一定貢獻。
      為繼承家族光榮傳統和發揚譚氏文明精華,特研究.分析.探索搜集史料補遺本家族史前譜牒。湖南澧州譚氏家譜主要簡化編輯史前譚氏源流和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區)麒、麟、鸞、鳳、四大宗室。澧縣涔南鄉青泥潭長河堰譚氏五大房宗派源流和族史.族規.名言.名人.事蹟傳說記載及譚氏六世譚鉞公支系直傳,譚鉞公是我族系始祖。現主要編輯以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區)譚氏十五世;譚訓智次子十六世;譚元宜一支世系譜錄詳細史...。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區)譚氏二十一世;譚曉平,搜集譚氏史料特編輯一套;湖南澧州譚氏簡化家譜,目的是確保譚氏譜牒族史資料完整無空白史頁,特補遺家族史...留下歷代祖先之足跡記憶...。準確無誤流傳給譚氏家族,譚氏子孫參閱。
      中華姓氏來源;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轉變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 不利,家譜是人類以血緣為核心親緣關係的投影。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家譜,是千秋萬代炎黃子孫的根系所在;所有炎黃子孫兒女的精神故鄉,是我們構建和偕社會的“傳家寶”。
      譚姓源自姬姓-姒姓。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乃是鯀之子,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後裔。從黃帝到大禹之間的傳承關係如下: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相傳生於姬水,故以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昌意,上古傳說人物。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兒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據載黃帝二十九年(前2839年),嫘祖於若水(雅安滎經)生昌意。 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於四川若水。其後昌意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有一子顓頊。後來昌意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顓頊後為部落首領,生鯀,鯀生大禹——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鯀,稱崇伯鯀,相傳堯將鯀封於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傳說中夏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很多歷史事件與傳說都和這個地區有關。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於羽山”。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孫子,黃帝軒轅氏第五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帝舜;是中國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於是他帶著妻子,到外地出遊去了。他讓禹在他走後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後,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帝舜雖然讓位了,但人民因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歲的時候,到南方巡遊,突然患病,死在了蒼梧山(今湖南寧遠縣南)噩耗傳來,國中臣民無不悲哀。大禹聽到此訊,也是悲痛欲絕,親自率領眾大臣,以隆重的禮儀,為舜建造了陵墓,並在蒼梧山修廟祭祖,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零陵和舜廟 (今湖南寧遠縣)。大禹殯葬了虞舜,帶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當船過湘水時,竟雙雙投江而死。人們不忍說她們死了,而說她們變成了湘水神,因此稱作湘妃。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舜去世後,大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後,沒有忘記肩負的重任,沒有忘記天下的長治久安,雖然身居高位,卻不貪圖享樂。為了治理天下,他還經常外出巡遊,瞭解民情。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裏。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銅貢獻出來,用這些銅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徵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徵。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聖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一在一起。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紹興)召集各部落首領,想借商議大事之名再顯示一下威風,鞏固他對各部落的控制。說來也巧,這次大會剛開始,就給了禹王一個樹立權威的機會。原來是離茅山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部落,叫防風氏。這防風氏對禹王的權力並不尊重,因此開會時,故意很晚才來。禹王見此情況大怒,下令處死了防風氏。各部落的首領見禹王是這樣威嚴,個個俯首貼耳,唯禹王之命是從。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沒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後來經過商議,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發明過一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一位英雄。隨著王位的鞏固,夏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麼人來繼承。可是伯益功勞卓著,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只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為了這件事,禹王越發煩躁,寢食難安。後來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順利的繼承舜位,一是當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二是舜選定自己做繼承人之後,就讓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權。如果我也效法當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權讓兒子去執行,而只給伯益一個繼承人的名義呢?"於是禹王讓啟參與治理國事。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於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就真地行使起王權來了(夏啟,夏禹之子。大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裏)。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於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願意效忠於他。伯益看到事情成了這個樣子,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臺(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公開宣佈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國君。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儘管啟打敗了伯益,但許多部族對他改變禪讓傳統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有一個部族首領叫做有扈氏,站出來反對夏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會議的決定,還位於伯益。於是,夏啟就和有扈氏在甘澤地方 (今陝西戶縣一帶)發生了戰鬥。兩軍對壘,大戰開始前,夏啟激勵將士們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扈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你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夏啟訓話完畢,全軍兵士就揮舞刀槍,呐喊著沖向有扈氏的隊伍。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有扈氏被打敗了,有扈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於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開始了。夏啟實行王位世襲的故事,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經徹底瓦解,天下為公氏族部落會議制度已經轉化,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奴隸社會天下為家天下到來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進步。因為在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準使人們的生活極其艱苦。到了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這是歷史的向前發展。 啟,母塗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啟奪位後,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了世襲的由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啟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陝西省戶縣)不服,啟發兵攻伐,被有扈氏打敗。為了贏得民心,啟便嚴於律已,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尊老愛幼,任用賢能,然後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滅了有扈氏,鞏固了王位。這以後,他又一反以往的作風,生活變得腐化起來,整日飲酒作樂,歌舞遊獵。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啟的年紀老了,他的"五"個兒子激烈地爭奪著繼承權。小兒子武觀(一說為幼弟)因為爭得最凶,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今陝西義帶)。武觀聚眾反叛,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並押來見啟。武觀只好認罪服輸。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廟號世宗,諡號建王 。


      IP属地:四川3楼2017-04-04 10:09
      回复
        谭姓的确立;傳說是姒姓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是大禹的後代,周初大封諸侯時,大禹後裔中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齊桓公二年(西元前684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譚氏始祖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始祖;第一世祖,譚祁,堂號;宏農(弘農)譚氏 ,由此,大禹便被尊奉為譚姓的血緣始祖。
        A.考證-澧州譚氏家譜序言;一,(明朝東閣大學士,譚孝峰撰.)
        澧州譚氏"古族譜"序;(搜遺史料傳說記載)
        嘗聞國有史、邑有志、家有譜,其載類不一,所以示祥考而別原委者,其事不同也。始祖興公.世系江右望族也,吾宗室自"麟公"祖立勳明室,賜祿田數百頃,世襲纓,清白傳家,子孫椒繁,廣列黌宮。落籍澧土雲初繁衍,德澤綿遠,子姓蕃昌,蔭襲於明室。千尋之幹必本於根株,萬派之泉必源於積石,人本乎祖,即其木本水源之謂也。夫尚無譜之聯之,不忘數典而忘祖,且而遠而間親,以小而加大,將來之順逆率多,不免妥列宗剩附之梨棗請政並子其額弟輾然喜曰:古帝王之所以平章百姓者,皆自睦九族而推廣之也,自周武甚亂,大封懿親。顓頊之後,賜子爵於譚國,固以為姓。迄漢聚族金陵,鼻祖頃元侯(譚玉成)功封河南郡,官笈開基,遂有弘農之族。深念世遠族蕃,不無遺忘之患,參訂考據,增其所未備,正其所或訛,而戚疏遠近登載無遺,是豈徒徽文潤色沽名駭俗而已哉?實所以激勵子孫當體祖宗之心為心,確守成法,尤以續修家譜之務為急,使百千世而上芳徽於以不忘,百千世而下昭穆由之不紊,其慶倖曷有窮耶?傳曰:流之光者由德厚,木之茂者由木固。詳而垂之;吾譚之蕃於茶也,非一日矣。我鼻祖光祿大夫可奕翁,配李氏夫人。於武宗會昌四年甲子生男守祿。及攜守祿來茶時,則懿宗十四年癸巳也。考翁為幽州大將軍譚忠之裔。宦居河南,今河南譚家河故址猶存。由河南宦居金陵大平路當塗縣貴遊鄉,遞至翁仕唐授宣議郎。因懿宗鹹通元年庚辰十二月,江南人事多乖,天道不順,雪深七尺,黎庶僵僕。翁有亂邦不居之意,遂攜家由大平路徙居江西吉州。複有吉州泰和縣高行鄉早禾市烏龍山石壁下攜子守祿徙茶陵,舊稱十五都地名鄧塘居焉。時已致仕有日矣。中和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複遷堯溪十三都,地名蕉坑大平園。屬堯水神山嶺之近。地初無此名,我始祖追念先祖世固金陵大平人也,遷徙屢易,未有安處。迨居堯水葉吉,爰命名:大平園。以示不忘本也。
        祿祖娶鄧氏夫人,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出生武興祖,興配徐氏夫人。生長男進峰、字文洪,號:希峻;又號:仰仙。次子:進鴻、字文道,號:希儀,又號:雲達。三子:進頗、字文雍,號:希廉,又號:古塘,別號:東溪。
        昭宣天佑四年丁卯,朱溫篡位,國號大樑。是為五代。梁大祖改元開平。元年封湖南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為楚王。時天下分裂,各霸一方,稱王稱帝,不可勝記。梁僅偏安,馬殷王遂分居譚州(昭潭),盡有湖南之地。遺使征九路良材壯仕,以輔其國。峰兄弟噐宇魁梧,才德超群,文武全備。名聞於上,郡守具奏梁王,乾化三年癸酉三月,遣使至茶,見峰言貌異眾,驚嗟不置。問兄弟幾人,答曰:第鴻、第頗、尤有足觀者。使俞喜,複命楚王。四月征入朝。見其身材六尺,重厚過人。賜峰管武庫,鴻統兵司馬。頗十五歲耳。尤秀奇偉雄,賜典屬國左殿將軍。曆七月,攝政勤謹,屢試克勝,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敕封峰祖朝議大夫,仍管帑藏,後諡忠順。授鴻司馬大夫、頗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誥贈三代,而興祖痛念奕翁避地播遷之苦,命苦三子陳情於王,追封曾祖,以遂孝衷。王允其請,厚祟追封。故奕翁得累噌前階光祿大夫,祿祖止奉訓大夫,興祖止嘉儀大夫。
        時楚王就長沙開福寺建天策府,延納諸學士,談笑樽俎,吟詠終日。有江南處士詩曰:“藥靈丸不大,棋妙子無多。”峰兄弟相謂“詩固佳,且通治兵之道矣”。 三翁生平之善於軍旅可知。
        南唐天成二年丁亥八月終楚始建國,及長興元年庚寅十一月楚王死,子希聲嗣位。先是,峰兄弟諫王宜盡事大之禮,以保境息民,不徒在國制自雄也。王果遺命去建國之制,複藩鎮之舊。唐主以希聲為武安靖江軍節使度,仍封楚王。三年壬辰,希聲死。希範嗣位,奢淫無度。處士戴偃作《漁父》詩諷之。範之死,峰祖屬魔下將,丁思覲上書諫王器度不廣,王削其官。峰祖兄弟力救之不獲。心知國事日非,隱憂於中。雖楚王範與頗祖同庚,時加眷注,然而國不可為矣。迨晉高祖天福八年癸卯三月,頗接家書,報父喪母病,淚如雨注。三上疏乞歸喪侍疾。王不允。頗懇請兄曰:“國步孔眼,又丁家難,及今若不歸,父喪不能致其哀,母病不能致其養。異日何面目見先人於地下乎?”。遂棄官歸。同列以叛譖。峰竊謂王必討之,單騎夜追,謂頗曰“王師至矣,奈何?”頗曰:“生以忠,死以孝。吾何憾焉。”於是齧指滴血上書陳情,明無叛意。未及報上,頗遂自刎雲陽之墟,洣水之濱(洣水-攸縣流入衡東縣),即今第一都金築城是也。王初見頗書,甚喜。既而聞頗自刎,大驚,泣謂諸將曰“喪我股肱,寧忍弗慟?”蓋三進公在朝三十年,為國靖草寇,則耀兵威,鋤強禦暴。奉命征苗苗圃獕,則堅銅柱分界以記功。而善禦士卒,師旅經過之處無憂。加以梓裏利害興除之事尤多。嘗欲迎養興祖,興祖辭以詩曰:“兒輩臨戎日較多,同衙亦奈別親何?兒忠兒事吾心喜,何用班衣下拖。”自天福八年退朝治喪,先後厭世,各升神祚。楚王追念前勳,諭賜祭葬。而地名以其曾禦大災、捍大患,功德不可泯,爭建祠祀之。遠者勿論,近而攸邑、酃邑、又近茶之壟上、南庒,更近茶之堯水神山嶺,威靈赫奕,亙古亙今。非我三進公實有所以系屬人心者,何克臻此。
        傳至進頗公官授武工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參理軍務後,子譚宏佐,行十八郎,字梅山.以官笈開基而留吉安府吉水縣吉水.芝水.(皆金吾將軍派族系也)。後支系徙湖南茶陵(犀城),衡州(分安仁.衡山),永州(祁陽),武陵,邵州、沅州.澧州之屬地。其間拜爵封公拖青抒紫者,若苕壁若玉樹擎天琅天撲地,令人不敢側視而並不能數也。豈封公諱略嘉言懿行亦莫不載之,世以至十世,後以至千百世,展卷而厘然自曰也。豈侈其榮哉。要以高曾祖妣瞭若指掌,伯叔孫侄燦若列眉,示後人讀之而油然動木本水源之意雲耳。
        明武宗戊寅年(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吉日春雨
        世襲左千戶.由科第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
        武宗詔入翰林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 - 孝峰撰.
        注釋,附譚鉞;(系我族系始祖)生平簡介;
        柳州府,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廢元代柳州路,設柳州府,轄馬平、柳城等2州10縣。 府治所置馬平縣城(今柳州市城中區南半部)。府隸廣西行中書省(後改稱廣西承宣佈政使司)。柳州被評為是歷史名城,因有柳宗元曾任知府,所以出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年間(西元1506-1521),譚鉞,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譚鉞,字孝峰,約明孝宗庚戌年(弘治三年)西元1490年-x月-x日生,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洲,原居澧州府,應襲左千戶(元朝於各路設千戶所,置千戶為長官,隸屬於萬戶,下領百戶千戶,為世襲軍職,正五品),由科第為柳州知府。武宗詔入翰林,受特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約卒於明神宗己卯年(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x月-x日。卒後歸葬澧州(譚家河.五裏堆建有鉞公道碑亭,鉞公之道碑),贈大學士。配歐陽氏,淑人(明清封贈三品官之妻,是淑人)。生六子: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信、仲睿。譚鉞在柳州知府任上,曾編撰有《族譜》書稿,但沒有及時付梓成書,後因戰亂,書稿遺失,僅存其所訂族訓四則;一,本忠厚以締世澤,二,睦宗族以培根本,三,尚儉樸以裕家計,四,敦孝友以肅家政。故稱之為柳州遺訓。澧水流域譚氏族譜流傳族聯:“紹先緒柳州遺訓;迪前光護國壯猷”,這是澧水流域譚氏的通用聯,舊時祠堂裏以及居家之堂屋供祖宗牌位處,均懸掛此聯。
          上聯“紹先緒柳州遺訓”是說譚鉞,柳州遺訓,說的是但沒有及時付梓成書,後因戰亂,書稿遺失,僅存其所訂族訓四則,故稱之為柳州遺訓;下聯“迪前光護國壯猷”說的是先祖譚添麟,護國壯猷即其卒後追贈護國將軍一事。
        譚鉞,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區)譚氏六世祖;(一世祖,譚添麟,二世祖,必祥,三世祖,友道,四世祖,湧,五世,鐫,六世祖,鉞)
        澧水流域譚氏二十一世,譚曉平,考證澧水流域六世祖譚鉞撰傳族譜序...家訓四則...。


        IP属地:四川4楼2017-04-04 10:14
        回复
          谭氏《寻根之旅》
          谭姓源自嬴姓。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是为谭氏。又有出自姒姓之说,即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两种说法皆认同谭姓出自谭国,而古谭国遗址就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之龙山镇。
          4月的泉城干燥多风,并不是踏青的好时节,但我们却怀揣盎然春意踏上了这片土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曾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春天济南泉水暴涨,正值游泉之时,我们却无暇顾及欣赏美泉,而是径直乘车赶往此行的目的地——龙山镇。
          龙山镇
          说起龙山镇,知道的人可能寥寥,但言及龙山文化,便知之者甚众了。龙山古镇正是著名的龙山文化的命名地。1928年,我国第一代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在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并于1930年、1931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将其定名为“龙山文化”。
          车沿济青公路东行四十分钟,便进入了龙山镇。朝公路北侧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高出地面三到五米的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坦,这就是2600多年前的古谭国故城——城子崖。汽车驶进离城子崖遗址不过几百米远的龙山镇政府大院,镇党委的闵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曾多次与我电话交流,这次更是放下手头繁忙的公务陪同我们踏访故地。
          据闵书记介绍,因城子崖位于武原河畔的高台上,地势隆起,远远望去,宛若城墙,当地称“鹅鸭城”,故名“城子崖”。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薄沙、黄土之上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即为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文化代表。下层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为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她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初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
          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城子崖,即古谭国之城,谭建国在殷之末叶。”徐北文在《平陵城上雨丝丝》中也认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国家——谭,并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成为一座城堡,修筑了城池。
          闵书记告诉我们,谭国故城的文化堆积,体现出当时城内已集居了相当可观的人口,目前国内学者多认为龙山时代居民数量为5000至10000人,到了谭国时期已不少于15000人。遗址中井的发现印证了古史传说中“伯益作井”的记载。井的发明与使用,进一步说明了谭国故城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的日益扩大和经济之繁荣。
          谭城周围20余公里的范围内,远近不同地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同时代遗址。他们如灿烂的群星映托着谭国都城。这更说明谭国时期,已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乡邑、村落分级构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和谭国政权严密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彼时的谭城处于大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国的周道上,不难想象,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放射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
          然而古谭国最终也没能躲过历史的嬗变,在前进的车轮中灰飞烟灭了。关于谭国的灭亡,说法竟是极富戏剧性的。谭国地处齐、鲁、燕、卫等大国之间,以与大国的政治联姻为一贯国策。齐襄公即位后,齐国内乱一触即发,公子小白流亡路经谭国,谭国国君礼貌不周。十余年后,公子小白战胜公子纠,回国登基,是为齐桓公。当时诸侯皆遣使道贺,惟独谭国毫无表示。桓公二年(前684年)夏,桓公整军伐宋,于乘丘(今兖州境)大败宋军。冬,桓公班师回国,途经谭国,即以当初谭君无礼貌、不朝贺为罪名,趁势占据谭国,谭君逃奔莒国。自此,有近千年历史的古谭国遂告灭亡。
          谭国作为历史上的文明古国,自伯益皇覃氏始,历唐虞以迨夏商,自周初再分封于谭后,又历三百八十余年,历史延续时间较长。灿烂的谭文化是谭子的祖先和后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东夷文化渊源主干的延续,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丰富、充实了龙山文化的宝库,使之似喷发不息的源头,注入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独具丰姿而又卓立不群。
          一行人来到城子崖遗址的东北角,这里坐落着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章丘市博物馆馆长宁阴堂先生已在此等候我们。宁馆长介绍说,博物馆是1994年投资600万元在谭国故城址建起来的,主体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精心设计。一瞥间,博物馆的外形好似谭国先民崇拜的图腾凤鸟。远远望去,又如同2700多年前的古谭城再度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以雄浑苍茫的历史风貌引发今人凭吊古人的幽情,又足可领略龙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动人风彩。
          博物馆第二展厅内陈列着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文物及照片。“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壳,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的黑陶制品尤为瞩目。在“第一期城子崖发掘”的展橱中,有第一期发掘时的现场照片和城子崖遗址发现者——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的巨幅照片,以及由吴先生撰写的我国第一部考古专集《城子崖》影印本。正是金先生的一双慧眼,揭开了尘封已久的龙山文化,使我们得以拜读谭文化的风采。
          在博物馆的城子崖遗址西城墙、南城墙发掘保护现场,我们见到了一幅“三城叠压”的壮丽景观。龙山、岳石、谭国三个历史时期长方形版筑夯土城墙叠压的遗迹呈现在眼前。最下层是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城,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城,最上层则是周代的谭文化城。这种城圈重叠的事实说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
          据了解,自战国以来一直在龙山本地世代相传的谭姓人基本已寻觅不到,现居此处的谭姓人家多是从山东别处迁来的。我们顺道去了城子崖南城墙根下的三城村,拜访了村里的谭鸿福老人。在一户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前停下脚步,一股质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谭鸿福老两口听说我们是特地从吉林到龙山来寻根的,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屋,端茶倒水,不亦乐乎。闲聊间,我们得知谭鸿福老人一家是从山东潍坊迁来的,子女多在外地打工,年过花甲身体尚佳的二老在家务农,不愁吃不愁穿,过着让我们羡慕的恬淡日子。天色已晚,主人留我们吃饭,香稠的小米粥就着大饼卷大葱、韭菜合、豆腐卷,平凡的农家菜在我们看来却是地道的美味,空气中弥漫着幸福与祥和。
          第二天,我们由宁馆长陪同驱车前往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以西一里之遥的武源河畔,参观那里正在建设中的龙山谭氏宗祠。
          尚在建设中的宗祠以一座蓝顶红柱的仿古牌楼作为标志。据宁馆长介绍,谭氏宗祠总造价360万元,资金分别由龙山镇政府、香港谭氏宗亲会和海内外谭氏宗亲、仁人志士捐助,其建造得到了龙山镇党委闵书记的大力支持。宗祠由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精心设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我们到访时,庭院围墙,正殿、配殿房基等一期工程均已完成。从设计图上看,该祠为仿西周帮君宗庙建筑,古朴典雅。步入正中大殿,欣喜地抚摸着一扇扇木制古式门窗,仿古的大青砖墙体,心中涌起无数感慨。这里将来会供奉谭氏始祖谭子、谭氏西宗之祖谭伯和东宗之祖谭拾子之神位,供海内外谭子后裔祭拜。
          建成后的谭氏宗祠将会是一组集现代科技与田园风光为一体的大型仿古建筑群体,“武源献瑞,万派朝宗说一脉;龙山有灵,传神写意话同根”。它将为海内外谭姓人的寻根溯源绘上重要的一笔。
          从宗祠出来,宁馆长提议说:“附近还有东平陵故城和西河遗址,要不要去看看?”我们一听都来了劲,当即说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前往位于城子崖遗址东北约2公里处的东平陵遗址。东平陵城,始自春秋,兴于两汉。汉代为济南郡,济南国治所。曹操在184年曾任济南相,而济南历史上惟一的皇帝王莽,也出生在东平陵城。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洗刷,我们眼前的遗址仅余下了一段甚不起眼的城墙模样的黄土堆,仅仅是在劲风的吹拂下,那些摇摆着的不甚挺拔的树木才让我们隐隐碰触到这里曾经的生机。
          龙山镇南边20多公里处的垛庄镇,是古谭、鲁两国的交界处。该镇的朱家峪村据说保留有一条谭鲁故道。朱家峪村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年的风吹雨打,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和古泉,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我们用去了一天的时间来感受这里独特的历史风貌。村子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三面环山,北依平原,南达胡山与圣水灵泉,东依长流泉,西连半井龙泉与胡山森林公园。谭鲁故道就蜿蜒在平凡的农舍与田畴之间,没有任何醒目的标志。灰白的石块平静地躺在我们脚底,那种踩在历史上的感觉真真难以言喻。
          我处心多年,寻觅着先祖的来龙去脉,试图探索谭氏5000年深邃之根基,以昭列祖浩荡之德业,述先泽传世之源远……这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酝酿多年的寻根梦终于得以实现。


          IP属地:四川5楼2017-04-04 10:35
          回复
            资讯链接:
            山东章丘地处齐鲁腹地,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市域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市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小泉城”之称。市政府驻地明水镇有济南东部最大的泉群百脉泉泉群。
            龙山镇位于章丘市最西部。面积43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人口 276万人。该镇西距济南市区35公里,东距章丘市驻地明水12公里,距济南机场25公里,北靠济青高速公路,南邻济王公路,胶济铁路横贯龙山镇腹地,交通便利。龙山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龙山黑陶、龙山小米、龙山豆腐名誉华夏。
            谭 姓 渊 源
            寻根溯祖
            一、 主要来源
            1.出自嬴姓。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姒姓,即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三、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州。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济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以东,山东省东明县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齐郡:西汉时(公元前206年)改临淄郡为齐郡,位置相当于山东省济南、临淄一带,治所在东平陵,即今章丘市龙山镇的平陵城。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内乡县以西至陕西省柞水县、商县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南40里。
            北海郡:渤海亦名北海。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相当于今山东省潍坊地区。
            临淄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齐郡(齐州)改置临淄郡。“临淄郡四姓有谭氏。”
            堂号
            齐郡堂:是谭氏最早的堂号,国出入齐,谭子后裔为缅怀故国,以齐郡为堂号,以志永远。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以及广西东兰、越南同登等地谭氏多称齐郡堂。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后宦居河南,再迁江右。今湘、川、粤、桂、赣、鄂、港、澳诸省区多其裔。
            宏阳堂:亦称弘农堂。汉时先世籍弘农,曰弘农郡。后谭氏子孙以郡望为堂号,称弘农堂。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因避讳改为宏阳堂,族谱有载,沿用于今。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谭氏多以宏阳为堂号。
            谭姓名人
            谭子: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
            谭拾子:齐师围谭后第16代谭子。与战国四公子齐名。
            谭忠:唐敬宗时幽州大将军。
            谭全播:宋太祖时防御使。
            谭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举人,仕至南京户部侍郎。
            谭元春:文学家,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
            谭希思:明中宪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库全书》。
            谭嗣同: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维新运动领袖。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
            谭延凯:北伐时期国民政府主席、复任行政院长。世代书香,为湖南谭氏望族。


            IP属地:四川6楼2017-04-04 10:36
            回复
              弘农
              弘农县是中国古代汉朝至北宋期间长期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但是其所在地有迁移。汉武帝置弘农郡时,在秦国名关函谷关边置县为郡治,也名弘农,是弘农县之始,位置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隋朝时,弘农郡范围缩小,失去了黄河沿岸的辖区,弘农县名称虽然保留,却也因此向西南迁移到了今天灵宝市中心地区。此后,弘农县曾有恒农、常农等名称,直到997年因虢州之名而改称虢略,从此失去弘农之名。中文名弘农时 期中国古代汉朝至北宋期间性质 县级行政区划成 就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
              弘农郡编辑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立弘农郡,设郡治在秦国名关函谷关边,县名也是弘农,故址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辖11县,118911户,475954人。东汉、三国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围划规京兆尹,只领有河南省西部范围。西晋时,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区域进一步缩小到黄河流域今三门峡市范围。南北朝时,为避讳曾改为恒农郡,隋朝恢复弘农,但郡治弘农向西南迁到了今灵宝市中心,且失去了黄河沿岸的辖地。历史编辑唐朝时,弘农郡分为陕州、虢州,从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农县(今灵宝市),而陕州境内天宝元年因为在函谷关遗迹发现宝符而更名为灵宝的桃林县,却不是今天的灵宝市所在地,而是汉晋时的弘农县所在地。到北宋时,弘农县先改为常农,后以州名改为虢略。从此弘农不再作为地名使用。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武则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农。


              IP属地:四川7楼2017-04-04 10:39
              回复
                西昌县
                西昌县,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两个,并且先后设置过三次。第一个是东汉时期在江西泰和县设置的西昌县,为庐陵郡治,隋朝时候在此又复置西昌县。第二个是唐朝时期在四川安县设置西昌县。中文名称西昌县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四川省。
                1 东汉置县
                2 隋朝置县
                3 唐朝置县
                东汉置县,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江西泰和县城西1.5公里。[1]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为属县。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县。隋朝置县编辑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庐陵郡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唐朝置县编辑唐朝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在益昌县故城(四川安县花荄镇联丰村观斗山)置西昌县,属绵州。五代时建置隶属均无变化。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西昌县撤销并入龙安县。


                IP属地:四川8楼2017-04-04 10:41
                回复
                  2025-08-19 06:43: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承载千年的祖系根源 ——江西《西昌谭氏族谱》追寻记
                  江西省崇义县聂都乡龙西村谭屋,居住着一小支谭姓族人,人数不多,数十户中心、100多人,由于其族谱很久以前被毁,一直不知道其祖籍根系和来源。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支谭姓族人在当地被称为无根之人。
                  龙西谭屋上下老小百十口,一直以来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寻根问祖的愿望和正本清源的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族长谭显迏曾组织一个寻根小组,南上北下,赴外省广东、湖南和省内信丰、南康等地查找祖系根源,但未能如愿。他临终之时,仍哽咽着嘱咐后辈:一定…要…找到…祖系…根源……
                  长辈的遗愿,是后世的责任。龙西谭屋上下始终未敢忘怀,一直把寻找祖源根系当作全族的一件大事、急事在谋划和运作。
                  也许,是祖先有灵!2016年春节期间,我们依据网络信息和在外地参加谭氏宗亲组织活动获得的消息,结合之前从档案馆查到的当地姓氏来源等资料,我们基本确定龙西谭屋源自泰和。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六日),我带着几个族人赶赴泰和,首先来到螺溪镇谭瓦村寻找谭氏宗亲和谭啟公祠,然后在谭瓦宗亲的陪同下,一路追寻,来到了灌溪镇竹山村。
                  也许是我们的执着和忠诚感动了泰和宗长,护谱前辈谭华暲老人,终于首次将老谱展示在本房之外的族人面前。
                  在泰和县灌溪镇竹山村谭屋,在展开的《西昌谭氏族谱》前,当地宗长谭伟镜向我们讲述了用生命守护老谱的血泪历程——
                  这套《西昌谭氏族谱》,现由江西吉安泰和(古西昌)谭氏世系囯器公派下第39代孙、竹山谭氏族长华暲老人守护、保存。由族长保存族谱,是这里的规矩,代代相传。
                  华暲老人已93岁高龄,为己知的国器公后裔中辈份最高者。“文革”期间,他多次与红卫兵斗智斗勇,拒不烧毁老谱,用生命守护着西昌老谱。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交出了谱头画像版烧毁应付,而将两册文字版老谱,用油皮纸包裏严实后,再装入一个铁皮箱里;先将祠堂前的风水塘放干水,把装谱的铁箱埋在塘中央后,再把塘里注满水。此后,他便寸步不离的在风水塘边上守了一个月,使老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正因为这个原因,这套三册版老谱,现在只有二、三册文字版,而画像版已荡然无存。
                  此后,这两册老谱一直保存在华暲老人身边,鲜为人知,更不曾向外人展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陆陆续续有多批多人,分别来自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宗长,来到泰和寻根问祖,由于说不出详尽的祖系根源,加之华暲老人思想传统,既遵循“族谱不示外人”的古训,又担心谱有闪失,因此都被老人敷衍、搪塞过去,没有人见过这两册老谱。几年前,一位来自贵州的宗长,年过六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专心宗亲工作,在泰和探寻半月有余,最后也无功而返。湖南《湘中谭姓源流考》主编谭青,曾于2001年和2015年多次到泰和寻祖问祖,查找老谱,但未曾如愿。
                  而我们,凭着历代先辈口传心记传承下来的点滴家史资料,终于在中华谭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迁徏聚散地——江西泰和(古西昌)找到了当地宗长用生命守护下来的《西昌谭氏族谱》,找到了宗族渊源和世系源流,圆了几十代人的寻根问祖之梦!
                  泰和老谱修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为淳祐丁未年(公元1247年)宋代谭氏族谱续修谱,涵盖了山峰世系、儒源世系、坳岭世系、竹山世系、水北世系、龙西世系、草泥世系、东岭世系、潭溪世系、清水塘世系、清塘桥世系,共11个世系,覆盖广东、湖南、江西3省多个地市,是西昌谭氏始祖囯器公派下部分后裔支系的合修谱,堂号“京陵堂”,谱名《西昌谭氏族谱》,以国器公为一世,修至39世。
                  我们龙西谭氏追根溯源,理清世系源流后,根据老谱记载,在中华谭氏文化研究总会的帮助下,找到了徏居于湖北、四川、重庆、成都等地的外迁宗亲。据初步统计,目前龙西谭氏外迁宗亲已繁衍至10万人左右。尤其重要的是,依照老谱资料,我们找到了龙西谭氏始祖甫寿公之墓。
                  龙西谭氏始祖甫寿公,字南山,为西昌谭氏始祖囯器公第27代孙,生于成化乙未年(公元1475年)十月十六日辰时,殁于嘉靖壬子年(公元1522年)十一月初二日未时,葬今大余县鸡笼坑(金竹窝)牛形山两水归一处。
                  《西昌谭氏族谱》,虽然是硕果仅存,但为发掘中华谭氏重要世系之一的西昌国器公世系,乃至整个中华谭氏各支系寻宗问祖、正本清源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世界各地谭氏宗亲开展敬祖联宗、敦亲睦族等宗亲工作搭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必将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者简介:谭用财,男,1968年12月出生,江西崇义人,是西昌谭氏始祖囯器公(龙西世系)第 42代孙,崇义龙西谭氏宗亲会会长。


                  IP属地:四川9楼2017-04-04 1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