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5日漏签0天
江南吧 关注:36,835贴子:629,35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江南吧
>0< 加载中...

失落的菱湖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m63320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转载一篇文章,失落的菱湖
江南多名镇,菱湖居其一。
  位于杭州与湖州之间的菱湖曾是我国的“四大丝市”之一,旧有“湖丝甲天下,惟出菱湖”之誉。近年出土的《菱湖祗园寺碑记》也说:“菱湖,烟火万家,阳抱阴怀,左萦右带,以水为国。蒲柳掩映湖滨,雨楫云帆。水市朝开,渔歌晚唱”。
  菱湖的富庶繁荣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她激发我等现代人的远足欲望还在于犹如月光下缓缓流淌的轻柔的小夜曲里蕴藏的古朴典雅,发生在这儿的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
  每每想起儿时的菱湖,我的脑海不禁浮现出一幅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画面:笔直宽阔、清冽无比的大河,向前伸展、伸展,融入迷蒙的黛青色的雾霭;沿岸群山绵绵,远峰隐隐,鸟儿悠闲地在空中盘旋;石块斑驳的码头旁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舟,渔民们挽着裤脚,挑上一担担活蹦乱跳的鱼虾,渐渐地,贩子围了上来,交易的喧哗溢出柳丝编织的浅绿的薄纱屏障,飘拂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码头朝里,是一条狭长的石板路,连接横贯古镇南北的街道;街道两边都为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高低参差,分布有序;一间挨着一间的老式店铺,以及夹杂其间的临时摊点和镇梢的菜市,处处人头攒动,吴语绵软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故乡—菱湖是我水上生涯的一页。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菱湖魅力无限,典型的江南小镇风景,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简直就是清明河上图的现实版。电影《林家铺子》就是在那里拍的 。
  如今的菱湖独特的美已消退,透过逝去的岁月,留下只是无尽的失望。偶尔得见的老房子,藏身于一长溜的现代建筑的缝隙里,如同衣衫褴褛的叫化子蜷缩在光鲜照人的贵妇人的腋下,随时面临被驱逐的厄运;大河边上,码头残破不堪,石块横枕,垂柳无踪,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一艘驶过的机动船发出的“突突”声,益发增添了几分衰败……当年那种令人流连忘返的充满古韵的盛况,早已成为历史。
  地方小,消费低,价格便宜,这可能是菱湖唯一的特点了。双人标准间一百元,设施也算不错。如果坎价功夫高的话,50就可成交。某人惊讶而贸然地问大堂经理:“你们的房价怎么这么便宜?”经理一脸尴尬:“这里客流少,有啥办法?”“菱湖古镇远近闻名,为什么会没人来?”他的脸倏地涨红了,突然抬高的嗓门喷射出不可遏制的愤怒:“闻名?那是十八辈子前的事了。搞开发,把老祖宗赶尽杀绝,就连市河上的石拱桥也一座不剩……,可惜都毁了!” “那么老街呢?”“基本上不存在了……”
  领导堂而皇之对外叙述开发中的菱湖,我觉得越开发越差,如果时光倒退20年,那会是一番何景?一起怀念下美丽的“菱湖”旧景吧@~泪奔啊@~~已然不复存在:
(微博:@水乡网): http://www.shuixiang.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48





  • m63320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七八年前,我第一次到菱湖镇,那时的菱湖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桥流水,古色古香。那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啊——
当时的菱湖镇,按老一辈的讲法有72座桥,我没有数过,但是我想流传了几十几百年的讲法应该是有道理的吧。菱湖镇是解放初时吴兴县的县治所在,镇上有著名的两个单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也叫菱湖中学或青树中学)、浙丝二厂。作为一个离省城老远的浙北小镇,能有这样的荣誉实属不易。况且据我了解,当时的中学是县委书记、县长之类级别的人物兼任校长的。由此我认定,当时的菱湖一定是富甲一方的大镇,所以有72座桥的讲法也基本是可信的。还有两个事实也可以作为佐证:其一菱湖是经典老电影《林家铺子》的外景地之一(这电影里的绝美景色想必也能让我们感觉到老菱湖的惊人之景),其二菱湖曾经是中国美院的外景写生基地。
回头再来讲我第一次到菱湖所看到的景象吧。我的第一印象是马路不宽。那马路都是石板铺成的,基本没有什么水泥,然后宽度都不大,勉强两米左右的样子。但是河道很宽(市河),穿街过巷,贯穿了整个镇区,以至很多居民都养成了以舟代步的习惯。风格典型的江南小木船在河道里到处穿梭,连卖菜的很多都是用船在河里叫卖的。你听——“卖青菜唉”、“卖肉唉”、“卖鱼唉”这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咿呀”一声,临河的小木楼里探出了一张张或年轻或年老的家庭主妇的脸:“喂,买两毛钱青菜!”随着说话声,一个杨条篮子(杨树枝条编成的)里装着用小石子压着的两毛钱、用一跟长长的草绳吊着从窗子里吊了下来,卖菜的收钱、把菜装进篮子、目送着买主把菜拉上去……
狭窄、带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略显潮湿的街道,宽宽的河道,简陋的小木舟,淳朴的卖菜的农民,临河而建的小木楼,从临河的木窗里探出来的穿对襟衫的江南女子,一座座古味浓重的石拱桥,软软的吴越方言……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一些典型的建筑。小木楼是特色之一,典型的江南民居,有钱人家的房子还会更讲究些,但是这些建筑和其他江南古镇的没什么差别,就不多说了;桥是特色之二,最有名的叫安澜桥,建于何时我不清楚,看起来非常古老的样子,至今还在,而我最感兴趣的一座桥是青树中学北大门口的那坐曲曲折折的桥(很像西湖曲苑风荷那里的桥),这桥好象有个名字叫“一步两盘桥”——很江南的味道;弄堂多是特色之三,有名的弄堂很多,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了,比较有名的像酱油弄等等,弄堂里往往就有豆腐作坊、寿衣铺等老店;还有两个早就被毁了的建筑,“状元厅”和“榜眼厅”,是用来纪念或者炫耀镇上考出去的历朝历代的状元、榜眼的,但是没有“探花厅”,我想大概就是只取数一数二的意思吧,由此也可看出菱湖镇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他的特色可能还有,我也记不清了。我奶奶是镇上有钱大户黄老板的女儿,人称“黄三小姐”,在我孩提时曾经跟我讲过一些老菱湖的趣闻逸事、灿烂辉煌,到如今事过境迁,奶奶去世都10多年了,她跟我讲的东西也忘记得差不多了。
2
1996年,我二进菱湖,那是去菱湖求学读高中。一报到,我出去探询古镇的神秘,结果大失所望也大为震惊,百分之七八十的河道(我的估计)都不见了,弄堂少了很多,小木楼也不太看得到了,代替的是水泥和钢筋。失望!失望!
3
2003年,我大学毕业,到菱湖工作。弄堂又少了很多。只有还剩下的几条弄堂依稀可见古镇的模样,但也已是昨日黄花了。我不禁要问,是谁下令填河拆桥的、是谁下令推倒老式民居和弄堂的,又是谁对菱湖这个曾经的江南最著名的古镇之一犯了罪、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是谁犯的罪?!!
现在的菱湖镇,经济萧条。原有的好企业大部分都已破产了,酒厂、无线电厂、粮油厂等等,原来的浙丝二厂也改制消失了,下岗工人很多,好些人的生活都比较拮据。虽然政府也曾经想过用招商引资来改善经济,但是无人愿来。一个菱化集团、一个展望食品化工,这两个化学厂把菱湖的环境弄得一塌糊涂,而且地理位置在菱湖最高学府——菱湖中学的东西两侧,号称“东邪西毒”。试问这样的环境又有哪个大老板愿意来投资呢?
前几天去附近著名古镇南浔出差,顺便逛了逛,对比以前的菱湖,南浔的马路很宽,河道比老菱湖的要窄很多。相比南浔,老菱湖可以称为“江南威尼斯”了。如果早早就保护起来,现在的菱湖镇又会比南浔差多少?菱湖的经济又何愁不发展?
唉,斯景已逝,无处可再求。如今我们能做的除了惋惜、叹息、可惜,又能做些什么?
再问一声:经久是谁犯下的罪?!!可是,找到了那人又有什么用呢?让我们在记忆里沉淀下老菱湖的模样吧!


2025-08-05 12:4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m63320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想了解过去的菱湖,去看电影-林家铺子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江南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