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万历野获编》还提到袁福徵在唐王府长史任上犯罪被革职,宋懋澄《袁微之传》则对这一件事记载得比较详细:
万历初年,皇帝诞辰,唐王府遣使祝贺。当时藩王派遣使者入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都准备两封奏疏,一封是写好进呈的贺表,另一封则是盖好藩王大印的空白奏疏,预防到时候有啥临时想要奏请的,或者帮其他藩王奏请的事,使者就可以便宜行事,自主入奏了。如果没用上,空白奏疏回国就缴回,也不碍事。这一次却出了幺蛾子,有个从王府出身的太监,图谋想做唐王府承奉(相当于总管太监吧),贿赂使者,背后作弊,用那份空白奏疏伪造了唐王要求替换现任承奉的奏请。当时冯保当权,这个图谋做承奉的家伙现在是冯保的侍从,冯保当然徇私批准,于是这个太监就拿着圣旨大摇大摆空降王府去上任了。
唐王府上下不敢抗议,但袁福徵不服,认为藩王根本没奏请,上头就空降,不符合程序,拒绝接受,还把使者抓来审理了,查明了真相,上奏朝廷揭发之。皇帝将那份伪造的奏疏发到礼部勘察,认同袁福徵的指控。但是冯保觉得削了自己的面子,大怒,说袁福徵抗旨,命锦衣卫把他逮捕入京,下诏狱。袁福徵的长子袁保德(字微之,就是宋懋澄这一篇传的传主),时为秀才,和兄弟上京奔走喊冤。张居正爱惜袁的才华,虽然跟冯保关系好,却不赞同为了太监侮辱进士,于是说了情,袁福徵革职释放。冯保还是不开心,又抓到把柄说袁福徵回乡路上擅用了驿站车马(官员才有资格用,袁被革职为民就没资格用了),又想再次派出锦衣卫逮人,张居正按住锦衣卫不许出去,只是派了个文官去查办,估计轻罚了事,因此袁福徵终于活着回到了老家。宋懋澄表示要为张居正点赞。[/cp]
万历初年,皇帝诞辰,唐王府遣使祝贺。当时藩王派遣使者入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都准备两封奏疏,一封是写好进呈的贺表,另一封则是盖好藩王大印的空白奏疏,预防到时候有啥临时想要奏请的,或者帮其他藩王奏请的事,使者就可以便宜行事,自主入奏了。如果没用上,空白奏疏回国就缴回,也不碍事。这一次却出了幺蛾子,有个从王府出身的太监,图谋想做唐王府承奉(相当于总管太监吧),贿赂使者,背后作弊,用那份空白奏疏伪造了唐王要求替换现任承奉的奏请。当时冯保当权,这个图谋做承奉的家伙现在是冯保的侍从,冯保当然徇私批准,于是这个太监就拿着圣旨大摇大摆空降王府去上任了。
唐王府上下不敢抗议,但袁福徵不服,认为藩王根本没奏请,上头就空降,不符合程序,拒绝接受,还把使者抓来审理了,查明了真相,上奏朝廷揭发之。皇帝将那份伪造的奏疏发到礼部勘察,认同袁福徵的指控。但是冯保觉得削了自己的面子,大怒,说袁福徵抗旨,命锦衣卫把他逮捕入京,下诏狱。袁福徵的长子袁保德(字微之,就是宋懋澄这一篇传的传主),时为秀才,和兄弟上京奔走喊冤。张居正爱惜袁的才华,虽然跟冯保关系好,却不赞同为了太监侮辱进士,于是说了情,袁福徵革职释放。冯保还是不开心,又抓到把柄说袁福徵回乡路上擅用了驿站车马(官员才有资格用,袁被革职为民就没资格用了),又想再次派出锦衣卫逮人,张居正按住锦衣卫不许出去,只是派了个文官去查办,估计轻罚了事,因此袁福徵终于活着回到了老家。宋懋澄表示要为张居正点赞。[/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