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2,646贴子:73,788,215

我写的《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一书出版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7-09-03 09:32回复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一书自序
    钱穆说“过去不能包孕未来,不能控制未来,则此过去便成死绝,便成寂灭,亦便与历史无关”。作者之所以对明代历史特别感兴趣,也正因为是明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个重大的关键节点。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于对华夏文明自身文化思想价值的认识。
    历史的发展有必然性,但也有偶然性。历史道路总体是进步的,但进步的过程中又必然是曲折迂回的。
    一些人因为明代被清朝所打败所代替,就认为清朝代表的是比明朝更有活力更进步的政权,而中国近代的落后是中国固有文化的劣根性导致的结果,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从始至终保持强大坚固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在整个地球上从来不存在。如果西方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最终灭亡,就因此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弃若敝屣,彻底否定,那也就不会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的再度崛起。文明从来是在传承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妄图靠彻底推倒重来,或者靠简单抄袭模仿外来文化,那只能或者陷于愚昧野蛮,或者沦为附庸,也难以对世界文明作出有自己独特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通过重新认识明朝,可以真正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国文化自身就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能力。也是要弄清楚,我们提倡复兴中国文化,不是说复古主义,不是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越古越好的,恰恰相反,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明代的历史本身就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不断进步的。在当今时代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是要在华夏文明已经达到的高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再简单回到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
    在当今时代复兴中国文化,也不是说把某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或学者当成不可侵犯的神圣偶像或者把他们的言论当成教条,而是要真正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开放自信包容进取的精神,要恢复传统文化中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傲气,恢复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容,恢复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恢复那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复兴。
    从总结历史的教训而言,宋朝明朝社会中那些看似涣散的个性解放,看似效率低下的平民力量对皇权的约束,平等精神的崛起等等才代表当时的历史应该前进的大方向。但沿着某个方向过于顺利的直线式前进,就可能跌入陷阱,乃至深渊之中。
    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两种思想误区。一种误区是因为大方向是正确的,就认为实际的方针策略应该不顾一切都指向这个方向,任何迂回后退都是犯罪。哪怕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各种陷阱,也不懂回避后退。
    另一种误区是因为在具体的情境下,正确策略是迂回甚至后退,就错把后退本身当成了进步,而把另一方当成反动分子,甚至无条件推广到一切情况下,把长期维持这种后退当成了天经地义。
    而所谓的思想误区,又往往和不同的利益集团联系在一起,否则任何思想都是难以转变成可以左右政权方针的巨大力量。不能因为进步的大方向是某个利益集团坚持的,而又导致了具体策略上的灾难性失败,就否定其本身的进步属性。但也不能因为大方向上的进步,而否认其作为利益集团在具体政策上呈现的自私短视。
    历史的是非对错,绝非如舞台戏剧那样简单分明,没有辩证的思维,往往无法从历史中得出正确的经验教训,不是重蹈覆辙,就是刻意反其道行之,导致另一个灾难。
    作者的这本书一些主要内容在网络上已经发布多年,一些观点也不断扩散,扩散的过程中,以上提到的误区也时有显现。这此出版,增加修改了一些内容。也并不奢望能说服所有人,一部分人读后能有所启发、感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就足矣。


    IP属地:上海2楼2017-09-03 09:33
    收起回复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一书作者李晓鹏兄写的推荐序
      推荐序
      李晓鹏
      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许许多多历史爱好者开始利用网络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共同学习,打破传统史学的藩篱,在日夜不停的网络辩论中,对史料挖掘比对的深度在很多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史学。这其中,对明朝历史的探讨,一直是网络史学研究的热点。
      杜车别是在过去十多年的网络明史大讨论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人物,也是最早参与其中的网络名人,他的许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吸引并启迪了无数历史爱好者。我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中有关明史的部分,有很多材料和观点,都得益于阅读杜车别的文章或者观看他在网络上与各种反对者的论战。
      杜车别阅读史料广泛深入,考证谨慎,这是他超过绝大多数网络明史爱好者的地方。这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体现了杜车别一贯的研究功底扎实、逻辑推理严谨的风格,围绕明朝为何灭亡这个重大历史主题,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行文波澜壮阔,引用广泛有力,中间有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思想的好材料、好观点,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明史和中国历史的著作。我希望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的朋友都能够阅读这部书,也一定能够从中获益。
      书中有一些较长段落的文言文史料引证,可能会让文言功底略有欠缺的朋友望而生畏,但我觉得其实并不可怕,很多地方可以跳过,从正文中找到作者的解释或结论即可,并不会影响对全书的理解。只有遇到对作者的观点不太赞同,想要认真寻找史料根据的时候,再来细读其中的文言材料就可以了。我个人的文言功底也很一般,但用这个方法阅读杜车别的著作,一直都很顺利,也从中受益匪浅。
      (本文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著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中华帝 国的治乱得失》、《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


      IP属地:上海4楼2017-09-03 09:34
      回复
        毛佩琦和许苏民教授写的封底短评
        明末清初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入解读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厘清近三百年的因果流变,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把脉当代和展望未来。读史要知道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解读和思考历史。作者钻研历史有年,思想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发覆掘微,常言人所未言。当读者为他的惊人之语震动的时候,眼前如有一道道闪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毛佩琦
        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像蒙田一样地问自己:“你知道什么?”更深感洛克所说的“每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都是抱着几分怀疑来主张己见”的见解之深刻。《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正是这样一本能使我获益,能使我为之赞叹并掩卷深思的好书。你也许不完全同意其个别观点或提法,却不能不正视书中提出的详实论据,不能不承认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从本著作中,我读出了一种理性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学界最需要的。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许苏民


        IP属地:上海5楼2017-09-03 09:35
        回复
          本书现在在亚马逊 , 京东网,当当网,淘宝网东方世知书店 都有销售


          IP属地:上海6楼2017-09-03 09:36
          收起回复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目标宗旨等
            通常谈一个朝代灭亡的书,往往大部分篇幅聚焦在这个朝代的阴暗面上,我这本书则是反其道行之。大量的篇幅在展现明朝蓬勃的活力,繁盛的经济,揭穿一些广为流传的抹黑明代的不实之词。对扭转长期以来受主流宣传影响,对明朝有诸多负面印象者的偏见,应该有一定帮助。
            假如一个人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媒体灌输给他的明代负面印象:皇帝变态,社会压抑,官员腐败,民生长期贫困,各种苛捐杂税不堪重负,人民都是奴才。那么看了我这本书之后,他的印象应该多少会改变。
            下面先就此分别来说一下。


            IP属地:上海7楼2017-09-03 09:37
            回复
              明代基层百姓尤其是生员秀才对地方官员多有监督、批评的习惯,甚至能影响官员去留升降。用我在书中的话说“明朝读书人不是畏头缩脑的奴才,而是意态昂扬,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热心舆论监督,干预国家行政,不把功名利禄当唯一目标的一群人。”


              IP属地:上海8楼2017-09-03 09:37
              回复
                许多人把清代的封闭僵化、夜郎自大归咎于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明代就是如此。本书则用详尽的事实列举晚明知识分子旺盛的学习新知的精神,如火如荼的中西思想科技的交流。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科举都不会阻碍知识分子学习讨论自然科技知识。
                明末如内阁首辅叶向高、东林大佬冯应京、邹元标,先任巡抚后加封兵部尚书的郭子章、崇祯时期的阁老徐光启、兵部尚书熊明遇、张维国,复社巨头陈子龙,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等等都是格物穷理之学的赞赏者乃至直接参与者。
                道学先生如黄道周都热衷于提出地球运转模型,并和学生进行辩论探讨。刘宗周之类大儒门下弟子都不乏熟悉西学历算的人物,如黄宗羲、魏学濂(魏学濂本身又是东林党烈士魏大中的儿子)


                IP属地:上海9楼2017-09-03 09:38
                收起回复
                  明末一大新气象是许多知识分子开始热衷于机械设计和各种仪器制造,代表人物北有王徵,南有薄珏。
                  王徵与传教士邓玉函合作编译《远西奇器图说》,大量介绍了许多西方机械,其翻译过程中创造的许多中文力学和机械术语沿用至今,民国时期刘仙洲受教育部委托统一中文的机械名词术语时,《奇器图说》是重要参考。
                  薄珏则是中国第一个制作出望远镜的人,按学者考证领先于来华传教士。薄珏精通天文历算,参与过校对《崇祯历书》。动手能力也强,自己做实验,制作仪器工具。制作过水车、水铳、地雷、地弩、自动木偶等等。根据当时人记载他的科技方面著作很多,但明清易代,全部著作散失殆尽。


                  IP属地:上海10楼2017-09-03 09:38
                  收起回复
                    薄珏之类天才的出现非个别现象,晚明社会变革提供了这类知识分子不断出现的环境。即便在经历清军大屠杀扫荡后江南漏网孑遗中,擅长西学,热衷技术的知识分子数量仍颇可观。仅一些文献里列举的明末清初热衷探讨制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士人就有杭州诸昇、桐溪俞天枢、西冷高逸上、钱塘陈天衢、吴江孙云球等等。

                    明朝遗民揭暄曾用望远镜观测过月球,并绘制出中国第一幅月面地形图。


                    IP属地:上海12楼2017-09-03 09:39
                    收起回复
                      崇祯无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9-03 09:40
                      收起回复
                        明末清初引力观念萌芽思想也已出现,有的是独立提出,有的是在西学知识影响下形成。邢云路在1608年提出的“星月之往来,皆太阳一气之牵系也”;
                        王徵在《远西奇器图说》里介绍的地心引力概念 “盖重性就下,而地心乃其本所故耳。譬如磁石吸铁,铁性就石”。
                        还有揭暄以月球对水的吸引作用解释潮汐现象“月与水,如磁之吸针,珀之拾芥,月绕地而行,潮亦绕地而行”。
                        还有王锡阐以类似引力的机制解释天体运动原因“其气与七政相摄如磁之于针”。
                        还有学者提到方以智认为潮汐是地球上的“气”和月球上的“气”互相呼吸而产生,已具有朴素引力场思想,比当时西方认为引力是超距作用观点更高明,当然这就有拔高之嫌了。


                        IP属地:上海14楼2017-09-03 09:41
                        收起回复
                          明人除了对西方传来的机械仪器地理数学知识抱着强烈学习的精神,本土原创的科技思想方面也有值得称道和领先同期西方之处,宋应星在分析水银炼制银朱(硫化汞)过程中体现的对物质守恒原理的认识水平和定量分析水平是高于同期西方;
                          明代免疫学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远远高于同期西方,明代发明的人痘技术,其巨大意义并不下于四大发明中任何一项,只是长期被忽视和贬低;
                          还有生物遗传、变异、人工选择作用的分析认识水平,以及生态圈物质循环的思想也是领先于同期西方。明代钢铁生产冶炼技术也遥遥领先于同期西方。


                          IP属地:上海15楼2017-09-03 09:41
                          回复
                            明代工商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私人工商业的发展更是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从朱元璋开始就采取对商业的鼓励扶持政策,征税低,给商人建仓库。对增加商业税收入的官员不但不表彰还进行惩处。采矿冶铁等手工业也是如此,洪武十五年,有官员建议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统治者这里一年可以收铁百万斤,建议朱元璋照旧办理。结果被朱元璋以会侵害民间利益为由,把该官员杖责,流放海外。


                            IP属地:上海16楼2017-09-03 0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