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烟吧 关注:142贴子:53,589
  • 7回复贴,共1

转 阿三哥、取经、朱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题是我加的,文章观点不一定对。不过三哥部份有点意思


1楼2018-01-23 19:11回复

    一次单位组织的在武夷山的疗养,使我走近了朱熹。这几日享受着山间清纯的空气,
    在绿木和流水间留连。
    忽一日走到一个花圃,不免大发雅兴,寻觅我所珍爱的兰花,只是索然而归。不料归途上却走进了一个宁静的所在,平坦的草坪,或立或臥的翁仲,我意识到这里必定有古迹可寻,抬头看去,正是一个宏伟的所在。于是我走进了武夷精舍,感受了朱熹理学的熏陶。 近代中国人对朱熹有许多的误解,我亦不能免俗,这次接触产生了一种质疑,而真正促使我思考朱熹理学,又是因为一些偶然的事情。
    和近代读书人一样,我也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祖国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中国的发展倍受他人的刁难,
    先有银河号事件,再有台湾海峽双航母事件,后有南斯拉夫炸馆事件。。。。


    2楼2018-01-23 19:14
    收起回复
      当有了电脑,闲暇之际不免将一种愤慨流露于指间,于是有了《统一之战,我们准备好了吗?》、
      《舰阵出洋》等文章出手,算是名噪一时了。当然,因为兴趣所在,也常常在文化中寻觅中国衰弱的原因。是偶然,也是必然,我进入了印度文明,而且从印度文明的堕落出发,又继续探索蒙元治下,中华文明得以传续的原因,我再一次走近了朱熹。
      以下的文章摘自壶公评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在《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及其文明》一节中我写到:唐僧从长安出发,如果西游,取回来的应该是《古兰经》。其实名为玄奘的大和尚去的是天竺。公元7世纪,他跨过通天河,爬过横断山脉,进入西南的丝绸之路,消失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茂密的丛林中。


      3楼2018-01-23 19:15
      收起回复
        佛教自唐后尤盛,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三教。儒为经世之学,道为循世之理,佛则以济世渡人。于是佛、儒、道并立于世,佛为民所期,竟然得而冠之。其实三者互为融合,中国的佛早巳不是印度的佛了。实际上印度的主流文化并不是佛,玄奘大和尚去的时候,正值代表民众利益的佛向主管神权的婆罗门教挑战。玄奘也算有识之士,为中国文化取来的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精华。 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对的唐僧取经的路径了解有误,唐僧是从现在的阿富汗进入印度的,这一点在我后来写《悲怆巴米扬》时已经很清楚了,因为唐僧就去过巴米扬城,瞻
        仰过巴米扬大佛。


        4楼2018-01-23 19:16
        收起回复

          我写到:印度民族是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来自中亚、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
          可怕之处是彻底改变了印度的原始文明。雅利安人建立并实行了3000年之久的种姓制度,使印度土著成了几千年的奴隶,至今难以脱身。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悲剧之一。
          种姓这个词包含了印地语中的两个概念:瓦尔那(肤色)和阇提(出身)
          。两个概念实际上是种姓制度的两个不同的阶段。瓦尔那制度的形成: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自称雅利安瓦尔那,
          而将被征服的、黑皮肤的原住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四大种姓中,主管神权的婆罗门、主管政权的刹帝利和从事生
          产的吠舍都是雅利安征服者,作为仆役的首陀罗则是被征服的土著(达罗毗荼人),贱民的产生则稍晚于此。到公元前7世纪,瓦尔那制度在雅利安人的统治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基本确立。阇提制度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以瓦尔那制度为基础的婆罗门教,遇到了佛教、耆那教的强力挑战。统治印度的希腊人阿育王鼓吹佛教。此后的贵霜帝国和南印一些小国的统治者也崇奉佛教。
          但是,无论是佛教还是耆那教,都没有从根本上否认瓦尔那制度。占人口大多数的首陀罗和贱民仍然是受压迫的。
          当瓦尔那制度有所松动时,另一种更严密的种姓体系--阇提制度建立起来了。阇提是从瓦尔那的基础上产生的,阇提制度力图将社会分工通过血缘、姻亲等关系固定下来,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必须从事同一种职业,不同职业集团之间的通婚是被禁止的。人们又把自己关进了阇提制度的囚笼里,受到更严厉的人身束缚和精神束缚。与瓦尔那相比,阇提摆脱了种族的理念,社会意义很强,所以它和印度的社会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更有生命力。 我写到:印度教种姓制度坚如磐石,维系着印度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点:
          1、种姓制度和宗教密不可分:瓦尔那作为吠陀教、婆罗门教的基础教义,在宗教意义上确定了瓦尔那制度的神圣性。瓦尔那制度相当稳固,主要是因为它和宗教紧密结合。不仅在肉体上统治被压迫者,更从精神上摧毁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瓦尔那制度的神圣性。
          2、外族的占领和统治:在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后,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征服过印度的一部或大部。种姓制度像一副枷锁,限制着印度政治经济的统一,使印度人在外敌面前无法形成凝聚力。种姓制度让这个民族驯服于侵略者,如果没有种姓制度,政府的命令根本无法传达到如此广大的地域,也无法收税。于是种姓制度就作为被征服者的文明得到征服者的尊重


          5楼2018-01-23 19:28
          收起回复
            我问到:印度人民能否摧毁种姓制度以寻求自身的解放?
            这个答案在旁观者的我们看来是凄惨的,一个文明失落的民族难以自拔。 我写到:现代的印度宪法已经明确废止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还深深根值在印度人民的思想深处,是印度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印度社会存在的基础。一个跪惯了的民族难以站立。亡国是什么滋味?对于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来说,国家就是牢狱。印度3000
            年的历史就是如此,种姓制度就是牢狱。


            6楼2018-01-23 19:30
            收起回复
              我不免自问,我们中国人又怎么啦?这一时刻我为我们伟大的文明自豪: 我写到:和中国相比较,中华文明始终是一个强势文明,而印度文明只是一个被征服者的文明。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一些例子中看出:公元1271,中国北方的蒙古族进入中原。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开始并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甚至把大量的农田变为牧场。元朝廷把境内的子民分为四等:
              第一是蒙古人,
              第二是色目人(中亚人)
              第三是汉人(北方人)
              第四是南人(南方人)
              把职业的等级分十级: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
              十:丐。儒者的地位比娼妓还低。
              汉人实为亡国奴。这种等级的区分和种姓制度又有什么区别? 但是汉族在文化上却从来不曾丧失尊严,它的自信和优势从不动摇。蒙古人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汉民族,其帝国也只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不久忽必烈也接受了汉化政策。但,这还不能改变元帝国的命运,它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到百年即寿终正寝。 我写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儒教,在南宋国难频仍的时期产生了程朱理学。后人看到程朱理学的严峻,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正是这个严峻的学说整合了民众,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复兴。
              印度没有这样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只有接受屈辱和奴役。文明的差别也因此决定了:面对19世纪的西方的侵略,印度成为殖民地,而中国却支撑住了自己的国体。毫无疑问,这个根本性的原因也必然决定中、印两国未来的走向。
              从此后,我对朱熹理学有了一个探讨的热情,逐渐地有了一种敬仰


              7楼2018-01-23 19:34
              收起回复
                无论是面对12世纪蒙古帝国还是19世纪的西方的侵略,中华文明都表现出独特性


                8楼2018-01-23 19: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