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岁时节令描写占有大量篇幅并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一些节日描写中,表面的繁华中隐含了悲剧气氛,李文凤《<红楼梦>中的端午节与晴雯之屈死》一文提出了《红楼梦》虽然详细描写了端午节热闹气氛,但其背后也有悲凉色彩,正是因为“端午节也是个不吉利日子。”对此笔者感到有进一步阐释必要,固然端午节是有“恶月恶日”及“屈原纪念日”这两个起源,但端午节在主流传统上是吉祥之日,如: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唐代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唐代殷尧藩《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宋代李之仪《南乡子•端午》“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宋代晏殊《端午词·内廷》“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等。
上举各例皆以端午为“华节”、“佳节”,而《红楼梦》也说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古俗还有以端午为女儿节记载,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更有以端午为宜订亲之日,据《咸宁县志》(清光绪八年版)记载:“午日,女许嫁者,婿家送花币果羹,曰’贺节’。所带礼物曰’节礼’”。在端午节这天,男方携带礼物到女方家求定婚期。
上举各例皆以端午为“华节”、“佳节”,而《红楼梦》也说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古俗还有以端午为女儿节记载,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更有以端午为宜订亲之日,据《咸宁县志》(清光绪八年版)记载:“午日,女许嫁者,婿家送花币果羹,曰’贺节’。所带礼物曰’节礼’”。在端午节这天,男方携带礼物到女方家求定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