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205贴子:266,979

“宁远大捷”玄_同:潜伏在袁吧里的袁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分前言及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玄_同的“宁远大捷”讲座稿到底说了些什么?
第二部分:透史现真从玄_同的“宁远大捷”讲座稿浅析出了什么?
第三部分:玄_同与透史现真的观点交流。
第四部分:玄_同为什么是潜伏在袁吧里的袁黑而不是袁粉?
前言
我想大概看了本帖标题的人无论是袁粉还是袁黑,大多会跳起来指着我的鼻子骂道:“袁吧里大名鼎鼎的玄_同居然是袁黑,胡说八道!”
首先,请袁粉们放心,我对玄_同兄绝无恶意,我们的交流只限于学术方面,这点我们俩都认可,哪怕我说话尖刻,玄_同兄也并不生气,所以我敬佩他的气量,同时还欣赏他的才华,也认可他的人品(他可没有把自己的话一删了之)。总之,网友们不可否认,玄_同兄在史料的积累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在贴吧这个草根平台上,甚至可说是登峰造极了。
请袁黑们也不要着急,我写本帖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包括袁黑)读历史进入了一个怪圈:“为粉而粉,为黑而黑”!而忘记了我们本来想干什么(比如有个有趣的网友对别人的非历史部分死缠烂打不放,直让我苦笑;而我自己有时也会“出轨”一下,但很快就会回到正题上)。所以我要讨论一下我们如何来看一段历史或一个人,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读过我的帖子的人都知道,我的文章很长且结构严谨,不客气地说,不跟着我一起动脑子的人是很难读懂的。
为了言简意赅,我就不看一段历史,也不看一个历史人物,而是看一个现代人,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那么这个人,才华好、人品棒,舍玄_同兄其谁?
况且本人把讨论的范围死死定格在两篇“宁远大捷”的讲座稿和浅析贴中,只对是袁粉还是袁黑做研判。我想具有敦厚长者之风的玄_同兄是不会介意的。对吧?
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IP属地:上海1楼2018-09-28 20:33回复
    第一部分:玄_同的“宁远大捷”讲座稿到底说了些什么?
    玄_同的“宁远大捷”讲座稿出自袁崇焕吧:https://tieba.baidu.com/p/2985504949?pn=1
    “宁远大捷”讲座稿很长,我归纳一下,除开孙承宗的山海关之争和柳河之败外,大致讲了以下内容:
    一。 袁崇焕“孤守”战略
    袁崇焕的守城思路是固守、孤守、死守。在玄_同看来:“回头看,我认为“孤守”是正确的战术”。
    二。 高第撤兵而不撤粮
    1. “高第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2. 高第撤兵而不撤粮,在前线右屯留下军粮三十万。
    3. 袁崇焕“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坚决反对不符“孤守、死守”战略的撤兵。
    三。 宁远战役
    1. 锦右七城失陷,右屯军粮三十万被努尔哈赤得到。
    由于高第把主力撤回才致使锦右七城的失陷;由于高第撤兵不撤粮才致使军粮三十万被努尔哈赤得到,所有的责任都归高第,与袁崇焕无关。
    2. 宁远城防守战
    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城二天,没有攻下,撤兵,功劳归袁崇焕。
    3. 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可能负了轻伤。


    IP属地:上海2楼2018-09-28 20:35
    收起回复
      2025-08-06 15:08: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觉华岛
      与宁远城近在咫尺的军粮基地觉华岛被攻破,所有军粮被抢、被烧,死难军民一万五千。
      觉华岛不听从七里外宁远袁崇焕的命令,只听从两百里外高第的命令,所以军民、军粮的被杀与被劫与袁崇焕无关。
      四。 总结
      1. 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
      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是攻破宁远城。
      2. 努尔哈赤为什么没有攻下宁远城就退兵?
      后金不过二十几万人口,六万余丁,攻宁远两日折损青壮达到总丁数的百分之二左右,就算按满清承认的“五百”也接近百分之一,可谓“伤亡惨重”。后金不能承受强攻坚城的重大伤亡,从宁远撤退。
      3. 由于袁崇焕粉碎了努尔哈赤攻克宁远城的战略意图,所以宁远城防守战意义重大,堪称“大捷”。袁崇焕有盖世之功!
      4. 明朝在其它战场上的重大损失,责任在高第,不是袁崇焕所管,袁崇焕自然就无责。


      IP属地:上海3楼2018-09-28 20:36
      回复
        第二部分:透史现真从玄_同的“宁远大捷”讲座稿所提供的史料中浅析出了什么?
        透史现真对玄_同“宁远大捷”的浅析出自毛文龙吧:https://tieba.baidu.com/p/5862930968?pn=1
        透史现真的浅析文章写得比玄_同“宁远大捷”讲座稿还要长。大致内容如下:
        一。 把高第的撤军形容为“死亡载途”和“民怨而军益不振”,是往高第头上扣屎盆子。
        二。 锦右七城该不该撤,孤守与死守
        三。 后来锦州守住代表以前也能守住?玄_同在他的讲座稿中偷换概念或移花接木手法的运用。
        四。 努尔哈赤打来时,右屯军粮绝无可能有三十万“石”。
        五。 努尔哈赤出兵前到轻取锦右七城这段时间,袁崇焕是锦右七城的直接领导,七城的失陷和右屯军粮的被劫,袁崇焕是脱不了干系的。
        六。 努尔哈赤出兵到觉华岛时,袁崇焕是觉华岛的直接领导,觉华岛军粮被劫,一万五千军民被杀,袁崇焕罪责难逃。
        七。 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就是抢粮,攻打宁远城是因为宁远城是关外最大的军事堡垒,理应有最多的粮食。
        八。 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不是可能负了轻伤,而是根本没有负伤。
        九。 努尔哈赤退兵是因为损失接近百分之一,可谓“伤亡惨重”的逻辑不能成立。


        IP属地:上海4楼2018-09-28 20:37
        回复
          第三部分:玄_同与透史现真的观点交流。
          玄_同与透史现真的观点交流出自明朝吧:https://tieba.baidu.com/p/5867075102?pn=1
          透史现真的浅析文章发在相对中立的明朝吧,玄_同跳出来与之呼应的节选。
          一。 把高第的撤军形容为“死亡载途”和“民怨而军益不振”
          透史现真:
          回忆小时候受党的教育,看了许多抗日(那时没有抗日神剧)战争、解放战争的电影。
          有很多镜头:鬼子要进山扫荡了,快逃啊!哭声震野;蒋匪军要进村抓壮丁喽,快逃啊!哭声震野。可我从没见过还不知道敌人来不来呢,就开始逃,还哭声震野的。
          至于撤退,那我红色电影看的更多了:几乎每一部有关我军撤退的电影都有这种镜头:一位指导员或老兵对着一个新兵蛋子说,别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了,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精神点,小鬼,唱个歌!从来没有见到过官兵哭声震野啊!
          难道我受党那么多年教育受错了?还是这段史料有问题?我认为伟大的党对我的教育不会有错。我再反推这段史料,看它符不符合逻辑。
          高第下撤退令时前线都有些什么人呢:官军、屯兵、原居民。那些人应该是什么反应。


          IP属地:上海5楼2018-09-28 20:39
          回复
            a. 官军:官军在前线就是为打仗的,打仗会死人,现在高大人下令撤退回山海关,没有危险了,太好了,高大人太英明了!
            b. 屯兵:屯兵是平时种地,战时充当辅兵,在前线种地危险系数很高,撤退回关内还是种地,但没有危险了,太好了,高大人太英明了!
            c. 居民:高第的撤退令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再撤也撤不到咱原居民啊。哦,不,有关系!不是委弃米粟十余万吗?你们丢弃,咱要啊。哎,高大人太英明了!
            谁说“死亡载途”?去柳河的路上才是死亡载途呢,军队回关内是去送死?还“民怨而军益不振”,民哪来的怨,米粟十余万是白给的?而军益不振、哭声震野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民族英雄袁崇焕,否则他为什么要辞职?只不过他哭的时候大概正站在高音喇叭面前。
            以我的人生经验,我的逻辑推断能力,只能推断出以上这些东西来。我的结论是:这段史料,绝非真史!有人掩盖了真相,塞进了私货,篡改了历史!
            这段史料只有发生在过了年,后金大军压境时才符合逻辑,那个时候,该谁下撤退令了呢?


            IP属地:上海6楼2018-09-28 20:43
            回复



              IP属地:上海7楼2018-09-28 20:44
              回复
                二。 锦右七城该不该撤,孤守与死守
                回顾一下“玄¥同”兄的战略构想:“固守、孤守、死守”!与袁崇焕“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的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总之一句:死守、不撤!




                IP属地:上海8楼2018-09-28 20:46
                收起回复
                  2025-08-06 15:02: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透史现真:
                  当时关外最大的军事堡垒是宁远城。“城高、墙厚、炮多”,守城士兵是2万不到,挡住了后金10万不到的军队(兵部尚书王永光奏:“据山海关主事陈祖苞塘报:二十四、五两日,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 。”)。而前方的堡垒以锦州为代表实质上是“城不高、墙不厚、炮全无”,而后金来的是13万军队,那需要多少军队才能守住呢?至少4,5万吧?那么三城就是12~15万,加上宁远城2万,还有其它众多堡垒,少算18万以上!那么伟大的战略输家孙承宗练了多少兵呢?11万。(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11万是包括山海关的军队的)。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玄¥同”兄的“固守、孤守、死守”与袁崇焕“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的战略,宁远以西将没有一兵一卒!


                  IP属地:上海9楼2018-09-28 20:48
                  回复
                    三。 后来锦州守住代表以前也能守住?玄_同在他的讲座稿中偷换概念或移花接木手法的运用。
                    高第言:“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以锦州“朽坏”为由推动撤兵。
                    而袁崇焕言:“今但择良将守之(锦州),必无他虑。”
                    ——谁的陈述更接近真实、判断相对准确?
                    事实胜于雄辩!“宁远之战”,锦州失陷,遭后金破坏。战后,袁崇焕收复并修缮了锦州城,四个月完工,“宁锦之战”经受住了战争考验,锦州又抵御满清十五年。由此可见,锦州城防可恃,高第所谓“朽坏”并不属实,有故意贬低的嫌疑。
                    这段话的主题有2点,第一是高第和袁崇焕对锦州城的相反的军事评价;第二是“玄¥同”兄对事实的研判并做了引伸。
                    首先是高第与袁崇焕对锦州的判断,当我们把判断的人名抹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读那2句话时,你会发现,前一句是一个军事工作者说的,至少说了一点实质内容“城大而朽坏”;后一句是个文艺工作者说的:谁是良将呢?为什么良将能够抵消城大朽坏的顾虑呢?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说了半天,其实啥也没说,实质上就是避实就虚!要知道这是战争,是打仗,不是打哑谜,容不得半点虚假!
                    然后是“玄¥同”兄的研判:“谁的陈述更接近真实、判断相对准确?”
                    可你会发现“玄¥同”兄对袁崇焕的陈述根本不予理睬,就好像袁崇焕从来没有出现过似的,这是由于袁崇焕说的是虚话,故而“玄¥同”兄予以保护性地屏蔽:讨论出来对民族英雄袁崇焕不利的一概回避,不去讨论(一讨论就得露陷);只要把高第驳倒,不就能够暗示出袁崇焕的正确了吗?妙!(其实高第错,并不代表袁崇焕对,完全有可能袁崇焕错得更离谱)
                    然后“玄¥同”兄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胜于雄辩!“宁远之战”后,袁崇焕收复并修缮了锦州城,。。。又抵御满清十五年。由此可见,锦州城防可恃,高第所谓“朽坏”并不属实”。
                    那么“玄¥同”兄的研判与结论对不对呢?可能99%以上的人都认为对,我以前也认为对。可惜现在我属于少部分人之一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9-28 20:50
                    回复
                      我们先看结论:结论对不对?对!前提是:只要事实对,结论就对!
                      我们再看事实:事实对不对?对!只要是事实,事实就是事实,自然是对的!
                      这不得了吗?“玄¥同”兄没有任何错误啊?你都承认一切都是对的啊!还有什么好说的,完全正确啊!
                      真的吗?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我讲结论时是有前提的,可是讲事实的时候却没有讲前提。
                      讲事实的时候也要先讲前提?当然要。那么其前提是什么呢?是事实的属性。我举一个例就明白了。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人物,名叫“武曌”,她以前叫“武媚娘”,以后被叫做“武则天”。虽然是同一个人,但三个名字的时间属性迥然不同,如果晚唐时期有个糊涂鬼冒出一句“高宗皇帝把一位名叫武曌的女人接进宫去”,只怕会引来杀身之祸的。
                      现在我们回到锦州问题,“玄¥同”兄根本不需要雄辩,因为他说的全部是事实!
                      高第的发言不管对与错,他讲的是宁远战役爆发之前的锦州,这意味着高第把锦州的时间属性定格在宁远战役之前;“玄¥同”兄以大量的“事实”来反驳,任谁也难以料到“玄¥同”兄悄悄地挪动了一下时间属性:把锦州城的时间从宁远战役之前挪开,移到了宁远战役之后。妙!
                      当高第和袁崇焕在讨论十七岁的武则天有多大势力时,“玄¥同”兄却说“七十岁的武则天,势力涉及整个帝国!”,并一再强调十七岁的武媚娘和七十岁的武曌是同一个人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玄¥同”兄要糊弄我可不容易。因为我特别注意“事实”或者“史实”中的2大属性。


                      IP属地:上海11楼2018-09-28 20:51
                      回复
                        第一个属性是时间。看我文章的人很清楚,我是严谨地以时间为顺序来写的,很不愿意跳来跳去。看到“玄¥同”兄的雄辩,我根本不看“事实”的具体内容,而是先看“事实”的具体时间,与前面高第的一比对,立马就露陷了。
                        第二个属性是数据。由于“玄¥同”兄在第一个就败下阵来,故而他在后面再怎么天花乱坠,我都懒得看一眼。那么袁崇焕呢?我说他“虚”,虚在哪里?虚在他没有任何数据。
                        高第也没有具体数据,只是大概。袁崇焕要反驳,就应该讲比大概更具体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连个大概都没有,尽是虚语。
                        比如谈锦州,高第说朽坏。袁崇焕完全可以拿自己所在地宁远来比对:
                        修宁远花了多长时间,修锦州花了更长时间;
                        修宁远花了多少银子,修锦州花了更多银子;
                        修宁远修了多高多宽的城墙,修锦州修了更高更宽的城墙;
                        宁远城上有多少门红衣大炮,锦州城上的红衣大炮更多!。。。
                        有了这种种数据,才能说明锦州城并不朽坏,才能说“今但择良将守之(锦州),必无他虑。”没有前面的数据,袁崇焕的话就是沙漠中的高楼!






                        IP属地:上海12楼2018-09-28 20:54
                        回复
                          四。 努尔哈赤打来时,右屯军粮绝无可能有三十万“石”。
                          透史现真:
                          在我看来,右屯军粮的多少是个天大的问题,同时又是天大的一笔糊涂账。史料上说有30万,而高第的撤兵中弃了10万,按军事常识,撤兵先撤粮,史料中也没有说高第不让撤粮,既然弃了10万说明高第还是撤粮的,还应该有带上走的,加上其它堡垒的粮食和6万士兵吃掉的粮食,我估算总数也能有10万,那就是说孙承宗从后方军粮基地觉华岛一共运到前线50万了?
                          50万的计量单位是什么?“玄¥同”兄的史料里好像找不到,非史料的记述倒是写了“石”,这也符合写作习惯。那就是50万石军粮给6万士兵吃喽!
                          那么50万石军粮给6万士兵,一人分到8.333石,吃能够吃多久呢?这道题目大概能够做出来的人不多。我来试试。
                          一石多少斤?我知道各个朝代石和斤的转换率不一样,我记不住,查下来大约在182~188斤之间。算他180斤好了。就是每个士兵分到1500斤军粮。
                          一个士兵的定量是多少呢?30多年前我朝也实行定量制,我所在的城市生活条件比之其他地方好很多,一般人每月定量29斤以下,重体力劳动者也才37斤,那还是在幸福的新社会,我还万分自豪地生活在特大都市里,而在400年前工农业落后的明朝呢,我想一个士兵的定量绝不会达到每月30斤,就算30斤吧。1500除以30,是50个月,4年多!


                          IP属地:上海13楼2018-09-28 20:55
                          回复
                            哇!谁说明末的气候干燥寒冷,我看是风调雨顺啊。否则孙承宗怎么能够一下子向前线运输士兵吃4年多的粮食?他也不怕粮食发霉烂掉?



                            透史现真:


                            IP属地:上海14楼2018-09-28 20:59
                            回复
                              2025-08-06 14:56: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 努尔哈赤出兵前到轻取锦右七城这段时间,袁崇焕是锦右七城的直接领导,七城的失陷和右屯军粮的被劫,袁崇焕是脱不了干系的。
                              透史现真:
                              我浅析文章中,逻辑分析一大堆是画蛇添足、毫无必要的,锦右七城在玄_同的讲座稿谈到高第撤兵时,就是“归并宁远”,明确是归宁前道袁崇焕所辖。


                              玄_同提供的:“高第以锦右为“前锋游哨之地”, “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的史料,自己敲实了努尔哈赤冬天打来时,袁崇焕必须对锦右七城负全责的结论。我很感激他,还是读史读得多好啊!


                              IP属地:上海15楼2018-09-28 2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