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吧 关注:1,082贴子:23,874
  • 8回复贴,共1

(非正规浅析)先秦楚宋玉《神女赋》与曹魏曹植《洛神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来的(非正规浅析)随着以前的那个号一并消散了,不过幸好我有备案,以后会把它补起来的。再说宋玉吧一直很冷清,所以我写这个也算是拉隔壁曹植吧的赞助。
话不多说,直接步入正题。


IP属地:贵州1楼2018-10-03 16:12回复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玉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从开篇来看,有一点很直接那就是曹植按照宋玉的开头模式写的。但是曹植是个诚实的孩子,开头前一段先阐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表明为啥要作这《洛神赋》。那么,由此观之,想要更多的了解《洛神赋》,那么就要了解《神女赋》。
    但是,曹植童鞋虽然是按宋玉留下的基本模式写的,但是仔细一看,还是有区分的。
    一、虽然两人都是由别人问:“那她长得怎么样?”而引出下文的。但宋玉写神女是因美梦而写,而曹植则是梦幻而写。宋玉先表明:我昨晚睡觉梦到一位仙子,她长得太漂亮了!楚王就问,长得有多漂亮?宋玉就开始描述这位仙女的美。很直截了当的开头,但却有着潜藏的深意。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而曹植不是因为一场梦而写,而是半途路过洛水时,隐隐约约看见一位仙子,惊呼这位仙女是谁。侍者告诉他,可能传说中是宓妃。(我很怀疑这位侍者,你咋就知道可能是神仙咧!这要是正如香香君写的《洛神》那样,是个失足落水的女子咧!那你们俩岂不是见死不救?)好了,纯属皮一下,说回正题。
    二、两人都是黄昏时候,神仙出现与其相会。从美学角度讲,黄昏时分,确实能烘托那种朦胧的感觉、迷离的气氛和作者的心境。但时不同的是,宋玉梦见神女时,是迷迷糊糊要睡着时分。而曹植是在人疲马乏时候,在洛水边休息时,若隐若现地看见。说明几点,宋玉梦见神女的时候,可能前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如果是那种倒床就睡,别说梦见神女了,可能连梦都做不了。那么,宋玉为啥睡不着呢?看前文“使玉赋高唐之事”。没错,欲了解《神女赋》,必先了解《高唐赋》。《高唐赋》是《神女赋》的姊妹篇,但《高唐赋》重在写景,不在写人。虽然开篇提到神女,但也只是大概描述一下,并没有像《神女赋》那样仔细细腻的描绘。那么宋玉写《高唐赋》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个人角度上,宋玉以神女自喻,表示我愿想神女那样自愿跟着君王,并且希望君王能够器重他。
    (2)国家角度上,神女为楚国保护女神,如果能得到上天神女的庇护,那么楚国会长盛不衰。
    (3)政治角度上,把有能力的贤人比喻为神女,只要君王你够诚心诚意,那么那些“神女”自然而然会自愿顺从你。
    但是,我认为《高唐赋》的谏言效果不强烈。试想一下,如果《高唐赋》的隐谏的效果强烈,那我觉得宋玉也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写《神女赋》。那天晚上应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但是很不明显,那晚,宋玉可能睡不着。为什么?因为楚王可能只把宋玉的一席话当做一个故事,听听而已,并无感触。所以,宋玉不得不重新构思思路,如何能让君王明白他的苦心。所以,昏昏欲睡间就感觉“看”到“神女”,其实我认为应该是宋玉想到“神女”。为啥捏?因为一个侍奉在君王左右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君王的基本喜好?美人谁不爱?所以宋玉就把《高唐赋》中“神女”的形象给扩大化,所谓投其所好,才能正中下怀,深入人心嘛。
    而曹植直接是没睡,在半途直接看到神仙降临,这就带有一丝丝志怪的问道。所以,古人就爱玩“人神相恋”的老梗了......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宋玉的“人神相恋”真的只是写梦里“神交”,并没有把从美梦写入现实中,而曹植是直接写如果在现实中人与神相遇相恋,那会发什么的一系列故事。所以这一点的突破还是值得表扬的。而且曹植为描写宓妃的出场,特意营造如梦似幻的气氛。所以说,大家学着点,以后泡妞不仅仅要讲究如何夸人,也要讲究如何营造气氛。好吧,又扯远了。
    三、虽说宋玉和曹植都是再费尽心思描写各自的女神,但是不同的是女神的存在方式。宋玉笔下的“神女”是以宋玉个人口头描述的形式存在,而曹植笔下的“洛神”是以众人似乎看到神仙下凡的形式存在。其次,选取神女题材的引发的一些问题。宋玉笔下的“神女”,据推测应该是相传的巫山瑶姬,瑶姬乃炎帝之女,未嫁而死,葬于巫山,曾多次造福人间。但这样一个出名的女神,宋玉在文中却未提及她的名字,这又是为什么?我们待会儿说。而曹植笔下的“洛神”,不用推理,人家直接告诉你是“宓妃”。但“宓妃”的形象变化很大,从一个上古“美而无礼”形象再到中古“美而有情”的形象。而瑶姬的形象从上古以来一直是正面形象,所以宋玉夸她是正常不过的。但是,曹植却偏偏选择“宓妃”这么一个复杂的形象来描述,而且非要较真的话,那“宓妃”的正面形象还是他而一手确立起来的,不然大家对“宓妃”的印象多半还停留在“一个美丽多情但无礼的神女”。那么,曹植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女神”进行描绘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途经洛水”、“有感而发”这么简单?这个话题待会儿再说。


    IP属地:贵州2楼2018-10-03 16:12
    回复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了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帷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惓惓。怀贞亮之洁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前面两位作者对各自的“神女”进行大量的外貌描写,接下来两位就对神女的言行进行描绘。
      不过,描绘的出发点都差不多,都是夸神女“美而有礼”,但不同的是,一个是“一厢情愿”,而另一个是“两情相悦”。宋玉笔下的神女因为受不得单方面提出的“邀请同床”,神女为其名节而自持发怒,而曹植笔下的宓妃却是因为曹植虽和宓妃相恋,但却担心受宓妃欺骗,而不得不自持起来,但并没有动怒,说明曹植的自持不是真的“害怕受到她的欺骗”,又通过郑交甫的故事可知,明明是郑交甫先冒犯神女,最后被神女戏弄一番。那么也应该可能说神女自持啊,毕竟被别人冒**扰谁乐意啊!所以,我觉得可能不是说怕宓妃先背弃诺言,而可能是指曹植自己怕冒犯宓妃而自持。不然下段的“于是洛灵感焉”接不上上文。如果曹植是真的害怕受到欺骗,那不是应该和宓妃保持距离,也不必和她来一场人神之恋,而宓妃也不必感动到上岸吐露真情。而宓妃之所以有感,可能就是因为曹植的“自持”。毕竟是个谦谦君子,宓妃因此感动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各求不一。宋玉求“神女”与其同床共枕,这无论放在那个时代都是开放都不能再开放的请求,但是因为先秦独特的社会风俗,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不过,宋玉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看似“无礼”的要求呢?因为这是借“神女”的形象来表达他对君王的请求。那他请求楚王什么呢?
      (1)请求楚王摆正心态,不要心术不正,对神灵要保持敬意。其实就是指,君王你要了礼下贤士,正确对待贤臣能士,不要把他们当做你的玩偶。
      (2)请求楚王明白你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臣子。宋玉笔下的“神女”是个既开放热情又忠贞不渝的形象,那么就是表明,楚王应该找一个像“神女”那样既能对君王满腔热血又能对君王忠心耿耿的贤臣。
      (3)狭义来讲,请求楚王能够重视自己。上面说过宋玉希望楚王能重用贤能之人,那么不排除宋玉的自推自荐。自古以来,那位臣子不渴望得到君王的重视,然后大展身手,实现抱负。所以,宋玉还以“神女”自喻,乞求楚王能够注意他这个既热情有忠诚的臣子。
      那么,通过曹植的“自持”,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植心态的变化。曹植写《洛神赋》的时候是曹植最失意的时候,当然后半生都没好过。我们可以从曹植前期诗歌和后期诗歌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曹植从一个有梦想有志气的大好青年,因为种种原因,而落魄成为一个处处受排挤打压的人,也改变了曹植的心态。如果说前半生是无忧无虑地逍遥,那么到了后半生的时候,就是小心翼翼地谨慎。所以,这也表明了曹植当时心境的愁苦,想要靠近“宓妃”,但又不得不和她保持距离,怕她误解自己。也可指想要亲近帝王(魏文帝曹丕),但又怕被帝王嫌弃。
      但下文中的“宓妃”却是通晓人意的,她大胆靠近曹植。让曹植近距离看到她高贵华丽的美,更加突出“宓妃”的柔情,平慰了曹植孤寂彷徨的内心。但这也表达曹植的一种期盼,期盼帝王能够临近他,听听他内心的想法。但是,曹植又一个转笔,却表达了这种愿望的不可求。


      IP属地:贵州4楼2018-10-03 16:13
      回复
        于是摇佩饰,鸣玉鸾;奁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这是两篇文章的结尾部分,都是讲述了人神之别。里面神女都是对主人公依依不舍,百转曲折。但宋玉笔下的“神女”是匆匆离开,只留下宋玉孤单一人一边回忆离别一边思念她的身影。而曹植笔下的“宓妃”则是一边哭泣一边述说离别之苦,更加渲染一种美丽的悲剧。其实,无论什么时候,离别总是难免的,正如曹植所说的:“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人们总是把美好的东西幻想寄托给神仙,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委婉含蓄且具有艺术美感又令人感悟颇深的“神仙”题材,正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雅情。
        宋玉的“神女”离开,没有表明离开的理由。我们可以猜想是不是因为前一段的话引起她的恼怒,觉得不应该和这种人来往,但神女自己对他好像又有那种心动的感觉,所以只能又“依依不舍”又“匆匆离开”。这种纠结的心情,也许就是宋玉当时的心情。怨糊涂的楚王不能够清醒认识自己,但自己又舍不得抛弃楚王。所以,从《神女赋》中可以看出宋玉对楚王的忠心与楚王的无知。宋玉巧妙地将一个爱情故事隐喻成一个君臣听谏故事,不得不说宋玉是厉害的。虽然我们承认屈原的文章早已把“香草美人”体运用到位,但为此做升华的人非宋玉莫属。屈原没有像宋玉这样大段描写女性心理活动,他只是将自己以为的神女们进行归类描述。但宋玉却是用大段文辞描绘一个美丽的神女形象,让人们感知更多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宣泄,更加表明了自己的赤诚之心。以至后来的的作家纷纷效仿,这其中就包括曹植。所以,趁此机会说一句,宋玉不是你们想象中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这要怪就怪郭沫若吧!毕竟宋玉因他而背上了一口至今还没洗掉的大黑锅!
        曹植的“宓妃”离开,表明的原因是人神殊途。如果说宋玉的“神女”“不辞而别”表现了这段感情的不可及性,那么曹植笔下的“宓妃告别”,更加彰显了这段感情的悲剧性。其实,有时候,什么都不说反而还能给人一丝丝的幻想安慰。但是,宓妃就告诉曹植他们不可能在一起,这就直接说明连给读者留下温暖的感觉都没有,有的只是一旦回忆起来就心痛地哀伤。毕竟,宋玉的“神女”虽然是匆匆离开,但没有表明说我们没有再见的机会,那么说明以后在梦里可能还有机会相遇。但曹植的“宓妃”就是吐露出永久地愁伤,也许就今日一见,此后便不再相遇。这种永久的遗憾,令人为之动容。所以,我认为《洛神赋》的悲剧性要比《神女赋》的悲剧性要强烈。《神女赋》虽说有一丝丝的悲怆,但大的方面还是怀着激动喜悦的情感。这是因为当时宋玉才20岁左右,又能得楚王信任,所以他的“神女”悲剧性不强。而曹植不然,他写这篇《洛神赋》时,已经步入落寞的中年,他的所思所想就带有悲观色彩。所以“宓妃”自身的悲剧,其实也引指了自己的悲剧。


        IP属地:贵州5楼2018-10-03 16:14
        回复
          总结:
          一、两位神女的原型
          这个问题,历代学者都争论不休。我就大概总结点评下。
          先说宋玉笔下的“神女”。
          (1)君王说。以神女代指君王,表明宋玉想要接近君王,但君王不接受他的失魂落魄。表达了宋玉强烈的抱负难成的遗憾。这种说法很常见,大家几乎一致认同。而且无论是后面作家的什么文章,所有的通常的说法都是这个。
          (2)爱情说。神女可能是指宋玉的“东邻女”(见宋玉《登徒浪子好色赋》),东邻女也是个绝色美人,宋玉也用一段描述来形容她无与伦比的美。所以后人猜想,也许宋玉笔下的“神女”可能是这位“东邻女”。也又有人说,宋玉曾和这位“东邻女”两情相悦,但因为被楚王看上,强行纳去。(类似于曹植求甄逸女不成,遂曹丕纳之。)但是,很明显的是,宋玉自己表明没对“东邻女”动心,那何来两情相悦之说。
          其二,指莫愁女。莫愁女是民间传说中楚国一位女性歌舞家。和王襄是一对相爱的恋人,但以为楚王贪恋其美貌纳为妃,流放王襄,莫愁闻之,从白雪楼跳下殉情而死。先不说莫愁女的存在性,但就是单看,这和“东邻女”说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所以大家就又把莫愁女和“东邻女”何为一人。但其实都是无稽之谈。
          (3)自喻说。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点。因为什么,我已经在文章剖析中说清楚了。其实就是表达宋玉一种强烈的政治愿望,一种渴望被君王重视的期望。


          IP属地:贵州6楼2018-10-03 16:14
          回复
            二、中心思想总结
            《神女赋》以刻画一个美而不妖、浪漫热情同时又贞操高尚的神女,表达自己对君王的爱戴,期望君王能够慧眼识珠,识辩人才,而自己能够得到重视以及实现政治抱负的长篇理想抒情诗赋。
            《洛神赋》以描绘一个美而有礼、温婉静淑同时爱而不得的洛神,表达自己对帝王的牵挂思念,对亡妻冤屈的申述,对理想被逐渐破碎的心痛。回忆自己前半生,惋惜自己后半生的长篇哀悼抒情诗赋。


            IP属地:贵州8楼2018-10-03 16:15
            回复
              最后,我以一首李玉刚的《逐梦令》来感叹也感谢这两位非同凡响的文学家。
              檀香引 窗花透 窗棂
              暗夜临 剪纸忆 剪影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曹植)
              如意轻 屏风静 冷清
              北风行 古道遗 孤亭
              今生繁华 杳然空井
              红尘爱恨 无根浮萍
              风化虚名我归隐(宋玉)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薄命 叹倾城盛名
              我微醺 面北思君
              等天明 憔悴入铜镜(神女/宓妃)
              檀香引 窗花透 窗棂
              暗夜临 剪纸忆 剪影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曹植)
              娥眉颦 愁为邻 缘尽
              我子夜 泪满襟 不信(宋玉)
              伊人重情 秋色入林
              奈何姻缘如叶飘零
              而我仓皇前世寻(曹植)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
              弦外音 拨乱曾经
              丝竹轻 却重重伤心(神女/宓妃)


              IP属地:贵州9楼2018-10-03 16:20
              回复
                IP属地:贵州10楼2018-10-03 16:21
                收起回复
                  那个,我先向各位植吧大咖说一声,我可能会偏向于宋玉,毕竟我是因为宋玉,所以才喜欢曹植的。所以如果有失偏颇,那个驳文的时候,给我留点颜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0-03 17: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