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烟吧 关注:142贴子:53,589

夷陵大战后的吴蜀交往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夷陵大战后的吴蜀交往史


IP属地:上海1楼2019-02-10 17:23回复

    此段交往三国演义全部隐匿,三国志也不记载。但必须补出。
    夷陵之战后,刘备实力大损,由于关张的血仇,如果一直僵着,其实对后继者不利,所以刘备不愧为枭雄,能屈能伸,主动给东吴写信致好。
    《资治通鉴》写了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
    但实际是刘备主动先修好的,《江表传》,孙权表示自己先收到了刘备的书信,信中表明刘备想重归于好,但孙权还是计较两国的名分,毕竟东吴还是吴王,而你刘备是皇帝,那算啥事?所以有如下回信:
    〖《江表传》曰: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何焯曰:此非惟以通好,亦谓汉帝改步,可以各王其地,自为计也。弼按:此时先主已称帝,何以尚名汉中王?又据孙权名西为蜀之言,可知蜀为魏、吴所加,非刘氏自称之名。后日两国盟词(见黄龙元年)亦称为汉。陆机《辨亡论》亦称汉主,可证蜀为魏、晋所称。】


    IP属地:上海2楼2019-02-10 17:31
    收起回复
      相对于之前蜀汉兵多将广讨伐自己,那时孙权哪敢说刘备才一个汉中王?诸葛瑾给刘备的信其实是孙权授意写的,其中可是一口一个陛下叫着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如反掌
      。(《吴志·诸葛瑾传》)”
      到了刘备兵败求和,孙权又开始计较两国名分应该对等了…………


      IP属地:上海3楼2019-02-10 17:36
      收起回复
        孙权为何愿意与蜀汉谈和?因为其部队已经和曹魏交火了,形势不对,曹仁、徐晃此时攻入了陈邵占据的襄阳,曹休攻打了吴国的芜湖营。
        所以222年6月,陆逊在猇亭击败刘备,接下来是追击过程,到了8月,刘备收拢残兵,黄权率军降魏,吴蜀两国的交锋告一段落。9月就触发了曹丕三路伐吴事件
        故此222年12月东吴郑泉聘于蜀汉,而此时孙权回书没有拿出,刘备还和郑泉说:"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对于孙权的回复态度极其关心


        IP属地:上海4楼2019-02-10 17:44
        收起回复
          刘备这头现在自然对郑泉是好好款待,也不会提什么给关张报仇,首付荆州的茬了,按孙权来信,刘备还是主动“认错”的,所以才派郑泉来。
          可是对曹魏可是另外一个态度,虽然曹魏已经南伐,孙权还是派遣使者北上谢罪,一口一个陛下叫着曹丕,对曹丕命令自己送质子要求百般解释,属于那种态度良好,行动坚决不改的老油条…………


          IP属地:上海5楼2019-02-10 17:54
          收起回复
            曹魏南伐自然瞒不住在白帝城养病的刘备,突然间刘备感觉有了依仗,大模大样给东吴写了封信,《吴录》: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大意,现在曹贼到江陵了,我准备再次东征,陆逊将军您还能抵挡嘛?
            陆逊回书如下::“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大意是陆逊说:“恐怕旧伤未愈没有时间兴兵吧。你应该跟我们的君主通好才对,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再率大军前来,这次我不会让一个人存活性命。


            IP属地:上海6楼2019-02-10 17:59
            收起回复
              实际上 这里要回顾下刘备和曹家的交往了,按说一般人相像中 汉贼不两立,那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二国肯定没交集了,那你就想错了,刘备在曹操去世后就大度的派使者上路吊丧了,使者叫韩冉,裴松之注释中,引用《魏书》和《典略》的相关记载,可以勾勒出全貌,韩冉也没傻到自己送人头地步,但又要完成任务,结果按《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
              为什么是上庸?上庸守将是孟达,就是那个卖了刘封投降曹魏的人,来到曹魏后,炙手可热,怎么说呢?总比司马懿混的好,能和曹丕同车…………然后曹丕让他镇守上庸。
              当然韩冉在刘璋时期就和孟达不错,所以停留上庸不去洛阳,然后孟达派人带着刘备礼物去了洛阳…………


              IP属地:上海10楼2019-02-11 19:04
              收起回复
                这里两个典籍开始打架了,按照《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就是曹丕命令荆州刺史斩了韩冉。可是命令执行了嘛?恐怕是未必,因为如果执行了,以后曹魏鲜于辅能到成都出使就不可想象了。就不怕蜀汉报复?
                《典略》这里就写道“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田余庆先生综合这两个材料后得出结论,曹丕装模作样下令杀了韩冉,可等千里迢迢命令到了孟达这里,韩冉知道风声早回去了…………而实际曹丕是回信了 主要是“引致之”,就是劝降,但双方不可能谈成是显而易见的
                曹丕此时想的就是赶紧代汉自立,而刘备是为了攻打东吴,而此时曹丕还是大汉魏王,只要曹丕没有走到代汉自立这步,就有理由来往,而依靠为曹操吊丧打开局面,至少稳住曹家不动确实是好棋子,但曹丕显然等不及了,代汉自立是迫不及待了…………


                IP属地:上海11楼2019-02-11 19:13
                收起回复
                  于是 在夷陵大战前后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三国使者来往频繁,打归打 谈归谈,夷陵大战后,刘备临终前打开了与东吴和谈大门,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同时陆逊打败了曹丕南征军,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权不许。
                  《江表传》曰:权辞让曰:“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群臣称天命符瑞,固重以请。权未之许,而谓将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
                  大致意思就是,孙权虽然同步打败了曹丕和刘备,完全可以自立了,但群臣劝进时,孙权认为时机还是不到,现在两面为敌,一旦北面曹丕和西面刘备再来同时进攻,自己怕顶不住,还是继续称王而不称帝,放低姿态,可以和曹刘同步交往…………


                  IP属地:上海12楼2019-02-11 19:24
                  收起回复
                    刘备终于去世,孙权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吊丧,《吴书》曰: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
                    冯熙是东汉开国元老冯异之后,冯异可以参见“大树将军”典故。此时派遣如此高门阀的代表来,说明东吴对刘备去世重视,但冯熙这里在蜀汉自然是被好好款待,回到东吴就悲剧了,孙权又派他北上出使曹丕,曹丕开始还很尊敬他,文帝问曰:“吴王若欲修宿好,宜当厉兵江关,【江关,今四川夔州府奉节县东,见《魏志•文帝纪》黄初三年】县旍巴蜀,而闻复遣修好,必有变故。”
                    熙曰:“臣闻西使直报问,且以观衅,非有谋也。”
                    又曰:“闻吴国比年灾旱,人物彫损,以大夫之明,观之何如?”
                    熙对曰:“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以臣观之,轻重之分,未可量也。”帝不悦,以陈群与熙同郡,使群诱之,啗以重利。熙不为回。送至摩陂,【摩陂,今河南汝州郏县东南】欲困苦之。
                    后又召还,未至,熙惧见迫不从,必危身辱命,乃引刀自刺,御者觉之,不得死
                    孙权听说后流泪,垂涕曰:“此与苏武何异?”
                    但最后冯熙竟死于魏。
                    现在看来似乎孙权很重视刘家,应该和好了?那您又想错了,南中大叛乱和孟获之反根源总后台不是曹丕而是孙权
                    那么曹丕对刘备这怎么样呢?您也不会想到,曹丕和其臣下集体给蜀汉写信劝说,还派元老鲜于辅来成都了…………结果成了东吴公开支持蜀汉叛乱,曹魏倒是和刘家不战,开始和平劝降,反而曹丕是对东吴磨刀霍霍,那么曹丕怎么想的?没人知道,反正我们只知道曹丕决策就是对蜀汉给甜枣,给东吴拳头…………


                    IP属地:上海13楼2019-02-11 19:36
                    收起回复
                      这里又要花点篇幅写一下,刘备去世前后,曹丕对于蜀汉的劝降经过,但是此种劝降并不是由曹丕自己出面,而是由其重臣出面给蜀汉重臣写信劝降形势出现,同步我们可以看到从刘备夺取汉中到曹丕去世,魏蜀边界是出奇的平静,成为了国际和平典范,孙权估计要气的吐血,老子都给你曹丕当孙子称臣纳贡,你还三天两头打我们东吴?
                      历史保留了王朗给许靖的信三封
                      第一封信内容如下:
                      文休足下:消息平安,甚善甚善。岂意脱别三十馀年而无相见之缘乎!诗人比一日之别於岁月,岂况悠悠历累纪之年者哉!自与子别,若没而复浮,若绝而复连者数矣。而今而后,居升平之京师,攀附於飞龙之圣主;侪辈略尽,幸得老与足下并为遗种之叟,而相去数千里,加有邅蹇之隔,时闻消息於风声,讬旧情於思想,眇眇异处,与异世无以异也。往者随军到荆州,见邓子孝、桓元将,粗闻足下动静,云夫子既在益州,执职领郡,德素规矩,老而不堕。是时侍宿武皇帝於江陵刘景升听事之上,共道足下於通夜,拳拳饥渴,诚无已也。自天子在东宫,及即位之后,每会群贤,论天下髦隽之见在者,岂独人尽易为英,士鲜易取最,故乃猥以原壤之朽质,感夫子之情听;每叙足下,以为谋首,岂其注意,乃复过於前世,
                      书曰‘人惟求旧’,易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刘将军之与大魏,兼而两之,总此二义。前世邂逅,以同为睽,非武皇帝之旨;顷者蹉跌,其泰而否,亦非足下之意也。深思书、易之义,利结分於宿好,故遣降者送吴所献致名马、貂、罽,得因无嫌。道初开通,展叙旧情,以达声问。久阔情慉,非夫笔墨所能写陈,亦想足下同其志念。
                      今者,亲生男女凡有几人?年并几何?仆连失一男一女,今有二男:大兒名肃,年二十九,生於会稽;小兒裁岁馀。临书怆悢,有怀缅然。
                      解读:第一段 文休 就是许靖,三十余年不见,蕴含着一个故事,许靖和华歆、王朗以及陈群的父亲陈纪是故交,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时,许靖从朝廷逃出来,还曾到王朗治下的会稽去躲避中原的战乱。孙策渡江之后,王朗投靠曹魏,许靖才从海路继续向南逃亡,到了交州,之后又被刘璋邀请,去了益州。分手三十余年
                      第二段 “刘将军之与大魏,兼而两之” 刘将军是刘备,虽然此时刘备自称汉中王,但王朗自然不会那么称呼,刘将军用的是指大汉皇帝正式给的左将军,豫州刺史的头衔。“非武皇帝之旨” 武皇帝不用说,当然曹操了,此称呼可以看出此时已经是曹丕代汉称帝以后了
                      第三段是拉家常,告诉许靖,我王朗不幸,之前子女死了一男一女,现在有两孩子,大孩子叫王肃(记住这个名字,王肃的女儿就是司马昭的妻子,以后王家怎么发迹,如何会成为王谢第一大族来历,根就在这)


                      IP属地:上海14楼2019-02-13 11:31
                      收起回复
                        如果说上一封还是拉家常,没说正题,第二封劝降意味就来了
                        过闻‘受终於文祖’之言於尚书。又闻‘历数在躬,允执其中’之文於论语。岂自意得於老耄之齿,正值天命受於圣主之会,亲见三让之弘辞,观众瑞之总集,睹升堂穆穆之盛礼,瞻燔燎焜曜之青烟;于时忽自以为处唐、虞之运,际於紫微之天庭也。徒慨不得携子之手,共列於(世)有二子之数,以听有唐‘钦哉’之命也。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回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昔汝南陈公初拜,不依故常,让上卿於李元礼。以此推之,吾宜退身以避子位也。苟得避子以窃让名,然后(绶)带委质,游谈於平、勃之间,与子共陈往时避地之艰辛,乐酒酣宴,高谈大噱,亦足遗忧而忘老。捉笔陈情,随以喜笑。
                        主题是表明曹丕是圣主,王朗感觉自己能亲历汉魏授受,还是很荣幸的,敦促许靖早做决断,推动刘备称藩入贡,早日一起谈笑风生。显然,大夫无私交,王朗写信劝降是奉命而来,许靖没有得到刘备指示,也就没有回信。


                        IP属地:上海15楼2019-02-13 11:38
                        收起回复
                          第三封信则更直截了当劝蜀汉赶紧举国称藩,像孙权同志学习,只要肯低头,保证会给类似孙权的待遇(话说曹丕能到给孙权封王和给九锡地步,后世看起来都像笑话,一般凡是皇帝给臣子九锡的,都是禅位前奏象征,所以历代君臣连谈这个九锡话题都忌讳
                          第三封信如下:前夏有书而未达,今重有书,而并致前问。皇帝既深悼刘将军之早世,又愍其孤之不易,又惜使足下孔明等士人气类之徒,遂沈溺於羌夷异种之间,永与华夏乖绝,而无朝聘中国之期缘,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故复运慈念而劳仁心,重下明诏以发德音,申敕朗等,使重为书与足下等。以足下聪明,揆殷勤之圣意,亦足悟海岱之所常在,知百川之所宜注矣。昔伊尹去夏而就殷,陈平违楚而归汉,犹曜德於阿衡,著功於宰相。若足下能弼人之遗孤,定人之犹豫,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客主兼不世之荣名,上下蒙不朽之常耀,功与事并,声与勋著,考绩效,足以超越伊、吕矣。既承诏(直),且服旧之情,情不能已。若不言足下之所能,陈足下之所见,则无以宣明诏命,弘光大之恩,叙宿昔梦想之思。若天启众心,子导蜀意,诚此意有携手之期。若险路未夷,子谋不从,则惧声问或否,复面何由!前后二书,言每及斯,希不切然有动於怀。足下周游江湖,以暨南海,历观夷俗,可谓遍矣;想子之心,结思华夏,可谓深矣。为身择居,犹原中土;为主择(居)安,岂可以不系意於京师,而持疑於荒裔乎?详思愚言,速示还报也。
                          解读:开宗明义,“皇帝既深悼刘将军之早世”,就是俺们皇帝曹丕对于刘备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又可怜遗孤刘禅年纪小,孔明和你老兄许靖如此大才,埋没了可惜,所以“重下明诏以发德音,申敕朗等,使重为书与足下等”,就是本信是俺们皇帝曹丕让我们写的,接下来就是如果举国称藩的好处………
                          但此信,许靖再也不可能回复了,王朗显然并不清楚,早在刘备去世之前,许靖就已经去世了。所以,他还在说去年夏天给许靖的信,许靖一直没有回信,希望这封信能得到回复………


                          IP属地:上海16楼2019-02-13 11:53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19楼2019-02-13 12:14
                            收起回复
                              孙权煽动蜀汉南中叛乱
                              关羽被杀时,刘备安置在公安县(今湖北公安)的前益州牧刘璋,落入孙权之手,孙权马上重新任命刘璋为益州牧,来煽动蜀地本土叛乱,此招立竿见影。
                              刘备去世后。首先是蜀汉本土的叛乱,222年十二月,汉嘉郡太守黄元打探到刘备病危,拥郡反叛。次年三月,进兵临邛,逼近成都,当然被平定了,但南中的叛乱却很难办。
                              益州南部四郡中,越嶲(suǐ)郡(今西昌附近)、益州郡(今云南)、牂牁郡(今贵州)发生反叛,并波及永昌郡(今中国云南省西部以及可能包含缅甸克钦邦、掸邦的一部份)。
                              刘邦时期封了个侯,什邡侯雍齿,刘邦反秦,雍齿随从。但雍齿素轻刘邦。第二年,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背叛了,并且一直和刘邦周旋到最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封雍齿为什邡侯(2500户)
                              雍闿 是雍齿的后代,刘备驾崩的消息一来,他就杀太守正昂,并且对外宣称是正昂残暴,诸葛亮不想大动干戈,就派张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张裔是有名的仁慈君子,但雍闿 哪是真的想换仁慈的太守?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
                              雍闿 宣布归孙权,并把太守张裔绑了送给了东吴。此时刘璋已经去世,“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蜀书》刘二牧传)孙权将刘璋之子刘阐置于孙吴的交州与蜀汉的益州交界处,意在发挥刘璋、刘阐父子昔日在益州的影响力和余威,声援支持和扩大蜀汉的反叛力量,给蜀汉政权反叛大火狠狠地浇上一桶油。
                              雍闿把张裔绑了送给了东吴,孙权立即封闿为永昌太守。而东吴的支持进一步鼓励了南中其他割据势力,到处响应……


                              IP属地:上海21楼2019-02-14 12: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