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吃饭嘛吧 关注:11贴子:3,977

回复:2019年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光多残忍,那个懦弱但可爱的父亲,兢兢业业一辈子的所有印记一点都不剩下;那个过于狂热、战天斗地的兄长成刚,短暂地燃烧生命,也就耀眼那一瞬间;而我深爱着的、那个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还是被轻易地抹去。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他们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我找不到他们的一点气息,甚至让我凭吊的地方也没有。而对于还在那列车中的我,再怎么声嘶力竭都没用。其中好几次,我真想打破那个玻璃,停下来,亲吻那个我想亲吻的人,拥抱着那些我不愿意离开的人。但我如何地反抗,一切都是徒然。
~皮囊


来自iPhone客户端106楼2019-05-29 19:30
回复
    我才明白,我此前并不是接受旅游这种生活方式,我那只是逃避。虽然我反复告诉自己,既然人生真是个旅途,就要学会看风景的心情和能力。但我始终接受不了,活得这么轻盈,轻盈到似乎没活过。其实我并不愿意旅行,其实我更愿意待在一个地方,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说实话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个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为什么时光这列车一定要开得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我不知道我们这么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许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静默的人,内心里肯定和我一样地潮汐,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其实那次我旅游完回来,写了另外一首诗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很幼稚的诗,但我很骄傲,即使过了九年,我依然如此幼稚。这是幼稚的我幼稚的反抗。原谅我这么感伤,那是因为,不仅是过去、现在的我,多想挽留住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却一次次无能为力。但我还是愿意,这么孩子气地倔强抗争,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即使彼此错身了,我希望,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反抗。
    ~皮囊


    来自iPhone客户端107楼2019-05-29 19:31
    回复
      2025-08-14 15:09: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当时来来回回地阅读这展览上的每张照片,每段人生,忍不住揣想,当时的父亲应该也和三十岁的我一样,已经度过了人生的懵懂期。世界已经帮他剔除掉天真的虚妄,岁月也悄悄开始把他的脸捏出折痕,当时的他应该已经和真实的世界迎面撞上。他是否已经找到办法和自己身上的欲望讲和?他如何理解这个朝他的人生扑面而来的新生命?后来的命运如何潜伏在父亲周围,然后一点点把他最终捕获……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而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异常难受。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显然,我没能“看见”我的父亲,也已经来不及这样去看父亲了,他已从我的生活中退场。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这惶恐,犹如一种根本的意识,就这么植入了内心。
      ~皮囊


      来自iPhone客户端108楼2019-05-29 19:33
      回复
        然而当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写别人时,可以模拟对象的痛感,但最终不用承担。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许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感觉。也才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从自己和自己在乎的部分写起: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我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从自己的骨头里抠出来的。那些因为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拓”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和感受。我是在写《母亲的房子》的时候,才真正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在写《皮囊》时,才明白阿太试图留给我的最好的遗产;写《我的神明朋友》时,才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帮助才能让自己从情感的巨大冲击中逃脱……这次的写作让我最终尽可能地“看见”我想珍惜的人,也让我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


        来自iPhone客户端109楼2019-05-29 19:36
        回复
          ◎把“No”变成“Yes”的7个突破口①“投其所好”②“儆其所恶”③“选择的自由”④“被认可欲”⑤“非你不可”⑥“团队化”⑦“感谢”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来自iPhone客户端110楼2019-05-29 19:46
          回复
            步骤1:“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人都容易不假思索地把脑中的想法直接说出来。然而,这样不仅常常事与愿违,而且很容易招致反感。请不要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步骤1。当然,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保证所有事都不直接说出来,但至少请记住,不要直接说出“这是很重要的请求!”之类的话。例如:有人从老家寄来很多柑橘,家人甚至都吃腻了,而你不想让剩下的柑橘白白烂掉。在这种时候,请不要直接说:“大家继续吃啊!”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13楼2019-05-29 19:51
            回复
              步骤2:“揣摩对方的心理”请揣摩对方的心理,并根据其平日表现,猜测对方会对你的请求作何想法。直接说出请求,对方会作何反应?如果对方回答“Yes”的可能性很大,当然可以直接说……如果对方回答“No”的可能性很大,就不能直接说了。请暂时忘记自己的请求,揣测对方的喜恶、性格等因素。把“No”变成“Yes”的答案就在其中。请试着揣测吃腻了柑橘的家人的心理。“不能光吃柑橘。”这应该就是家人的想法。此时,请再次忘记自己的请求,想想家人的喜恶。例如:“不想感冒。”没人愿意生病。到了容易感冒的季节,身边就会出现感冒患者,家人都很在意这一点。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14楼2019-05-29 19:52
              回复
                步骤3:“考虑符合对方利益的措辞”提出的请求,要让“对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趋于一致。想达到这一点,就要基于对方的心理来考虑措辞。关键在于,要创造符合对方利益的上下文关系。即使措辞有所改变,只要最终达成目的就行。既然家人不想感冒,就可以对他们说:“多吃柑橘就不会感冒了。”这样的措辞符合对方的利益,家人就会变得乐意吃柑橘,而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15楼2019-05-29 19:53
                回复
                  2025-08-14 15:03: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iPhone客户端116楼2019-05-29 19:53
                  回复
                    突破口1:投其所好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管用的“抱歉,这种衬衫只剩这一件了。”听到店员这样说,你会怎么想?可能会一下子产生“是别人挑剩下的吧”“恐怕有很多人试穿过”的印象。如果店员换一种说法,例如:“这种衬衫卖得特别快,这是最后一件了。”你又会怎么想?大概会产生“要是流行,我也想买”“最后一件了,不买就没了”的印象。这样的措辞就是成功利用了“投其所好”的突破口。如此一来,拿着衬衫去收银台结账的人也会变多。传达同样的内容,如果使用不同的措辞,对方的接受方式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店员的目的是“希望顾客消费”,但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揣摩顾客的心理,采用“投其所好”的措辞。以“投其所好”的形式提出请求,对方也会乐于接受。只要意识到这个突破口,就能让对方高兴地听取自己的请求。


                    来自iPhone客户端117楼2019-05-29 19:55
                    回复
                      STORY·“投其所好”实践故事飞机供餐的鱼剩下很多时,怎样措辞才能顺利调整配量电影《快乐飞行》里曾出现令人不禁点头赞许的巧妙措辞。在该影片中,绫濑遥饰演某航空公司的新人空姐。在分配供餐的一幕,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就在新人空姐面临重大危机的关头,经验丰富的前辈说道:“像平时一样平均分配!看好了。”然后展现了高超的措辞技巧:“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由于是电影,其中自然存在表演成分,但前辈空姐这样一说,乘客确实会觉得鱼更好吃。后来,当前辈空姐询问乘客的选择时,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这里就使用了“投其所好”的“措辞菜谱”。“对不起,只剩鱼了。”如果空姐这样说,乘客就会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废品回收站,哪里还有吃东西的心情,而像前辈那样说,乘客就会心甘情愿地主动选择鱼。这就是措辞的力量。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来自iPhone客户端118楼2019-05-29 19:55
                      回复
                        STORY·“投其所好”实践故事
                        改名后销量提升十倍的蔬菜命名法有种白薯名叫“山田芋(化名)”。提供食材送货上门服务的电商“Oisix”的菅美沙季一直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提升这种白薯的销量。尽管这种白薯格外好吃,但白薯终究只是白薯,自身再有实力,还是卖不出太高的销量。“山田芋”这是该白薯的品种名。最后,菅女士同团队众人商议,决定不用品种名,而是起个昵称。“生焦糖芋”这个昵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其令人陶醉的味道与温和润滑的口感。这正是购物主妇的“所好”,用主妇特别喜欢的“生焦糖”一词重新命名,成功地刺激了顾客的购买欲。通过改名,该白薯的销量竟然提升了十倍之多,连续两年夺得邮购商品的销量最高奖。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19楼2019-05-29 19:56
                        回复
                          让习惯压低价格的厂商收购高价商品的措辞
                          某公司做的是向汽车厂商提供导航系统的生意,也就是所谓的外包公司,但厂商的条件非常苛刻,去年把价格压低了3%,今年更要求降价5%。尽管降价会导致该公司的纯利润减少,但社长不得不接受,所以很是犯愁。最后,社长觉得必须做些改变才行,就向厂商提出了一个关于高价商品的方案:“让我们制作高价的高规格型号吧。”厂商对此的回答是“No”。社长大伤脑筋。今年春天,当他正想再次提案时,突然想起并使用了“措辞菜谱”。这次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请求,而是在仔细研究了厂商的经营状况后,使用了下面的措辞:“让我们制作贵公司的旗舰型号吧。”说出口的一瞬间,社长感到无比紧张。厂商的部长则一拍大腿:“好,早就在等你提出这个方案呢!!”于是双方很快签了合同。原来,厂商虽然有好几种导航系统,但缺少代表性的旗舰型号。正因为社长充分揣摩了对方的心理,才找到了这个“投其所好”的突破口。至于商品本身,其实与此前的提案一样,就是高价的高规格型号。在充分揣摩对方心理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提案,不仅事关高价商品,更关系到企业经营,所以能打动对方。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来自iPhone客户端120楼2019-05-29 19:58
                          回复
                            突破口2:儆其所恶
                            对难以说服的人有效。效力强劲的最终手段大家应该都见过这样的警示语:“请勿触碰展品。”这是展示方不希望有人触摸展品。可就算这样写,还是不免有人触碰。有的人越被命令,就越想反抗。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被警告“别那样做”,却偏会采取相反的行动。如果像下面这样写呢?“涂有药品,请勿触碰。”看到这句话,就没人想碰了,因为一旦摸到,药品就会沾在手上,可能对身体有害,所以还是不摸为好。“因为有这样的坏处,所以不要这样做。”传达这样的信息,就是“儆其所恶”。明确警示对方:你觉得不错的东西其实存在看不见的坏处。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反馈:“我不想那样做了。”换句话说,就是要告诉对方:不那样做有利无害。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21楼2019-05-29 19:59
                            回复
                              2025-08-14 14:57: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客人,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坐在座位上?”这句话说完,妈妈帮只是向齐藤瞥了一眼,然后就若无其事地继续谈论学校老师的闲话了。齐藤希望她们管管孩子,而不是闲聊。店长注意到店里的吵闹,从后厨走了出来。听齐藤讲完情况,店长表示:“既然如此,只要这样说就行了。”然后,店长来到妈妈帮面前。齐藤很不安,因为自己刚才提出请求,却被对方无视了。只听店长说道:“刚做好的菜很烫,如果端出来的时候被撞撒了,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烫伤。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回到座位上?”妈妈帮先是面面相觑,随后不是喊孩子回到座位上,就是自己起身去接孩子。这就是“儆其所恶”的措辞突破口。妈妈帮就算不在乎孩子会打扰到其他客人,也不希望孩子被烫伤。齐藤对店长的措辞及其效果感到十分震惊,而店长则微笑着返回了厨房。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22楼2019-05-29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