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6,898贴子:9,668,463

回复:每日一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辛夷
【药用】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木兰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散风,通窍。
【临床应用】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腥臭等症。
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闻香臭的鼻渊症,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春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辛夷散(《济生方》)辛夷、白芷、升麻、藁本、防风、川芎、细辛、木通、甘草。治头痛头风、鼻渊鼻塞。


IP属地:广东16楼2019-05-30 14:47
回复
    13、芫荽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透发麻疹,临床上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内服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此外,本品略有芳香开胃作用,可作菜肴中的调味品,但不宜多食。
    【处方用名】胡荽、芫荽(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乘热熏洗。
    【附药】芫荽子:又称“胡荽子”,是胡荽的果实。性味、功能、用量与胡荽同。
    【方剂举例】透疹外用方《中医儿科学》:芫荽、西河柳。治疹出不快,或透发不出。


    IP属地:广东17楼2019-05-30 14:50
    收起回复
      2025-08-26 04:0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4、葱白
      【药用】本品为石蒜科植物葱的新鲜的鳞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通阳。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葱白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发汗作用较弱,故主要用于感冒轻症,或配合其它解表药作为辅助药,以助发汗。临床上常和豆豉、生姜配伍同用。
      2.用于腹泻、腹痛等症。
      葱白辛温,能通阳气而散阴寒,配合干姜、附子等同用,适用于阴寒里盛、阳气不振的下利、脉微等症。
      3.用于小便不利、腹胀、腹痛。
      葱白又可治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均可炒熟外熨脐腹。
      【处方用名】葱白、葱白头(用新鲜者,一般须病家自加)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枚至八枚,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葱豉汤(《肘后方》)葱白、豆豉。治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


      IP属地:广东18楼2019-05-30 14:57
      回复
        以上是发散风寒药之常用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IP属地:广东19楼2019-05-30 14:59
        回复
          1、牛蒡子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熟牛蒡、炒牛蒡(炒微焦用)
          【按语】1.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
          2.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3.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治咽喉肿痛、丹毒。


          IP属地:广东20楼2019-05-31 13:23
          回复
            2、菊花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性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一般用量为两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
            2.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细辛、僵蚕。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治肝受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多泪涩痛,渐生翳膜。


            IP属地:广东21楼2019-05-31 13:37
            回复
              3、桑叶
              【药用】本品桑科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症
              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
              2.用于目赤肿痛等症
              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处方用名】冬桑叶、霜桑叶(深秋采集者,认为作用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蒸桑叶(将桑叶蒸后用,主要用于明目。)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2.前人说它又能凉血止血、止盗汗,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梗、苇根。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头痛鼻塞、咳嗽、咯痰不畅等。



              IP属地:广东22楼2019-06-01 13:55
              回复
                7、葛根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粉葛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辛,平。入脾,胃经。
                【功效】解表,透疹,生津,止泻。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项强等症。
                葛根有发汗、退热作用,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与麻黄、桂枝、芍药同用治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
                3.用于胃热口渴等症。
                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等同用。
                4.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等症。
                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临床常配合党参、白朮等治疗脾虚泄泻;但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湿热泻痢等症。
                【处方用名】生葛根、粉葛根(生用,用于解表、透疹、生津。)、煨葛根(用麸皮同炒至微黄色为度,用于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葛花:药用粉葛的花。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胃止渴。适用于饮酒过度,口渴,胃气受伤。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
                2.根据前人经验,葛根可用治项背强的病候,近年来经临床实践,本品确有缓解肌肉痉挛的功效。
                【方剂举例】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石膏、羌活、白芷、黄芩、芍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疼鼻干、四肢酸楚、脉微洪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者。
                葛根汤《伤寒论》: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



                IP属地:广东26楼2019-06-03 13:28
                回复
                  2025-08-26 04:0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豆卷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发芽者。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透邪解表,清利湿热。
                  【临床应用】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
                  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
                  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清水豆卷、大豆黄卷、大豆卷(为清水浸泡发芽者〈外地也有用麻黄水拌浸者,则药性偏温〉。)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治水病肿满方《圣剂总录》:大豆黄卷、大黄。治水病肿满。



                  IP属地:广东29楼2019-06-03 13:47
                  回复
                    11、西河柳
                    【药用】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嫩枝及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透。
                    本品有发表功效,为透发麻疹的常用药物,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临床常与薄荷、蝉衣、升麻等配合应用。不论内服、外用均可应用。
                    此外,近年来本品又应用于风湿痛。
                    【处方用名】西河柳、柽柳、赤柽柳(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二两至三两,煎汤乘热熏洗。
                    【按语】澄柽柳始载于《开宝本草》,仅说性味甘咸温,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说能治“痧疹热毒”,可见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
                    【方剂举例】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西河柳、荆芥、干葛、蝉退、薄荷、炒牛蒡、知母、玄参、麦冬、甘草、淡竹叶。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



                    IP属地:广东30楼2019-06-04 13:15
                    回复
                      12、水蜈蚣
                      【药用】本品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发汗退热,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以及疟疾等症。
                      本品味辛性平,有发汗退热之功。用治感冒发热,可配合葛根同用;用治疟疾,可配合马鞭草同用,于疟发前二小时服药。
                      2.用于痢疾,皮肤瘙痒,蛇虫咬伤等症。
                      本品有消肿解毒作用,对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可配马齿苋、一见喜等药同用;皮肤瘙痒,可配葎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蛇虫咬伤,配野菊花、半枝莲等,既可煎汤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水蜈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IP属地:广东31楼2019-06-04 13:22
                      回复
                        13、蔓荆子
                        【药用】本品为马鞭草科单叶蔓荆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头痛及头风头痛等症。
                        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本、川芎等配伍应用。
                        2.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等症。
                        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蔓荆子(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菊芎饮《上池秘录》:菊花、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石膏、旋覆花、甘草、枳壳。治头风头痛。
                        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独活、川芎、甘草。治感冒头痛。



                        IP属地:广东32楼2019-06-05 12:52
                        回复
                          14、天胡荽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祛风清热,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1.用于风火赤眼,咽喉肿痛,以及蛇缠疮等症。
                          本品具有祛风清热作用,对于风火赤眼,可配桑叶、菊花、点地梅等药同用;对于咽喉肿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疗蛇缠疮,可用新鲜全草捣烂,用酒精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处。
                          2.用于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处方用名】天胡荽(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IP属地:广东33楼2019-06-05 13:00
                          回复
                            15、浮萍
                            【药用】本品为浮萍科植物紫浮萍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肺经。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等。
                            本品性寒,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入肺经过皮肤,有发汗解表、透疹等功效,故可用于外感风热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症,临床常与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应用。对风热瘾疹亦可内服、外用。
                            2.用于风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浮萍能泄热利水,故对于水肿而有表热者用之。
                            【处方用名】浮萍、浮萍草、紫背浮萍(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方剂举例】浮萍丸《沉氏尊生》:浮萍、防风、黄耆、羌活、当归、干葛、麻黄、甘草。治疹痘无汗、不易透过。



                            IP属地:广东34楼2019-06-06 14:05
                            回复
                              2025-08-26 03:55: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木贼草
                              【药用】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入肺、肝、胆经。
                              【功效】疏风热,退翳膜。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等症
                              本品退目翳而兼有发散风热之功,对目病而兼有表症者为适宜。临床上治眼花多泪,常与苍朮、夏枯草、防风等配伍;治风热而引起的目赤、翳障,多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本品虽有发汗之功,但一般只是用它疏风止?及消退翳膜的功效。
                              【处方用名】木贼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木贼散(原名神消散)《证治准绳》:木贼、蝉蜕、谷精草、甘草、苍朮、蛇蜕、黄芩。治目赤翳障。



                              IP属地:广东37楼2019-06-06 1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