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斗台坐落于漱珠岗最高处,纯阳大殿东北面,始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系广东著名天文学家、纯阳观开山祖师李明彻真人为观测天文星象而建。此台是四方型的碉楼式建筑,高八米,面阔八米,进深七米,全部用白色石块砌筑而成。台分两层,底层为一石室,楼顶是一平台,有石梯级直达,四周有石栏。顶上原有亭阁,内设各种观测天象的仪器,今已不存。
朝斗台是广东最早建立的天文台,比香港皇家天文台建立还早几十年,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历史价值。朝斗台的建立,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科学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李明彻祖师不仅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星象学说,还大大促进了近代中国气象观测学和地图绘测学的建立。李明彻真人虽然是一个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道士,但他又敏锐地把目光投向世界日益发展的自然科学,他把西方近代的天文学与中国古老的星象学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近代的天文学宝库,他将自己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编写出《寰天图说》一书,为我国天文学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李明彻(1751—1832)祖籍江苏,出生于广州。少年时曾入道观当道士,其间,除受教于道教学说外尚攻读了先秦诸 子百家学说。成年后,又对已传入国内的西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曾赴澳门向外国传教士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理测绘法和三角几何学。自此,他与天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开山祖师李明彻的经历
由于李明彻兼学了西洋油画的画技而被视为通晓西方艺术之才。他曾受地方官府之命,携带西洋油画进京城向朝廷进贡,因而有暇到主管天文历数的钦天监观摩,从而开阔了对传统的天文学认识。回到广州后,他依据自己历年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成果,并结合中西方天文学的资料,陆续写成了《寰天图说》三卷、续编两卷。全书论述了对太阳系星球位置及对日蚀、月蚀成因、地球昼夜节气变化的测定之法,并对自然现象作了探讨。这是一部广东地区最早撰成的关于天文学的著作,揉合了中西方天文学的精粹。由于其资料翔实、论述精确,该书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李明彻写完《寰天图说》后,又受两广总督阮元的邀请,主持编写了记叙全省地理形态的《广东通志•舆地略》。道光六年(1826年)春天,在南方发现彗星,他推算有天旱现象,向阮元建议大量进口洋米以备饥荒。当年秋天果然天旱,广东因采纳其建议,市面米价平稳,被后人传为美谈。至道光九年(1829),他主持筹建的广州纯阳道观(位于今广州河南漱珠岗)竣工后,他以此地作为天文观测台,继续从事研究星际与修道养息
道光十二年(1832年),李明彻在广州仙逝,始葬于三元里松柏岗,后来为了纪念他对天文学的贡献,1850年迁葬漱珠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