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月吧 关注:1,924贴子:48,712

【每天学诗】杜甫诗词学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畔独步寻花



1楼2009-12-16 10:06回复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畔独步寻花(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畔独步寻花(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2楼2009-12-16 10:11
    回复
      2025-08-17 02:3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歌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
           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
           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5楼2009-12-16 10:24
      回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蜀相》诗意画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6楼2010-03-18 22:01
        回复
          第216卷002首〖送高三十五书记〗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18楼2011-05-13 15:17
          回复
            第216卷003首〖赠李白〗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青精饭:用南烛草木叶,杂以茎皮煮取汁,浸米煮饭,即为青色。道家以为食之延年。
            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19楼2011-05-14 06:22
            回复
              第216卷004首〖游龙门奉先寺〗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20楼2011-05-14 07:07
              回复
                第216卷005首〖望岳〗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楼2011-05-14 23:00
                回复
                  2025-08-17 02:2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216卷009首〖今夕行〗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22楼2011-05-14 23:02
                  回复
                    第216卷010首〖贫交行〗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
                    作品体裁:古体诗
                    作年代:唐代天宝十一年(752)
                    作品注释
                         ①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
                         ②覆:颠倒。
                         ③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④弃:抛弃。[2]
                    作品译文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2]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唐诗词典(周啸天)
                         此诗大约作于742年——756年期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在京城献赋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人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所以愤而写下此诗。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杜诗详注(仇兆鳌)
                         【鹤注】此必公献赋后,久寓京华,故人莫有念之者,故有此作,梁氏编在天宝十一载,是也。
                    


                    23楼2011-05-14 23:10
                    回复
                      第216卷011首〖兵车行〗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4楼2011-05-14 23:16
                      回复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作年代: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作品题材:杂言歌行

                        


                        25楼2011-05-14 23:17
                        回复
                          《兵车行》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横跨渭水的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26楼2011-05-14 23:24
                          回复
                            第216卷014首〖白丝行〗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
                            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春天衣著为君舞,
                            蛱蝶飞来黄鹂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君不见才士汲引难,
                            恐惧弃捐忍羁旅。
                            ==============================================================
                            注释
                                 大意是说素丝喧染之初,便是沾污之时,尽管会染上“万草千花动凝碧”之色,但它洁白的本质已不复存在。待到“春天衣着为君舞”时,虽尊荣至极,却是被抛弃的开始。
                                 杜甫其实是感慨自己:若保持天生的素质,便没有人理睬;若想要有所作为,又保不住天生的素质,而且最后还难免落个被弃置的下场。
                                 “金粟尺”是指码星用粟米一样小的金子镶成的尺子,用来量取贵重物品。
                                 “象床”是对络丝时所坐的床的美称。古代缫丝之后有络丝的程序,是将络丝车放在床上进行操作的。此句与下一句是互文。
                                 “鸣机”是指织绸的机器。“羁旅”是指痛苦的旅程。
                            译文
                                 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意为贵重)。络丝之后,用各种花草的染料将它染成美丽的颜色。这时已经因素净的质地被恣意染色而悲伤,但当它从织机上被剪下时仍然为它的华美而赞叹。
                                 小心地将它熨得服贴平整,裁缝用它来制衣时将针线的痕迹都掩盖起来。春光明媚的时候穿着这样的衣服为了你翩然起舞,美好的样子引来蝴蝶围绕、黄鹂啼叫,连飞扬的柳絮和飘荡的柳枝似乎也含情意,衣裙随风摆动,轻柔随身。嫌薄汗和些许尘土污染了它的美丽,衣服打开来穿的时候还是新的,脱下来的时候已成了旧装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你不知道吧,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
                            


                            27楼2011-05-14 23:29
                            回复
                              2025-08-17 02:1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216卷015首〖秋雨叹三首〗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
                              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
                              《秋雨叹》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共三首。这三首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秋。那个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第一首假物寓意,叹自己的老大无成;第二首实写久雨,叹人民生活之苦;第三首自伤穷困潦倒,兼叹民困难苏,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诗中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28楼2011-05-14 2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