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炼鸟吧 关注:219贴子:26,755

回复:【学习】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
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22楼2010-01-08 20:35
回复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23楼2010-01-08 20:36
    回复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
      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24楼2010-01-08 20:37
      回复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26楼2010-01-08 20:41
        回复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
          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28楼2010-01-08 20:42
          回复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
            


            29楼2010-01-08 20:43
            回复
              发完了……


              30楼2010-01-08 20:45
              回复
                感谢某同学的友情提供!


                31楼2010-01-08 20:45
                回复
                  是吗?无所谓啦!


                  34楼2010-01-09 1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