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地区巨犀陆续出土之后,在1912年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已经有人在卡拉·图尔盖河沿岸发现了部分巨犀的材料,随后的1914年-1925年,人们又在附近陆续出土了大量巨犀的化石材料。
其中来自俄国科学院的俄国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鲍里西亚克(Aleksei Alekseeivich Borissiak)于1916年将这些巨犀化石归入一个新属:真巨犀(Indricotherium)——属名以当地神话中的怪兽英卓克(Indrik)命名。
其属下分别建立了亚洲真巨犀(Indricotherium asiaticum)与小真巨犀(Indricotherium minus)两个物种。
但是因为苏联成立的缘故,鲍里西亚克关于英卓克犀属的著作直到1923年出版。
而另一位俄籍女科学家玛利亚·帕芙洛娃(Maria Pavlova)根据一些于1921年的材料,命名了“外乌拉尔”英卓克犀(Indricotherium transouralicum)并于1922年正式发表。
1959年,苏联古生物学家维拉·格洛莫娃(Vera Gromova)总结了当时苏联地区所有的巨犀材料,并对巨犀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复原,这个复原也为后来巨犀属的复原奠定了一个基础。
但当时格洛莫娃使用的则是“外乌拉尔”巨犀一名,并合并了原来的亚洲巨犀、小巨犀和葛氏巨犀(Baluchitherium grangeri)。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鲍里西亚克的亚洲巨犀(Indricotherium asiaticum)虽然1923年才正式出版,但他已经在1918年首次提出该种名时便给出了非常全面的描述,故随着Indricotherium并入Paraceratherium,哈萨克斯坦的大巨犀种名应为亚洲巨犀(Paraceratherium asiaticum),命名时间为1918年。
而1922年命名的“外乌拉尔”巨犀(Indricotherium transouralicum)则为亚洲巨犀的同物异名。
Fig.5. 格洛莫娃1959年绘制的亚洲巨犀(“外乌拉尔”巨犀)骨架复原
Fig.7. 根据格洛莫娃1959年绘制骨架复原制作的装架,后陈列于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馆
Fig.8.格洛莫娃1959年著作中给出的“外乌拉尔”巨犀下颌骨化石,可能为鲍里西亚克最初描述的“小”巨犀(Indricotherium minus)
Fig.9.亚洲巨犀的头骨线描图(作者:我),图中左者为格洛莫娃1959年描绘的“外乌拉尔”巨犀;图中右者可能为“小”真巨犀下颌骨材料。
Fig.10.亚洲巨犀(Paraceratherium asiaticum)的两件化石材料的体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