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启庆先生在台大历史学报上发表了《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 ——以各族进士为中心 》一文,以各族进士为中心,探讨士人对元明鼎革的各种反应。 全文共胪列易代之际作出不同抉择的进士共一四四人次,依抉择者对元室的态度之不同,进而整合为三型:
(一)"忠元"型:包括「忠义」,「遗民」及「北归外奔」。殉国的忠义与守节的遗民固然是为元朝尽忠,追随元帝北归朔漠当然亦是忠臣,自我流放外国则是一种变相的遗民,故三者皆属「忠元」型。前列忠义五十一人,占总数的35。4%;遗民三十二人,占22。2%;而北归外奔者四人,占2。8%。三者合计八十七人,比率高达60。4%。
(二)「背元」型:出仕群雄与明朝者皆是变节改仕二主,可称为「背元」型的抉择。出仕明朝者四十一人,占28。5%。出仕群雄四人,占2。8%。二者合计四十五人,比率为31。3%。
(三)「隐遁」型,乃指前述在元亡之前退为「逸民」者,共十二人,占8。3%。 因而,「忠元」的进士远多於「背元」者。
事实上,即在「隐遁」型及「背元」型中若干进士心中仍然忠於元室。逸民於元亡之前即已退隐,表面上看来,其人既非忠元,亦非背元。实际上,不少逸民因处於群雄统治之下而遁居山林,但自认是为元廷守节。即是改仕朱明的进士之中,有少数是出於被迫,心中可能长怀元室。可见易代之际的进士多数忠於元朝。
元明之际进士的政治抉择或可与宋元之际略作比较。陈得芝教授〈论宋元之际士人的思想与政治动向〉对宋季理宗,度宗二朝三百二十八名进士在宋元之际的政治动向作出统计:以身殉国者七十一人(21。65%),入元退隐不仕者一百七十四人(53。05%),归降及出仕元朝者八十三人(25。3%)。
该文指出,虽然两次易代时的时代氛围大不相同,但可看出宋末殉国进士之比率不高於元末,改仕新朝者低於元明之际亦不多,唯有宋元之际退为遗民者的比率远高於元明之际不少。 自族群差异言之,「忠元」型进士中,四大族群皆各占一定比率。殉国进士五十一人中,非汉族十九人(蒙古五,色目十二,蒙古或色目二),占总数的37。3%;汉族三十二人(汉人十五,南人十七),占62。7%。遗民三十二人中,非汉族五人(蒙古一,色目三,蒙古或色目一),占总数的15。6%;汉族二十七(汉人八,南人十九),占84。4%。 北归外奔四名进士中,非汉族三人(色目二,蒙古一),占75%;汉族一人(为汉人),占25%。
(一)"忠元"型:包括「忠义」,「遗民」及「北归外奔」。殉国的忠义与守节的遗民固然是为元朝尽忠,追随元帝北归朔漠当然亦是忠臣,自我流放外国则是一种变相的遗民,故三者皆属「忠元」型。前列忠义五十一人,占总数的35。4%;遗民三十二人,占22。2%;而北归外奔者四人,占2。8%。三者合计八十七人,比率高达60。4%。
(二)「背元」型:出仕群雄与明朝者皆是变节改仕二主,可称为「背元」型的抉择。出仕明朝者四十一人,占28。5%。出仕群雄四人,占2。8%。二者合计四十五人,比率为31。3%。
(三)「隐遁」型,乃指前述在元亡之前退为「逸民」者,共十二人,占8。3%。 因而,「忠元」的进士远多於「背元」者。
事实上,即在「隐遁」型及「背元」型中若干进士心中仍然忠於元室。逸民於元亡之前即已退隐,表面上看来,其人既非忠元,亦非背元。实际上,不少逸民因处於群雄统治之下而遁居山林,但自认是为元廷守节。即是改仕朱明的进士之中,有少数是出於被迫,心中可能长怀元室。可见易代之际的进士多数忠於元朝。
元明之际进士的政治抉择或可与宋元之际略作比较。陈得芝教授〈论宋元之际士人的思想与政治动向〉对宋季理宗,度宗二朝三百二十八名进士在宋元之际的政治动向作出统计:以身殉国者七十一人(21。65%),入元退隐不仕者一百七十四人(53。05%),归降及出仕元朝者八十三人(25。3%)。
该文指出,虽然两次易代时的时代氛围大不相同,但可看出宋末殉国进士之比率不高於元末,改仕新朝者低於元明之际亦不多,唯有宋元之际退为遗民者的比率远高於元明之际不少。 自族群差异言之,「忠元」型进士中,四大族群皆各占一定比率。殉国进士五十一人中,非汉族十九人(蒙古五,色目十二,蒙古或色目二),占总数的37。3%;汉族三十二人(汉人十五,南人十七),占62。7%。遗民三十二人中,非汉族五人(蒙古一,色目三,蒙古或色目一),占总数的15。6%;汉族二十七(汉人八,南人十九),占84。4%。 北归外奔四名进士中,非汉族三人(色目二,蒙古一),占75%;汉族一人(为汉人),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