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吧 关注:39,657贴子:1,754,341
  • 5回复贴,共1

君臣大义大于夷夏之辨——元末进士的政治选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萧启庆先生在台大历史学报上发表了《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 ——以各族进士为中心 》一文,以各族进士为中心,探讨士人对元明鼎革的各种反应。 全文共胪列易代之际作出不同抉择的进士共一四四人次,依抉择者对元室的态度之不同,进而整合为三型:
(一)"忠元"型:包括「忠义」,「遗民」及「北归外奔」。殉国的忠义与守节的遗民固然是为元朝尽忠,追随元帝北归朔漠当然亦是忠臣,自我流放外国则是一种变相的遗民,故三者皆属「忠元」型。前列忠义五十一人,占总数的35。4%;遗民三十二人,占22。2%;而北归外奔者四人,占2。8%。三者合计八十七人,比率高达60。4%。
(二)「背元」型:出仕群雄与明朝者皆是变节改仕二主,可称为「背元」型的抉择。出仕明朝者四十一人,占28。5%。出仕群雄四人,占2。8%。二者合计四十五人,比率为31。3%。
(三)「隐遁」型,乃指前述在元亡之前退为「逸民」者,共十二人,占8。3%。 因而,「忠元」的进士远多於「背元」者。
事实上,即在「隐遁」型及「背元」型中若干进士心中仍然忠於元室。逸民於元亡之前即已退隐,表面上看来,其人既非忠元,亦非背元。实际上,不少逸民因处於群雄统治之下而遁居山林,但自认是为元廷守节。即是改仕朱明的进士之中,有少数是出於被迫,心中可能长怀元室。可见易代之际的进士多数忠於元朝。
元明之际进士的政治抉择或可与宋元之际略作比较。陈得芝教授〈论宋元之际士人的思想与政治动向〉对宋季理宗,度宗二朝三百二十八名进士在宋元之际的政治动向作出统计:以身殉国者七十一人(21。65%),入元退隐不仕者一百七十四人(53。05%),归降及出仕元朝者八十三人(25。3%)。
该文指出,虽然两次易代时的时代氛围大不相同,但可看出宋末殉国进士之比率不高於元末,改仕新朝者低於元明之际亦不多,唯有宋元之际退为遗民者的比率远高於元明之际不少。 自族群差异言之,「忠元」型进士中,四大族群皆各占一定比率。殉国进士五十一人中,非汉族十九人(蒙古五,色目十二,蒙古或色目二),占总数的37。3%;汉族三十二人(汉人十五,南人十七),占62。7%。遗民三十二人中,非汉族五人(蒙古一,色目三,蒙古或色目一),占总数的15。6%;汉族二十七(汉人八,南人十九),占84。4%。 北归外奔四名进士中,非汉族三人(色目二,蒙古一),占75%;汉族一人(为汉人),占25%。



1楼2010-03-08 21:06回复
    也谈元朝遗民的浩然正气
    http://tieba.baidu.com/f?kz=676379520
    [历史反思]从元代遗民看中国的“民族主义”(第七期)姚大力
    http://tieba.baidu.com/f?kz=670141999
    谁说英雄泯灭,元朝忠臣烈士都被明朝祀入历代忠良祠
    http://tieba.baidu.com/f?kz=723652881
    


    3楼2010-03-08 21:17
    回复
      2025-08-14 05:15: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12楼
      不好意思,我那天发好贴就下线了,没看到没删的楼层。


      16楼2010-03-10 18:55
      回复
        回复:14楼
        不否认忠于旧朝的贞烈之人,但依旧是要注意不愿意被明政府清算而作此选择的,
        另外汉臣自&&&杀,也有不愿意连累家族、宗族等的现实考量。
        毕竟朱元璋起义的名义里就有驱逐元统治者的理念在,他在元末首要拉拢的对象是对元统治者不满的人。
        ==========================================================
        逐条反驳。
        一. 忠元的人是害怕清算吗?
        不害怕! 朱元璋将“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一条编入“真犯死罪”和“应合抄札家属”条例,写进他的《大诰》里。
        目的就是针对不愿为他所用的元朝遗民。 这说明朱元璋对元朝遗民的态度不是清算,而是希望为自己所用。同时因为大量元朝遗民拒绝仕明而愤怒。
        二.“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有号召力吗?
        丝毫没有! 元末最著名的抵抗力量,被朱元璋誉为“中华奇男子”的王保保就是汉族地主武装的代表。
            元末殉国进士五十一人中,非汉族十九人(蒙古五,色目十二,蒙古或色目二),占总数的37。3%;汉族三十二人(汉人十五,南人十七),占62。7%。遗民三十二人中,非汉族五人(蒙古一,色目三,蒙古或色目一),占总数的15。6%;汉族二十七(汉人八,南人十九),占84。4%。 北归外奔四名进士中,非汉族三人(色目二,蒙古一),占75%;汉族一人(为汉人),占25%。
        三.朱元璋到底做了什么才赢得民心? 才让蒙古人纷纷归附?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他还反复强调自己“取天下于群雄,不在元氏之手。”
        朱元璋曾经说过:“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明朝取代元朝,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胡汉一家”的局面没有改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令宋濂等文人撰修《元史》,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承认其正统地位,编写了《本纪》,《元史本纪第一》开篇云:“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
             
              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祭祀从伏羲到忽必烈的16个中国帝王,自称继承了他们的大统;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国历代名臣37人,包括关羽、岳飞等汉族名将,也包括木黎华、博尔忽、博尔术、赤佬温、伯颜等蒙古族将领。
        


        17楼2010-03-10 19:08
        回复
          回复:18楼
          那么说朱元璋 的政治心理中的蒙古人成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比如朱元璋将王保保的妹妹,扩廓铁木尔的女儿,纳为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的妃子。
          再比如蒙古《黄金史纲》中说大都城破时,顺帝的妃子弘吉剌氏(弘吉剌部盛产美女,自成吉思汗起,弘吉剌部即为孛儿只斤氏的世代姻亲。)已经怀孕三个月,没有来得及逃出,躲在一个大瓮中避难。被明军搜出后为朱元璋纳为妃子。
          据各类汉人的野史如《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奉先殿序》记载,朱棣就是弘吉剌氏所生。
          


          19楼2010-03-10 19:57
          回复
            回复:20楼
            其一,忠元的人是害怕清算吗?  
            ——————————————————————————
            非也,其实为中国人传统的君臣之义作祟也,伯夷、叔齐坚持不食周粟而亡,难道代表商纣公义而周武昏聩?
            ================================================
            元朝遗民完全可以成为明朝的高官,但是殉节的比例却如此之高。 这种汉文化中不朽的精神才是历史的沉淀! 称之为“君臣之义的作祟”,实为种族主义心态的“作祟”!
            二.“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有号召力吗?
            ——————————————————————————
            王保保母亲乃蒙古人,算来应只是半个汉族,不知他何时成了代表性人物了。
            =====================================================
            那不妨看看「背元」型代表 刘伯温的诗文吧
            忧怀
            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
            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
            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困诛求。
            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怪无人借箸筹。
            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
            闻道高邮已撤围,却愁淮甸未全归。
            圣朝雅重怀柔策,诸将当知掳掠非。
            尧帝封疆元荡荡,世皇功业甚巍巍。
            忠臣义士同休戚,纵欲寻安总祸机
            读刘伯温诗文,感斯人忠元之情
            三.朱元璋到底做了什么才赢得民心? 才让蒙古人纷纷归附?
            ——————————————————————————
            举证的时候,最好给出出处。我只知道第一句“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出自《明史》,其它的呢?
            ========================================
            《明太祖实录》
            


            22楼2010-03-10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