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吧 关注:83,261贴子:189,793
  • 6回复贴,共1

《金缕曲》(且住为佳耳)作者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在吧里分享过核心观点,近期写成了文章,正准备投稿,发现已经有人发了。我很……难过。


IP属地:河南1楼2021-06-10 15:28回复
    《金缕曲》(且住为佳耳)作者考
    摘要:长久以来,《金缕曲》(且住为佳耳)一词一直被视为是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友情的重要见证。然而,此词的作者并非顾贞观,而是清初经学大家阎若璩。本文对词之作者重新考证,希望借此厘清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一段交往,同时,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阎若璩被历史遮掩的文学风采。
    关键词:顾贞观;阎若璩;阎玚次;纳兰性德;《金缕曲》;《今词初集》
    康熙十五年(1676)春夏之季,顾贞观入京,经严绳孙等人介绍,得以结识纳兰性德。二人初一见面,纳兰性德就以知己相待,创作了《金缕曲》(德也狂生耳)一词。此词一出,在当时立即引起不小的轰动,徐釚《词苑丛谈》记载:“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1]这是二人交往的开端。据说顾贞观当即和词一首作为回应,即《金缕曲》(且住为佳耳)一词。这段文坛佳话至今仍在流传。然而,所谓和词实非顾贞观所作,作者另有其人。
    一、作者争议
    有关《金缕曲》(且住为佳耳)一词的作者争议,赵秀亭先生1992年曾在《纳兰丛话》一文中首次提及,为方便展开讨论,引述如下:
    “且住为佳耳。任相猜、驰笺紫阁,曳裙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报薄,只千金当洒平生泪。曾不值、一杯水。 歌残击筑心逾醉,忆当年、侯生垂老,始逢无忌。亲在许身犹未得,侠烈今生已矣。但结托、来生休悔。俄顷重投胶在漆,似旧曾相识屠沽里。名预籍,石函记。”此顾贞观《金缕曲·酬容若见赠次原韵》词也,见《弹指词》。词尾有梁汾附记云:“岁丙辰,容若年二十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阕为余题照,极感其意,而私讶他生再接殊不祥,何意为乙丑五月之谶也,伤哉!”此词为梁汾之作,当无疑议。然检《今词初集》,于此词下署名则阎玚次也。又检蒋氏《瑶华[2]集》、沈氏《古今词选》,并作阎玚次词。《弹指词》《今词初集》皆顾氏手订,何竟歧二若是?蒋景祁、沈时栋俱顾氏文友,而皆归之阎氏,此事殊不可解。又检《瑶华集·词人录》,列玚次为山西籍,而字里、宦爵、著作均阙如。如此隐约诡秘,于《瑶华》五百词人中,概无第二人,实可怪异。征之海内博雅,或有得解此迷者乎?[3]
    自赵秀亭先生发问之后,几十年间未见有人回应,可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今词初集》是纳兰性德和顾贞观二人手订,顾贞观没有弄错自己作品的可能;另一方面,《弹指词》是顾贞观本人的词集,此词赫然在内,当是顾贞观的作品无疑。如此矛盾,着实令人费解。后世的研究者于此未加留意,提及此词皆以为是顾贞观所作,使得作者问题愈发被遮蔽。
    二、词作者并非顾贞观
    1.现存《弹指词》并非出自“顾贞观手订”
    据黄浩然考证,《弹指词》现存最早的刻本是雍正二年(1724)本,由姚廷谦和杜诏二人“重加校刊行世”,是书有三卷,收词200阕。乾隆十八年(1753),顾贞观之孙顾锺珦刻两卷本《弹指词》,收词242阕,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新刷印。两卷本流传较广,海宁陈氏聚珍本、《四库备要》本、《清名家词》本、《续修四库全书》本,皆从此本而来。光绪四年(1878),顾绶珊重刻三卷本《弹指词》,光绪十九年(1893),续刊《弹指词补遗》一卷。[4]
    顾贞观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上各版《弹指词》皆成书于其身后,且经过重新校刊,显然已非“顾贞观手订”。《今词初集》的具体刊刻时间虽然尚存争议,但是每卷卷首有“西神顾贞观梁汾、长白成德容若同选”字样,书前鲁超题辞以及书后毛际可跋文,皆言此集成于二人之手,可证《今词初集》曾经顾贞观手订,所载内容远较现存之《弹指词》可靠。
    2.当时选本或不收此词,或题作阎玚次
    纳兰性德《金缕曲》(德也狂生耳)词一出,曾被竞相传写,为其博得巨大的声誉,除了《今词初集》之外,《东白堂词选初集》《百名家词钞》《古今词选》都曾选入此词。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作为事件另一方的当事人,所谓顾贞观的和词却并未见诸上述选集。扩大考查范围,发现《国朝词选》《绝妙好辞今辑》《草堂嗣响》《梁溪词选》亦未选入此词。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一段广为流传的友情故事,为什么只有一方的作品被广为传唱,而另一方的和词却不见流传?
    更奇怪的是,《瑶华集》和《古今词选》选入了此词,但是,作者均题为阎玚次。《古今词选》一书由顾贞观作序,顾贞观曾阅览过此集;《瑶华集》的编者是蒋景祁,其与顾贞观有过一定的交往。二者皆题为阎玚次,应当有所依据。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金缕曲》(且住为佳耳)在当时未以顾贞观之名流传,合理的推测是,作者并非是顾贞观。《今词初集》经顾贞观手订,《古今词选》曾经顾贞观寓目,《瑶华集》编者与顾贞观相识,其所记载应当是非常可靠的。
    3.《金缕曲》(且住为佳耳)误入《弹指词》中
    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携小像[5]进京,据赵秀亭先生介绍,此画上有顾贞观自题《梅影》一词[6],词前有小序:“金校书临别为余写照,曹秋岳先生属赋长调记之。是夜积雪堆檐,拥炉沉醉,词成后都不知为何语。先生名之曰《梅影》,因图中有照水一枝也。”[7]纳兰性德观此画,读此词,识此人,顿生知己之感,首题《金缕曲》(德也狂生耳)一词。此词一出,曾引发一定的热潮,在他之后,不少文人也进行了同题唱和。毛际可、徐釚等人都有和词传世,阎若璩《金缕曲》一词的副题为“和成容若赠梁汾之作”,很明显也是当时的唱和之作。如果说此词是顾贞观所作,何以顾贞观只回应纳兰性德一人?顾贞观《梅影》一词是“唱”,纳兰性德、徐釚、毛际可、阎若璩等人所作之词都为“和”,一唱众和,已经完成了一次词学活动,顾贞观没有必要再“和”一次予以一一回应。
    《弹指词》于此词后附录了一段文字,介绍了纳兰性德创作《金缕曲》一词的缘由,以及对其离世的痛惜。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文字,后人在整理顾贞观词集的时候,才将其误收入顾贞观集中,由此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三、阎玚次其人
    查阅当时的文献资料,有关阎玚次的信息寥寥无几。《瑶华集》附录有词人表,对入选词人的字号、籍贯、官职、词集等信息,所载较详,而阎玚次除了知道其为山西籍外,再没有别的信息,这在一众词人中亦属特殊。《古今词选》列有词人表,上面写明他是“山阳人”,此外亦无其他信息。山阳县在清代有两处,一在陕西,一在江苏,无论在何地,显然都与“山西”分属两地。如此看来,阎玚次确实如赵秀亭先生所言一样,是一个“隐约诡秘”之人。
    笔者在检阅相关资料时,发现阎玚次的信息与阎若璩有若干巧合之处,阎玚次可能正是阎若璩。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名字相关。首先,两人都姓阎;其次,“若璩”和“玚次”相对应。前者无需多费口舌,后者需要阐释一二。阎若璩,字百诗,张友椿曾指出阎若璩名、字与应璩的联系:“若璩命名取字,盖取诸魏汝南应休琏著诗之义。休琏名璩,是三国邺下七才子应玚弟,仕魏为侍中。时曹爽专政,璩著百一诗讽之,言当事者或百虑一失也。”[8]应璩乃应玚之弟,“若璩”也正和“玚次”相对应。
    第二,籍贯一致。上文已经提到,阎玚次既属“山西”,又在“山阳”,阎若璩与之一致。赵执信在《潜丘先生墓志并铭》中记载:“先世太原人,自六世祖讳居訚始迁山阳。”[9]杭世骏所记与之略有差别,称其“祖居山西太原县之西寨村,五世祖始居淮安”,[10]虽然对于迁入的具体时间有争议,但是此处之“山阳”,可以知道是指隶属于江苏淮安的“山阳县”。另外,据杭世骏记载,阎若璩后来又曾改籍回山西:“康熙元年(1662),始游京师,合肥龚鼎孳为宗伯,相知最深,颇为延誉,由是知名,旋以侨籍改归,饩于太原。”[11]可能正是受改籍的影响,所以《瑶华集》和《古今词选》才或将阎玚次归入“山西”,或归入“山阳”。
    第三,有资料显示阎若璩字玚次。张穆《殷斋诗文集》卷四《沈果堂钞尚书古文疏证五卷本跋》提到:“潜丘,字百诗,据刻本第十七篇两出阎若璩之名,沈本皆作阎玚次,是又字玚次也。”[12]所谓“沈果堂钞”,是指长洲沈彤抄本。叶启勋曾购得此书,并为其作跋,其中也提到:“潜丘又字玚次,赖此抄本,得据以补入所撰《潜丘年谱》中。”[13]
    第四,阎若璩与顾贞观素有来往。顾贞观有《风流子》(十年才一觉)一词,词曰:
    辛亥春月告归,得请,途次寄阎百诗,自此不复梦入春明矣。
    十年才一觉,东华梦、依旧五云高。忆雉尾春移,催吟芍药,螭头晚直,待赐樱桃。天颜近、帐前分玉弝,鞍侧委珠袍。罢猎归来,远山当镜,承恩捧出,叠雪挥毫。 宋家墙东畔,窥闲丽、枉自暮暮朝朝。身逐宫沟片叶,已怯波涛。况爱闲多病,乡心易逐,阻风中酒,浪迹难招。判共美人香草,零落江皋。[14]
    辛亥,即康熙十年(1671),此年魏介裔被李之芳弹劾去位,顾贞观受到牵连,告病南归。从词序内容来看,阎若璩和顾贞观在康熙十年(1671)就已相识,以词相寄,可能二人平素就有过诗词唱和。在本首词中,顾贞观将自己的失意、落寞,写入词中寄给阎若璩,表明二人并非泛泛之交。
    除此之外,阎若璩本人生长于诗文气息浓厚的家庭,擅长诗文词创作。其父名曰阎修龄,世称“牛叟先生”,赵执信说他“以文名一时,撰述甚富”,有《红鸥亭词》等集行世,《今词初集》收录其词一首。其母丁仙窈,亦能作诗填词,有才名。丁氏卒后,阎修龄曾作《兑阁遗徽》悼念亡妻。在如此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阎若璩,耳濡目染,于诗词一道也很擅长。杭世骏在《阎若璩传》中记载:“(阎若璩)出游巩昌,与陈秀才子寿一夕共成七言绝句百首,名曰《陇右倡和诗》。”[15]一夕可成百首,可谓才思敏捷,杭世骏又提到,阎若璩“诗有《眷西堂》《许剑亭》《秋山红树阁》《窈窕居》诸集”,[16]《潜丘札记》卷六也有诗赋一卷,均可证明阎若璩本人亦擅长文学创作。可能正是因为阎若璩于经学一道名气甚大,完全掩盖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综上可知,“玚次”应当是阎若璩的字,二者实为一人。
    四、结 语
    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的友情,三百年来传唱不休,然而《金缕曲》(且住为佳耳)并非顾贞观的唱和之作,应将其著作权归还给阎若璩。作者问题虽然暂时得以解决,然而仍存有新的问题。第一,《瑶华集》和《古今词选》对于阎玚次的信息语焉不详,《古今词选》甚至将阎玚次“字号”的位置涂有墨钉,似乎表明当时的选家并不知晓阎玚次其人。第二,《弹指词》所录之《金缕曲》,与其他各本差异较大。关于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清)徐釚.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3.
    [2]原稿误作“花”,此处改正。
    [3]赵秀亭.纳兰丛话[J].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4]黄浩然.顾贞观《弹指词》版本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3).
    [5]此图没有题名,各人称呼也不同,《今词初集》中,纳兰性德《金缕曲》一词有副题“题顾梁汾杵香小影”,毛际可和词之副题为“题顾梁汾佩剑投壶小影次成容若韵”,徐釚和词副题为“题顾舍人侧帽投壶图次成侍中原韵”。
    [6]赵秀亭.纳兰成德《侧帽词》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
    [7]张秉戍.弹指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91.
    [8]张友椿.阎若璩学谱 阎若璩年谱[M].太原:三晋出版社, 2016:261.
    [9](清)张穆撰;邓瑞点校.阎若璩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 1994:148—149.
    [10](清)张穆撰;邓瑞点校.阎若璩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1.
    [11](清)张穆撰;邓瑞点校.阎若璩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2.
    [12](清)张穆.《殷斋诗文集》,咸丰八年刻本.
    [13]叶启勋、叶启发撰;李军整理.二叶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6.
    [14]张秉戍.弹指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7.
    [15](清)张穆撰;邓瑞点校.阎若璩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 1994:152.
    [16](清)张穆撰;邓瑞点校.阎若璩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4.


    IP属地:河南2楼2021-06-10 15:28
    回复
      2025-07-31 03:24: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来还打算再修一修,我实在没心情了,就这样吧。


      IP属地:河南3楼2021-06-10 15:30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6-12 07:38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6-12 07:41
          回复
            我撤了。太忙了,不想分心,回完这个就会暂时把贴吧卸了。如果对文章感兴趣建议保存一份(这么说好不要脸),我有可能为了避免麻烦会删帖。拜拜,拜拜。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6-12 08:10
            回复
              更新一则资料:
              读到了顾贞观写的一篇书信,不长,不过我敲字慢,敲个开头:“历齐、鲁、燕、赵之墟,求友者三年,于燕惟得秦人杨端本,楚人王岱,越人叶雷生,淮阴阎若璩,暨君家大小阮,眼中寥落,多不过数人而已。”
              为什么没有纳兰,当然是因为这时候俩人还不认识咯。顾贞观和阎若璩的关系,应该比我原先设想的要更亲密。
              没别的了,撤了。


              IP属地:河南9楼2021-06-22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