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帖式繁密的往来,乾清门内每日寻常下暗流涌动的剧变,远非我等于史文墨迹中可循。这一健硕的肌体,延伸往帝国方寸间的根根血脉,精神得自隆宗门内,给养集自兵部调集,由点布面,震动着脉搏,彭勇着生机,遍布成安定的基础,绝不需要擅断的英雄主义。】
【世上有职守四方的兵弁,却从无有可放任流徙的权柄。无论慎固边防,抑或伐逆安攘,领内疆属,延至四裔诸国,皆是策令拟自乾清宫,奏事综汇军机处,太平治下,这是亘古不易的规程。纵有乱逆乍起,也当保有大局,先行调度统筹,尔后再有熟读兵法策略的将帅尽献资猷,计行两甄。】
【这便是君命。】
“将军领兵行事,只可察片面,却未能知战事全貌,如若‘不受君命’,一意孤行,未免不会以一子之利易至满盘皆输的终局,抑或是…”
【汉季失权柄, 董卓乱天常——抑或这是场终局未卜的谋逆。】
【饱蘸茶水的指曲着写就一字,未及结笔,又胡乱的涂开,晕成半案驳杂,一如这杂且乱的籍页。遂将盏子按置其上,转而后言】
“并非所有人都似周将军般公忠体国,安史之乱典犹在案,若非君臣互照肝胆,又有几人可真正托付?将在外或许偶有应对突变时局之策,但若置君命于不顾,总归是不忠、不敬。”
【我遍读《资治通鉴》,无字句不大书着‘惕栗’,无行页不重斥着‘乱臣贼子’,帝王是域中最大的执棋者,君命之所以是君命,在于其刚正法直之恩罚下的令行禁止。我惯奉威权,仰属霸道,从不相信授与重柄之下有全然的忠鲠之士、不二之臣,重刑之下,唯有惕伏才真正使人安心。】
“况且周将军始终未有善终。”
【擅权撄鳞,拥兵自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向来是最为堂皇的借口,如若不能成就残暴的搏杀,无异于自献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