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说,在《All Too Well》这首歌被各大乐评榜单“封神”之前,我是不大能get到这首歌的,确切说是之前并没特别注意到它,感觉风格平常,旋律不突出,音乐上不复杂,我也不太对她歌词所写的情感生活感兴趣,所以至少不会排进我个人最喜欢的泰勒作品之列,后来它被越来越多的乐评比如滚石、Pitchfork等评选为泰勒创作的巅峰之作,让我觉得若还忽略它实属说不过去,于是便特意在某些闲暇的日子里,正襟危坐地深度张开感官,让每一个敏感的毛孔都成为听觉接收的通道,用力地去聆听它,理智告诉我——“似乎是还不错”,当然这种感觉不错可能还带有一些自我说服、结论先行甚至于自恋的成分。 然而最近十分钟的重制版发布之后,倒是让我有些真情实感地理解这首歌了,她加入了更多的细节,配合着这些细节,她还增添了一些新的hook与旋律的过度,原版的旋律,我一直认为不属于特别有记忆点的,尤其是对于泰勒这样尤其会写旋律的歌手来说,她写过的比这首歌的旋律好听的太多了,而新版增添的旋律,似乎更为听觉友好,当然,这首歌最为重要的还是它的歌词。 我想泰勒本人是知道这首歌备受好评的“至关点”所在的,所以新版本中她把这些“点”更为用力地拓展、提亮、加深以及丰富化,经过这一系列凸显化的操作,突然就让这首歌的优点更明白了,她的歌词,有将时间冻结成一张刹那的画面,连同着情绪、氛围、心境与触觉都被保存在一个凝滞空间里的能力,非常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在我们的情感与人生经历里,最记忆犹新的画面多半不是单重感官的,而是混合着气味、声音、颜色、触觉等多重感官一同涌上来的立体记忆,把人彻底带回当时的所处时空之中,这是泰勒最为擅长的一种写法,她写推开门进入屋子的瞬间,本是再日常不过的场景,但她记得的是那天进门时的冷空气袭来;她写对方在十字路口险些闯了红灯,她记得的是对方朝她望过来的眼睛以及自己被风吹乱了头发;她写两人曾在午夜的冰箱前跳舞,借着冰箱昏黄的灯光,听者几乎能嗅到厨房与冰箱里逸散出的食物的气味,那是琐碎的生活日常恍如要地久天长的滋味;她写两人开车迷路在郊野,落叶纷纷,让人直接感受到秋凉与大地苍茫的动态;她写那条著名的旧围巾,几乎包含着身体的味道、材质的触感以及彼此交换过的体温;她写冬夜的大雪,想起两人十年前也曾看过这样的一场初雪,天地同态而不同时,这一切都是如此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然而,所有让人刻骨铭心、深刻怀念的美好记忆,同时必然存在着不可重现的失落与无法回头的既定事实,否则如果美好瞬间能够倒流与重复,刻骨铭心也就不复存在。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作为人这样的一种生物,需要承认的是,是心碎栽培了甜蜜,残酷孕育了美好,分离照亮了相聚,失去珍化了拥有,后者因为前者而熠熠闪耀、弥足珍贵,而前者因为后者而显得世事无常、身不由己。泰勒非常懂得这种一体两面、相辅相衬的强烈对比,在十分钟的版本中,她增添了更多控诉细节来加大这种“对比”的剂量,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上一刻还在午夜昏黄的冰箱灯前跳舞,下一秒就是誓言的破碎;上一刻还在他母亲相册的童年重温中脸红傻笑着,是人间冷暖,下一秒就不惜使用死亡意象让两人躺进坟墓,既是关系的隐喻又是带超现实感的残酷森气。这种对比的最高点是,上一刻还在洗手间内独自哭泣,娱乐场上的女明星的关切只会让人哭得更凶,而下一秒就是回到家常化的场景中,他如何逗父亲开心,有着热腾腾的人情,而立刻,庆祝与清冷齐聚,又是二十一岁生日宴上等不来的无比落空。 就在我即将要认为十分钟版就是非常成功的拓展之时,我又去重听了九年前那版我一直get不到的五分钟的《All Too Well》,几乎就是在一瞬间,我被那个二十岁出头的青涩声线的泰勒给打动了,也顿时理解了原版《All Too Well》的珍贵之处,它的欲言又止、它的言不尽意,它的作为一个二十岁出头少女的天才的勾勒、心碎的隐藏以及丰富的延展,于是我发现,十分钟版本像是五分钟版本详尽的精彩解释说明书,是它拓展的会员加长体验,以及是一场游戏主线里迷雾散尽而进入的支线,让人去支线更深入地了解了故事内在,携带着从中获取到的信息与密码,再重回主线去体味本身已有的意味蕴藏。 反复听过两版后倒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十分钟版本由于足够的细节、具体、以及具有让人好奇的信息挖掘性,让人容易把重点落在两人关系中的龃龉与境遇对比上,而五分钟原版的《All Too Well》,因为一气呵成,点到为止,滚滚向前,反而落脚在对一种过去纯真的怀恋与纯真不可逆的叹息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没有个体信息量的失重,原版反而凸显出了一个更高的立意,一个是稚嫩的、心性单纯的、像小孩一样炙热又相信的,但却勇敢无畏,而另一个是圆滑的、老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却闪烁其词,充满对深度关系的恐惧与退缩,若结合现实传闻,退缩恐惧的那方也是因情感创伤所致,曾经未必没有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