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吧 关注:267,560贴子:18,141,651
  • 9回复贴,共1
转发供邮友欣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1-08 19:46回复
    30年前,一位专家在研究宋代佚名古画时,手表在灯光下折射的光芒,使他发现画中的树干好像有东西闪了一下,他好奇地拿起放大镜一瞧,忽然激动地哭道:没想到,几百年了,竟然被我发现了?
    画中树干藏了什么?为何让见多识广的专家激动到哭呢?
    原来他当时研究的一副宋画,由于一直以来不知道该画作者是谁?因此历代的收藏者称之为《双喜图》。
    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谁,但这幅作品,却被历代皇家和名家收藏,画上有宋理宗的“缉熙殿宝”,还有明太祖时“司印”等印章,其后还有个名家收藏印十多枚。
    该画描绘了一处土坡,一只野兔蹲在坡下,头顶上一只喜鹊站在枯枝上竭力鸣叫,另外一只在好像刚在枯枝上飞起,
    野兔因为喜鹊的鸣叫,一只前蹄举起却停驻不前,回头紧张的仰望着喜鹊,迷茫的看着喜鹊,似乎有些不解,又似乎明白了什么。
    野兔和喜鹊周围只有枯树、土坡、杂草和竹叶。专家们研究“双喜图”时,总是感到一种苍凉萧瑟感,因此人们认为该画并没那么简单,肯定有隐藏的玄机。
    而《双喜图》有三处地方,也让专家们很困惑
    一:该画叫做双喜图,但背景却不是鲜花盛开的春天,而是选择了荒凉的深秋作为背景。喜鹊和兔子的神态,也让人感受不到喜悦的气氛。也因此让专家们很纳闷,这到底是暗藏了什么寓意呢?
    谜题二:野兔和喜鹊相互都毫无威胁,野兔根本不需要那么紧张,但他却惊愕地回头而视喜鹊,画家想通过野兔和喜鹊的交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些谜团一直困扰着许多专家,但谜团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后来这位专家在研究古画时,机缘巧合之下,用十五倍的放大镜,无意间在画中的树干找到了隐藏了数百年的八个字“嘉祐辛丑年崔白笔”,自此他激动不已,因为他终于即开了数百年的谜团,为此甚为自豪。
    正是他的发现,人们终于知道《双喜图》作者,正是宋代著名的画家崔白icon,
    随着作者的确认,专家也解开了古画尘封千年的历史谜团,那么崔白的《双喜图》这一幅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呢?
    崔白,字子西,安徽凤阳人。前半生是个民间画工,60岁才进入了宋朝的画院,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不过他却是宋代首位把工笔和写意融为一体的画家,也是开北宋宫廷花鸟画开创新风领军人物,其门徒众多,因此备受后世的尊崇,
    在崔白作画,不仅只是为了再现自然,还在画中倾注了个人的情感,双喜图正是这样的作品。
    据说崔白创作的双喜图,隐藏了一个宋代皇宫的秘闻。事情源自一位公主与驸马,一位宦官的爱情纠葛,
    宋仁宗为了报答生母李氏。亲上加亲把福康公主赐给了李用的儿子李玮,岂料李玮出身寒门,即便是富贵了,也是个暴发户,无论是学识和涵养,都无法和文采飞扬,知书达理的福康公主相比。
    由此两人婚姻毫无幸福感可言,此时一位宦官梁怀吉悄悄地走进了福康公主的生活,这位梁怀吉和李玮不同,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是宋仁宗在公主出嫁时的内侍。没想到两个人却惺惺相惜。
    嘉祐年间一个夜晚,福康公主和梁怀吉赏月时,被家婆李母撞破。李母随即和公主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公主气愤得不得了,一气之下想进宫哀求宋仁宗,要求和驸马和离(古代夫妻双方和议后离婚,以和为贵之意)。
    可是宋仁宗没想到,福康公主与驸马,还有梁怀吉三人的事,很快地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由此公主被弹劾,宋仁宗无奈只好褫夺公主的封号,并且允许他与李玮和离。驸马李玮贬去卫州,梁怀吉较为可怜,被发配到洛阳负责看守皇陵。
    福康公主也因为心爱的人被发配远方,加上流言蜚语,内心的孤独,数次几近崩溃,宋仁宗无奈召回了梁怀吉,但宋仁宗去世前,福康公主和李炜复婚,但此后公主的生活暗淡无光,几年后,年仅33岁的福康公主,在病痛缠身郁郁而终。
    李玮因此被宋神宗夺取驸马名号,贬为郴州团练使,这段爱恨情仇才落下了帷幕。这件事后来传到了崔白的耳朵里,《双喜图》正是寓意福康公主与太监梁怀吉这段爱情故事。
    在《双喜图》中,作者表达了对公主和梁怀吉的深切同情。两只喜鹊是指福康公主和梁怀吉,受惊的野兔则是李玮。
    《双喜图》用暗喻喜庆的喜鹊代表则美好的爱情,但在左下角的一只惊兔迷茫的眼神,其实正是驸马面对公主和梁怀吉爱情,内心感到惶恐不安。
    因此《双喜图》之谜也迎刃而解,画面选择凉风瑟瑟的秋天,而不是选择春天,因为它寓意则凄美的爱情,也因此画面给人一种苍凉感。
    而野兔正是驸马,他的身份特殊,却皇帝和公主之间,不知该如何面对,因此担惊受怕,即使他是被知道真相,也只能小心翼翼等待结果,而两只喜鹊寓意公主和梁怀吉。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爱慕,却不得不分离,而野兔头上的喜鹊,正是公主在声嘶力竭的对着驸马叫唤自己的不满意。
    崔白担心富含情绪会被发现,所以他把名字藏在树干上。因此后世不知道他所画的,不过正是他的用心良苦,才为后人留下这样一幅传世佳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1-08 19:4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1-08 23:01
      回复
        《五牛图》是唐代名相韩滉流传下来的画作,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人们赋予牛的很多吉祥的寓意,因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以牛为主题的绘画,而韩滉的《五牛图》其经典中的经典。
        《五牛图》据说是韩滉在一个巧合下创作而成的,韩滉和朋友讨论绘画,朋友问他:有人问,为啥画家很少画牛、马、羊等,即便是画也很少画得好的,说说你的看法 ?
        韩滉沉默了片刻,点头道“他说得很对,牛马羊等都是每天人们都见到的动物,如果画家观察不仔细,稍有疏忽人们就会发现,所以大部分的画家,都为了避免尴尬,很少对这方面题材进行创作。
        不过韩滉又补充说:假若画家能够用心地观察,其实把牛画的维妙维俏,并非难事!两人这番对话没多久,韩滉一次外出走在田间小路上,恰好当天阳光明媚,韩滉看到了牧童在开心的嬉戏,耕牛在悠闲的吃草的场景,韩滉忽然福至心灵,
        让随从备好笔墨,有如神助一般飞快的画出眼前的景象,回去以后又经过反复的修改,他完成了《五牛图》的创作。
        《五牛图》从唐到清被历代名家视为珍品,不过它也历经坎坷,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当人们激动的展开《五牛图》,打算一饱眼福的时候,却发现《五牛图》已是面目全非,由于多年没有被很好的维护,画面已经是遍布霉斑,而且蛀洞达数百处。
        1977年《五牛图》修复五牛图的重担,落在了年逾古稀的孙承枝身上,孙师傅自13岁接触古画修复,一辈子修复残破的古旧书画不计其数,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修复字画权威。
        不过他看到《五牛图》时,心情却异常的凝重、数日废寝忘食,陈图与几案上,反复的借助放大镜潜心研究和思索,因为他知道,这幅千年前的古画,修复的过程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古画修复八个步骤:清洗、揭心、修补、托心、贴折条、矾画心、全色与接笔、装裱。没一步都不能出错,其中特别是前面几步,如果稍有差池,对古画将会有不可损害是不可挽回的。
        一连几天,孙师傅仔细的研究,发现了多处拙劣补纸迹象,并且一些接笔处还出现了变色迹象,面对残破不堪的古画,人们都为孙师傅捏把汗。
        孙承枝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制定了一个修理计划。孙师傅认为《五牛图》的残损的虫蛀太多,修复五牛图的关键就是补洞。孙师傅再仔细研究原画质地,力求找到最接近的纸质。孙师傅在故宫库房反复筛选,择定质色相当的旧纸。
        几天后,修复工作正式开始,见孙师傅打算动手,人们都聚在了孙师傅的工作桌旁,打算看看孙师傅,是如何修复这幅千年前的古画!
        在众人的注视下,孙师傅挽起衣袖,将一壶开水倒入木盆内。众人很纳闷,孙师傅想干啥?不一会儿,只听众人“哎呀!”一声惊叫,孙师傅将一盘开水,直接绕到了五牛图上
        一些新人想,这画还能要吗?可孙师傅完全不管他们,专心地拿起了排笔蘸着开水,来来回回在画面刷洗,一边刷洗一边还用宣纸慢慢吸干。
        等孙师傅满头大汗的停手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五牛图上的霉斑消失了,古画焕然一新,和刚刚是判若两画。
        众人才明白,这是传说中的开水洗画了,不过洗画只是第一步。
        孙师傅再接再厉,继续用开水多次反复洗画,等水色逐渐变清透后,画面的纸色、墨彩、印鉴、题跋都清晰地显现出来。
        其后,孙师傅进入了较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揭除托纸,这一步许多行家都异常的谨慎,一些新手更视为畏途。
        因为古画在装裱分为四层。最里面的为画心,贴着画心被称为命纸,命纸后面两层叫做背纸。孙承枝即便经验丰富,这一个环节他也是异常谨慎,
        他拿着镊子,一寸一寸地揭开命纸,揭除命纸是修复关键中的关键,因这一步稍有差池,要不酒水揭掉画心;要不导致古画掉色;如果揭得不匀,会导致画面损伤,
        有时候还会出现揭掉了命纸,画心却粘在了案起不了台,如果勉强起台就会出现破碎的情况,因此孙师傅小心翼翼地进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师傅足足花了五天的时间,终于完好无损地揭开命纸,此时他才放下心头大石。
        其后孙师傅并没有松懈,面对《五牛图》上的蛀洞,孙师傅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每一处地缘口纹路、虫蛀的情况,
        人们每天都会看到孙师傅戴着老花镜,再将事先选好的纸张,进行裁割粘连缀合,全神贯注运用了掏、转、补、刮,各种工艺,将《五牛图》的蛀洞补缀得厚薄均匀,不留痕迹。
        其后,孙师傅又细心完成了托心、全色、接笔等修复工作。历时8个月的时间,曾经千疮百孔的五牛图,在孙承枝师傅的妙手下焕然一新。
        修复好的《五牛图》做为国宝级文物icon,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它的重生得益孙承枝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而像孙承枝师傅一样,一直默默无闻坚持文物修复工作,传承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文物修复师们,同样也是我们的“国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1-09 00:00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1-09 00:01
          回复
            几年前,上海一位小学生上美术课时,指着课本古画问老师:老师,宋朝就有逗猫棒icon了吗?没想到老师告诉他,宋朝不但有逗猫棒,还有宠物美容店和猫粮店,不信我给你说说,随后她给孩子们讲解这幅《冬日婴戏图》。
            小学生说的这幅古画,叫做《冬日婴戏图》,传为北宋画家苏汉臣icon所绘画,汉唐icon时期,中国以孩童和猫为题材画作不多。不过到了宋朝,以孩子和猫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出现了井喷式发展。
            《冬日婴戏图》正是两者结合的佳作,画主要描绘的是,一个冬日的园林中,两姐弟在逗猫的情景。
            画中端庄聪慧的姐姐,手上持有一根细长竿子,杆子上还有一面小旗,左手像是挡着手执孔雀羽毛的弟弟。
            姐姐将头微微左侧,两眼注视不远去在蹦跳,白底黑花的小猫咪,似乎好像在防范,又似乎在逗弄。她身后的弟弟,手上提着一根红线,红线上捆着一根孔雀羽毛,
            在他们不远处,那只活泼可爱的白底黑花的小猫咪,好像是被他们的手里拿的逗猫棒吸引了,忽然来了兴致,停止了蹦跳,稍微扭头看着两姐弟,举起了毛茸茸的前足,作势欲扑的模样。
            不知道是不是,姐姐发现小猫要扑过来,怕小猫抓到弟弟,姐姐伸出左手挡在弟弟面前,弟弟好像感到了害怕,躲到了姐姐的身后,悄悄的用两眼瞄了一样白底黑花的小猫咪。
            而此时两姐弟,手上的孔雀羽毛羽和彩旗依然在摇摆着,小猫咪被逗得一愣一愣,模样十分的可爱。
            在画的左侧假山上,梅花,山茶花icon,竹子icon和几朵兰花竞相开放,从梅花上我们能看到季节是冬天,但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山茶花和竹子,则预示不久以后,春节即将来临。
            两姐弟的打扮也非常独特,姐姐的头饰和衣服素净淡雅,而弟弟的发型,应该是经过精心地梳理的“释迦”头,从他们的穿衣打扮,能推测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当优越。
            《冬日婴戏图》没有提款,画中只有宋人题字,因为其画风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非常相似。后人认定他是苏汉臣的作品。
            《冬日婴戏图》作为中国一百幅名画之一,在中国书画历史具有一定的地位,1994年《冬日婴戏图》成为中国古代名画系列金银纪念币的主要图案,在该套纪念币发行了11枚币中,《冬日婴戏图》就占据了6枚。
            那么《冬日婴戏图》中姐弟俩手中,到底是拿着逗猫棒呢?
            其实逗猫棒的流行,也就是在近十年,对于画中两姐弟是否拿着逗猫棒,专家需要考证,不过中国人养猫逗猫的历史,却已经有两千多年,甚至更长。
            虽然猫并不是十二生肖之一,但是根据考古遗址和文献记载,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养猫,或者有人会很好奇,农耕社会中,猫不能生蛋,又不能帮助人在田间耕作,也不能拿来食用,但猫却不但走进千家万户,还成为了人们的宠物,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先民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抓田间的鼠害,猫字的来源,其中有个苗字,苗说的就是粮食和庄稼,因此猫和农耕还是息息相关的,
            到了宋朝,不仅是种庄稼的人喜欢养猫,《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文人和很喜欢养猫,为什么呢?
            原来也是因为老鼠,因为老鼠不但偷吃庄稼,还会咬坏文人收藏的书籍和书写的字画。而宋朝又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盛世,因此文人墨客为了治理鼠患,也喜欢养猫。
            而宋朝人养猫的规矩很多,和现在大为不同的就是,宋朝人要在外头“请”一只猫回家,不能叫买,而必须叫“聘”。就好像娶媳妇一样,要下聘礼
            没错!在宋朝你去别人家要一只猫,或者在外头请一只猫回家,叫做聘猫!
            “聘猫”自然要备好聘礼,聘礼多种多样,都是一些生活实用品,例如盐、糖、茶叶等等,至今南方icon一些地方,还保留这个习俗,你把猫给了亲朋好友,亲朋好友都会给封利士,或者一些东西,反正猫绝对不能白拿。
            那么如果时野猫怎么版,古人也很讲究,回带上小鱼干,给野猫或者野猫妈妈送上一串小鱼,只要猫咪肯接受了,那么就可以聘它回家了。
            聘回来之后,还要起名字,宋朝人起名字也非常的诗意,例如宋朝著名的诗人陆游icon,就是一个猫痴,家里养了十多只猫,他给猫咪起了雪儿、粉鼻等很好听的名字。
            和现代CFA认证品类的猫咪不同,千年前的宋朝人,对猫咪的分类只要两种,会抓老鼠和好看的,而CFA排除在名单外的中华田园猫icon,也就是狸花猫icon的,则是宋朝人最喜欢的猫咪。因为它不但会抓老鼠,而且又可爱和懂事,容易驯养而且还不挑食。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开封icon和临安的市集已经出售猫粮,还有人专做猫窝,同时还有给猫咪护理毛发服务等等,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宠物美容服务的国家。
            说到这里,最后老师告诉小朋友,从一幅中国古画,我们可以认识一段中国历史,从《冬日婴戏图》姐弟俩的表情,能够看到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
            画面虽然描绘的季节是在冬天,但活泼可爱的两姐弟,还要灵活的小猫咪,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童趣,让人看了不由想起童年时无拘无束的天真烂漫,不得感叹古代画家景寓意的功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11-09 12:1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11-09 12:13
              回复
                1748年,乾隆登上济南城楼远眺,远方景色似曾相识,他略有所思说:朕想起来了。立刻下旨让八百里快骑,回宫把宝贝给带过来?乾隆想到什么了呢?八百里快骑送过来的宝贝是啥?
                过了些时日,乾隆收到了快骑送来的宝贝,他再次登上城楼仔细在欣赏,乾隆越看越觉得哪里不对,半响后他惊喜发现画中一个错误,立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发现了什么,这件被他挑出毛病的宝贝是啥?
                原来当时乾隆到山东济南游玩,登上城楼发现了济南城外的鹊山icon和华不注山icon,他感觉这个景色似曾相识,但好似又略有不同。美丽的山水让乾隆雅兴大发,立刻命人马不停蹄,将挚爱的《鹊华秋色图icon》从皇宫送到济南。
                《鹊华秋色图》是宋元时期,著名画家赵孟頫icon的传世佳作,其上除了赵孟頫自己的题跋,还有明代著名收藏董其昌的题跋,清朝时该画收入了清宫。
                据说乾隆非常喜欢此画,经常命随从带着此画,他只有有雅兴就会展开此画欣赏,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核心的部分,纵仅有0.28米,横为0.9米,但由于为历代收藏家所喜爱,因此它被不断的题跋和衔接,变成了现在全长5米画作。
                《鹊华秋色图》更是创下了盖戳记录,根据专家的统计,至今它就在画面上的印章,就有57枚之多,画得左右两边,印章加起来有111枚,整幅画加起来有168枚印章,但从此幅画的名人题跋和印章,就能够看出被热爱的程度,同时也证明了它在中国美术史的江湖地位之高。
                虽然此画得到了历代收藏家和画家的青睐,但乾隆却发现了此画的一处瑕疵,这也是他自鸣得意的原因。
                原来乾隆非常喜欢该画,将之珍为秘宝,当他乾隆再次登上城楼沉醉于图与景会时,却发现赵孟頫在题记中一句“其东则鹊山也”,
                此时他的眼前,鹊山却明明在华山之西,题记中赵孟頫把两座山位置刚好调转了。乾隆敏锐地发现这点后,认为是赵孟頫“一时笔误”。
                虽然此画出现了笔误,但乾隆却非常的高兴。他立刻见缝插针,在已经忙满当当的画面上,先后题诗九处,特别是四首诗词,强调他看到的东华西鹊。
                赵孟頫真的是笔误吗?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为好友所做,赵孟頫博学多才,以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最为知名。而他的身份也不简单,是赵匡胤的十一世孙,
                42岁的赵孟頫因病告老还乡,为好友周密画了一幅描绘济南秋日美景的山水画。周密在当时也是一位名人,著名的《武林旧事》就是他编撰的。
                周密祖籍为山东,但从未回过故乡。为了让好友能够欣赏家乡的景色,刚刚在济南回到家乡的赵孟頫,凭借这记忆创作了《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采用了平远的构图法。赵孟頫独创性的将画面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构图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图中两山一圆一尖遥遥相望,刚柔并济,赵孟頫在创作《鹊华秋色图》时,在色彩的运用上巧妙地将水墨与青绿山水的融合起来。创作技法上,他大胆地运用了披麻皴,增强了近景和远景的体积感。这样的处理创造出清新的视觉感受,画中两座蓝色水晶般山丘,也被世世代代的观赏者赞叹不已
                更重要的《鹊华秋色图》并非一昧地在强调山水,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在画面下方的秋林中,还有几户人家,很明显传统农家和渔户。
                在画家笔下,一些渔民在张网等待鱼儿、一些则在打渔、远处还有一叶扁舟悠荡水上;不远处五头耕牛悠闲地在吃草,一位妇人真倚门张望,恰好有一个人又策杖穿过红叶走向几户人家。《鹊华秋色图》用的是写意笔法展现出了平澹内敛秋之意趣。
                《鹊华秋色图》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了历代画家和收藏家的挚爱,正是其笔墨自然,笔法简洁而不夸饰,并不过多的刻意展现技法,而是通过反映山村居民朴素的生活真貌细节,来展现出一副丰收后秋日的美好画卷。
                这种写实的手法在古代颇为难得,但又是他凭借记忆创作出来的,也因此不得不佩服赵孟頫意在笔先,以画寄意的能力。
                不过赵孟頫凭借记忆而化,真的画错了吗?
                其实根据乾隆对比,《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并没有画错,至今这两座山仍然屹立在济南城外,有兴趣的可以去对比一下。
                但乾隆却发现题记得中“其东则鹊山也”,把两座山的位置调转了,为何赵孟頫会出现如此的笔误呢?
                专家认为,主要是与古代方位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赵孟頫画中的鹊华二山,是从南往北的方位去观看的。
                如果你从南向北去观察,东边的华不注山在右,西边的鹊山在左。但如果从北往南观察,东边的华不注山则在左,右边的鹊山在西边。
                可能由于记忆的原因,或者文化因素,赵孟頫实记忆中是右华左鹊。赵孟頫“一时笔误”,源自他脑海中记忆保留的就是右华左鹊,但观其画作却没有出现方位差错,到底是他有意为之,还是隐喻些什么,还需要更多的专家进行考证。
                《鹊华秋色图》以壮丽的山河,呈现出宁静悠闲的田园气息,包含作者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对祖国大美河山的热爱,对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这才是《鹊华秋色图》隐藏的内涵,也是历代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11-11 15:49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11-11 15:49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2-12-20 2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