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吧 关注:601贴子:12,810

【淘来淘去】小玉的“痴人说书日志”(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书柜中的书越来越多,书们都在争抢书柜中的地位。《读书》杂志现在已经被挤出书柜,堆在书房的一角,如果它们会哭,必定每天在向隅而泣。
    一九九七年,我尚在国有企业做宣传工作,部门订阅了大量在我看来浪费纸张的刊物。领导知道我有清风乱翻书的习惯,同意给我阅一份刊物的机会。我想都没想,选了《读书》杂志。那时都说“南有《随笔》,北有《读书》”,“读《读书》四年,胜读大学”。这样一订就是八年,整整九十六期,一期不差。摆在书柜里的时候,有时站着欣赏,仿佛农夫看着一垄一垄的庄稼。二○○四年,不再做宣传工作了,也就停止了和《读书》的缘份,忙着所谓的事业。
    刚开始订阅那几年,看得比较仔细,但也并不能读懂每一篇文章,并且越来越读不懂。每期只挑浅显易懂的读,在那些看后不知所云的文章面前,只是一读三叹,叹作者和编辑高高在上,叹自己悟性太低,叹世间高文让人大开眼界。真是“高雅”的读物,雅是够雅的,就是有些太高了,高不可攀了。
    大约一九九九年的时候,《读书》杂志推出了《读书杂志20年》光盘。收录自一九七九年创刊至一九九八年底所有的文章、漫画、广告等,正如广告中所说“二十年风光,尽收眼底/花一年价钱,看二百期杂志”。共有三张盘,定价一百元。那时虽然自己收入仅四五百元,但还是咬牙邮购了一套。可惜这碟利用得不好,只搜索过几次,便束之高阁了。
    多年不看《读书》杂志了,听说它还在,听说它前一段时间惹争议,期待它的变。有一个时期,真的想将这近百期杂志处理掉,想想,还是没有舍得,毕竟这些连续的杂志里,有对书持续的爱在其中。



186楼2010-07-21 20:46
回复
      
    二○○九年三月三十日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曾经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我每天下班后,抖落一身的疲惫,一头钻进书房,面对一壁的书,心里想说的,恰恰就是这句话。只是他生在我前,被他抢先,否则这句话就应属在我的名下。
        每天,眼里不见到这些书,手里不翻着一本书,总感觉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一日不读书、两日不读书、哪怕三日不读书,能顿时缺心眼?缺德?都不会。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乏味。”这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别人是不会觉得你比以前更可恶的。所以,这就是一种多年习惯被打断后一种靠惯性滑行的失控状态,一种在平原生活多年一朝被突然安排到青藏高原的一种上不来气的缺氧状态,这是对常态的一种破坏。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书就相当于这肉、这竹,是维持我辈爱书者生活常态的必须品。好事者在此诗后添加的“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虽说因过于平实而不得好评,但确实道出了生活常态中蕴含的哲理,至少作者认为俗比瘦难以接受。
        说到俗,想到那天随便翻阅《随园诗话》卷一中看到,袁枚引本朝程鱼门的诗句:“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言对俗人。”对我而言,书最知己,不读即俗。当然,俗人没什么不好,甚至更好,只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187楼2010-07-21 20:47
    回复
        
      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好象真正收藏书的人都有一个雅好,即在书本图册的扉页钤印一方藏书印章,或圆或方,或朱或白,或大或小,或简或繁,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普通如“某某藏”、“某某读”,个性化的则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名人大家大都好此,如:鲁迅的 “周树人所藏”、张大千为“藏之大千”、俞平伯的“衡芷馆夫妇藏书画”、 茅盾的“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邓拓的“书生之气不可无”。 总之,藏书印既要表明所有私权,又要表达所具情趣。
          大约是一九九一年,我曾托一个并不懂篆刻的人在某店刻得一枚“玉之声印”,方形,塑料材质,透明,全没有金石之气。字体为篆书,但刻得太刻板,钤上之后,毫无生气,如公章一般。还记得花了五元钱,也算是个不小的数目。虽然拿到手后即感不满意,但既然已经刻了,那将就着用吧。此后很长时间,我写书法作品,钤印的就是这枚名章。九四年,我处理了一批觉得没有什么价值的旧书,为了让这批书记得他曾经的主人,就把此名章当成藏书章,在扉页上全部盖了一遍。这是我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钤有藏书章的书。现在想来,这些旧书都不该卖,很多是很好的外国名著,尤其有一些网格本。不知这些书现在流落在何乡?是否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回到他旧日主人手中?拿显微镜看,一篇篇书页上隐隐会有我的指纹在。新主人在看到印章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它们旧日主人的思量?
          两年前,一位老领导闲来无事,学弄篆刻,并给我刻了两枚名章和一枚闲章,却也并不是藏书章。现在还真的想拥有一枚藏书章,刻得最好有书卷气。不过,这也如同好书,要靠等待,要凭缘份的。
      


      188楼2010-07-21 20:47
      回复
        二○○九年四月三日
            好几天没去书店了,今天下班后,特意去了一趟书店,一无所获。也好,难得连续几日在书上没有支出,这样的宁静。
            取杂志:
            《读者欣赏》,二○○九年第四期。关于间谍的专题和进化论的内容可看;
            《三联生活周刊》,○九年第十一期。关于茶的内容应细看一下;
            《读者》,○九年第八期。梁文道的《烽火守书人》介绍的是在伊拉克战火纷飞的时候,从国外归来担当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伊斯康德。文章说,○三年美军入侵伊时,国图档案资料损失百分之六十,珍本藏书损失百分之九十五,手稿损失百分之二十五。伊斯康德每天在网上写日记,记述每天拯救图书资料的情况,赢得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后来弃而不写,只因不想拿身边人的苦难博得他人的同情。文章结尾还说伊国最近每月去图书馆人数达到九百了。读后在想,战争也赶不走图书馆晨的读书人,这是一群多么痴顽的人啊。


        191楼2010-07-21 20:50
        回复
          二○○九年四月五日
              早晨七点半许陪朋友到旧书摊看看,未新见可购旧书。因要上班,将史君交另一朋友接手,并嘱其别走。
              上班。
              晚上和几个朋友相聚,偶尔谈到书,更多的是扯淡。
              晚上史君继续留宿我家。他看书,我一本一本地修书。修书是要耐心的,剪刀、胶水、透明胶、镇尺一应俱全。书角折损的展开,纸边分层的粘上,标签能去的去掉,书页污染的擦拭。不光这几日的旧书,将很久以来的旧书顺便一起修理了。朋友在一旁说我的手艺不错。老婆在楼上问我你干什么呢,我说,弄修书。老婆特意到书房来看了一眼。你把我修了吧?!呵呵,老婆这本书可不好修,也不能轻易休书一封。
          


          193楼2010-07-21 20:55
          回复
              
            二○○九年四月六日
                今天还是休息,陪史君再到另外几个书店看看。他未收获,我却有所得。在一个新华书店,在史君看书时,我瞄上了旁边的书标。以前一直有,从未正眼看过。感觉这个小玩意不同于藏书票,印制也很好玩。书店里有不少种,忍不住买了两种:
                《藏书票风景(收藏卷)》,八枚,编号为2006-17 11195。原书为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兴文编。这套书标共收书中的十四枚藏书票,加上封面及内容简单和版权页,共十六面,双面印制。四十元。
                《记玉六记》,四枚,编号为2006-18 11118。原书为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选了六幅图,加上简短的文字。喜欢黄永玉,但此书尚未有。二十元。
                其它的那些,有的图案虽然不错,但自己的手里没有原书,不配着来趣味大减。以后再说吧。
            


            194楼2010-07-21 20:55
            回复
              二○○九年四月八日
              自己并不算老,却常常回想小时候的事。
              那时家在农村,不知道什么是书,一本也没看过,甚至连城里孩子都在看的小人书,我也一本没见过,更谈不上读。
              但我也有我的阅读天地。那时农村家里住的都是土房,每年过年之前,都要弄些纸来糊棚、墙和坑。棚一般是买专用糊棚纸,条条块块,花花绿绿。墙和坑当然不能用这种纸,最好是用大白纸,但也是买不起,就弄些报纸。报纸也不是轻易能弄到的。父亲在城里上班,可以从单位拿回来一些报纸。这些被糊在墙上和坑上的报纸成为了我的启蒙书和课外书。我小时即好学,凡是带字的纸片都不放过,何况这样大片大片的天地。躺在坑上,闭眼之前,俯仰之间,都可以这些规规矩矩的铅字。好多文章反反复复看过多遍,基本都能背下来了。但有时也感觉遗憾,好多时候正看到关键的地方,括号,下转第几版。而那一版正好在背面,糊上了,干着急没有办法,怪母亲在糊的时候怎么也不注意点。有的报纸都有两份以上重复的,应该正糊一张,然后反糊一张才是啊,这样不就能两面都看到了吗?还记得在一张副刊上看到一首诗,写着“外三首”,说什么也弄不明白这是啥意思啊!不过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诗:“辽南春来早,山欢水也笑……”呵呵。
              那是阅读资源稀缺的年代,却让人感到满足的年代,也许是欲望没有被勾引起来的原故吧。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你现在满足吗?我说,满足,但不知足。他问啥意思?我说,嘿嘿。


              196楼2010-07-21 20:56
              回复
                  
                二○○九年四月九日
                高中时候,家从农村搬到城里。还是城里好,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那时候极喜欢契诃夫的小说,课本之外,还尽可能找来所有能找到的他的小说来读,比如那篇《小公务员之死》看得乐而后哀。
                因为契诃夫,而喜欢上了短篇乃至极短篇小说。
                当时最喜欢的一份杂志是小小的《小小说选刊》,一个个小故事,短小,还富于情趣,好的还有出乎意料的结尾。不记得是在哪一期看过一篇,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冬季在公园散步,见一人落入冰窟窿,脱大衣奋而救之。谁曾想,上来离开围观人群,却见大衣不翼而飞。此人高唱费翔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而去。当时此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约是高二时吧,学校组织了一次口语作文,我代表我班参加。每人抽一个签儿,上面写着作文内容,抽完后给五分钟准备时间,然后回来口述作文给评委听。当时我抽得的一个签儿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不知怎么的,我直接就想到了那篇小说,现成的故事,不用构思了,就直接套用它,只不过改了背景,换了人物。我作文的时候,出口成章,甚至在引用费翔的歌曲时,我是唱出来的,这令评委感到很惊奇。
                不过,最终我只得了三等奖,不知为什么。没听到一二等奖的作文作得如何,不好评说。但一想,不过是自己偷偷借来的一个故事,三等就三等吧,反正评的也不是我。
                


                198楼2010-07-21 20:57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日
                  购新书一册:
                  《书房写意》,高信著,上海远东出版社二○○九年一版一印。书名为手写,并不算好。封面上的一幅小图,则很有味:一本精装旧书展开扉页,一人于书上跪而拜之,虔诚之极。原以为是写书房之文,翻看一下才知是于书房所写之文,即所谓的书话书,买了吧。近两年对书话书有点过于热衷,消磨了不少的时间。此书定价三十六元,太高。上海远东的书都有这个毛病,该社曾经出过不少的书影书,好是好,就是价昂让人气短。曾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买过《中国新文学作品系列:书影》两册,用的是铜版纸,但也不至于八十八元啊。同套书摆了一列,但只能拿起来翻翻看看,老老实实地原处放回。
                  


                  199楼2010-07-21 20:57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一日
                    读《嗜书瘾君子》,与其说写得有意思,宁毋说译得有趣味。但说实话,毕竟是有所本的翻译作品,不知是否忠于原文,是否与原文貌合神离。好象余光中说过,写诗和散文最忌用成语。我想翻译也应如是。但此书却大量运用成语,让人对译文顿生怀疑,急切地想看看原文到底是何等模样。如:“你耳听指谪诋毁,眼见讪笑讥讽。的确,那些从不犯瘾的同侪每每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三十页)这种行文简直是地道的中国文风。第七章标题甚至被译为“庞症博瘾”,不知怎么样的原文才能译成这样的偷梁换柱的成语。不管怎么说,这书虽然还未看完,还是觉得很对脾气,是爱书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第三章《自行检测:你到底是不是瘾君子》,书中探测毛病到底有多重,列出了二十五个是非题,例如:“你曾经谎报购书数量?”;“你曾经连翻都没翻就马上买下某本书?”;“床头随时搁着起码六本书?”等等。我拿着铅笔,或挑或叉,做完后,数了一下,一共十九个挑。一看答案:“要是你答‘是’的次数超过十二次,那就表示你现在已经跌进半空中,正扯着喉咙发出长长的尖叫划过崖壁,迟早会啪叽一声摔扁在谷底,扬起一阵尘土……”哎,这就是我的下场,“堕落”在书山。不知怎么,忽然想看香港的一部旧电影——《愈堕落愈英雄》。 


                    200楼2010-07-21 21:00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初中时,我家还在农村,那时没有看过多少书,文学视野极窄,但作文却每每被表扬宣读。一年级的时候,代表学校参加了一个县里的作文比赛。那个作文题不知是谁出的,很妙,要求续写故事。
                      现在记得原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地主胸无点墨,与一书生打赌:如果你能在书房内三年足不出户,我可以将全部家产输给你。双方立字为据。此后三年间,有人给书生送饭,他则手不释卷,目不窥园,苦读诗书。这一天,也就是协议约定最后一天,地主想自己如果真的输了,把全部家产给了书生,自己岂不是一穷二白,不行。于是他手持匕首,夜间悄悄来到书生的房间……
                      依稀记得,我是这样续的:地主趁夜色来到书生的卧室,床上躺着一人,蒙头而睡。他上去朝头部一刀,鲜血喷洒而出,然后夺门而逃。因后怕,一宿未睡。第二天不放心,还是要去书房看看。但看到的场景让他吃惊,他昨晚刺到的并不是人头,而是用猪吹子(猪尿包的俗称)装满淘高梁米的水。并在枕头旁边放着一个字条。上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逃之夭夭,奈何奈何!”是那书生料到地主必不肯轻易交出家产,略施小计,并已逃身。地主虚惊一场。但此虚心却让他心里不能宁静,不久,竟病了,再不久,却死了。临时之时,还在念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我自信写得还算有情节,有意义(当时作文要求要有意义),但成绩下来后,自己并未获奖。后来老师去查卷子,批语是:“构思新巧,但改变人物称谓。”这是什么意思?原来,我在写“那书生”时,因字草,批卷老师认为是“邢书生”。这可把我气够呛,但已经没有办法了。从此以后,下功夫苦练书法,几年后,确有小成,象模象样。
                      多年后,在读外国短篇小说时,看到了与上半节类似的作品,才愰然,原来出于此处。后半部的情节和我的肯定不一样了。但至于是哪部作品,或者是谁的作品,因当时并未记录,现在一点线索也想不起来,便无从查证了,亦为一憾。


                      202楼2010-07-21 21:01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四日
                        翻看多年前的读书笔记。录几则还有点意思的句子,并略加申说:
                        我且自在地做我的痴人,自在地说我的梦。[这种人生如痴人说梦的观念大约十多年前即已深植心中。看过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中,麦克白有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这句话深深地留在脑子里,但今天好信,查阅了一下人文精装版第五卷。朱生豪却译为:“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想了一下,可能是以前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时在序言中所看到的吧。但已经无从查证,《喧哗与骚动》这本不易看懂的书已经被我于多年前处理掉了。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的喧哗与骚动越来越多了。]
                        “亡”、“心”为“忙”、为“忘”,无心便可全部身心地去忙,忙便无心纠缠于烦恼;无心就可忘记一切,忘记一切,就达到无欲的境界。尼采说:“善忘为至乐之本”,济慈诗谓:“甜美之无记忆(sweet forgetting)”。[发现忙、忘与无心之关心,这也算是小小的发明。引诗好象来自钱锺书的《管锥编》的引句,但到于具体哪页,书太厚,没有标注,已经找不到了,虽然书就在身边。由此也想到,钱锺书从那么多书中挑选出那些他认为有用的观点、妙句,更不容易啊。]
                        自己并未七老八十,但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身上的疾病,也未免伤感。甚而常常想到自己老的时候,会是一付什么模样。老,悄悄地来,不容分说地侵占你,如在梦中欲喊无声,欲逃无力。莎士比亚乐观地说:“既乐且笑,以迎吾老”,我真得不如他乐观。几十年后,一个小老头,戴着一副小眼镜,手颤抖着,捧着一本书,看一会儿就捶捶腰,揉揉眼,那是怎样得不堪。[都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但,无时思有时,有时也极有必要。《红楼梦》里那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对有无的关系论述最深。]
                        今天就当这几句吧,眼睛有些累了。
                        


                        203楼2010-07-21 21:02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五日
                          继续翻看笔记,见里面夹着一份剪报,原来是自己一九九五年七月十日发在本企业报上的一篇旧稿。名为《凡人三省吾身》,手稿早没有了,抄录下来,虽然是做作的作品,但可心看出那时的一点想法。
                          (一)平凡
                          我这样对自己说:你只是个凡人,既不是贺知章惊呼李白为“谪仙人”的那种,也不是《魔鬼辞典》上“所谓凡人,就是那种自命不凡的人”那种,而是彻头彻尾平平凡凡的人。
                          不高傲、不孤僻、不偏执,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平凡的最好注角。你非人杰,更无鬼才,不能兼善天下,只能独善其身。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平平凡凡生活,这就是你的座右铭。
                          但,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而是要有个性、有主见、有特点,于自己的人生旷野中,达达驰骋,隆隆呐喊,这是凡人的不同凡响处。
                          (二)超脱
                          我这样对自己说:平凡只是凡人的外衣,超然才是凡人的心灵。
                          在这充满喧哗与骚动、傲慢与偏见的人世上,在百舸争流、人心浮噪的时代里,处处拥挤的是追腥逐臭、见利忘义的小人。金钱、地位、名利、美色,时时摄人魂魄、迷人心性。面对这些,世人或趋之若鹜,或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而你,既然要品尝真人生中的真滋味,就要出泥不染,洁身自好,澡心浴德,抱朴怀素。摈弃一切俗念,万念归一,以平和宁静的心情去寻找陌生已久的人生本义,亲近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王维诗曰:“人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不违心、不背信、不违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安稳稳,自自然然,逍遥而游于广袤天地之间。子风友雨,兄日弟月,神游物外,这才是你应追求的人生境界。
                          (三)奋斗
                          我这样对自己说,你要平凡要超脱,但你更要奋斗。
                          嵇康说“外荣华,去滋味,泳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违理之事。既然你已明了无为的真正含义,你更应奋发有为。时刻不要忘记心中既定的理想,那是自我天空的太阳。在走人生苦旅时,哪怕是走漆黑的夜,也有让艳阳在心中时刻高照。
                          要奋斗,就要吃苦、耐劳、受累、被辱,但所有一切都无所谓。也许理想仿佛《诗经》中的秋水伊人,永远飘忽不定,无从追寻,永远不能进入理想的天国。但这又何妨:“事事我曾奋争,成败不必在我。”只求默默耕耘,不问秋后收获。有人说你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你笑笑说:“任你说吧。我本来就是一个——凡人”
                          


                          204楼2010-07-21 21:02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不轻易做梦,昨晚却大梦一场。梦的是自己在某大书店,看到好多平日见不到的好书,比如民国版的《鲁迅全集》,还有一些高兴得忘记了什么名字,总之是一掷千金,酣畅淋漓,痛快之极。早晨醒来,将梦中情景跟老婆略略讲讲,老婆说,看你想书想得。
                            下午,老婆来电话,说某处有图书打折促销。听说此事后,竟然工作都有些干不下去了,常常走神儿,所谓心不在焉。心在哪呢?在书上。一直在想,究竟会是些什么书呢?是图书馆处理多年沉积的旧货?如果是这样能有些想要的。是政府为推进市民读书活动在则将各书店凑集到一起?这样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谁家有什么书,我可能比店主都清楚。能不能是与一些出版社合作组织进一些库存书呢?这样也零星会有一些喜欢的。总之,可别是将一些盗版书、礼品书来个集中大倾销,那是最要人命的。
                            下午终于还是请了个假,早从单位出来,一头扎进图书促销地。进去一看那阵式,心里一下子凉了,全是礼品书,基本都是十六开,精装本,盒装,不是文丛,就是文库。标价动辄上千,基本都是去掉一个零销售。转了一圈,没有一本能打动我。这样的书,白给我都不要。不过,并不都象我这样铁石心肠,还真有不少人一套一套地买,可能是要送人吧。被送的人不知会不会喜欢,反正,如果有人送给我,他转身一走我会立刻转手卖给收废纸的。当然,也不会有人送我。不知我者不会送我书,知我者不会送我这样的书。
                            摆在面前的破书,真有负我昨晚的好梦。看来现实和梦想总是有差距啊。 


                            205楼2010-07-21 21:05
                            回复
                              二○○九年四月十七日
                              翻看读书笔记。见录有《九二寒假杂感五首》,少年愁滋味,无病写呻吟。而今想来,不禁莞尔。今再录之,不避当年格律之疏失,聊记彼时之心境尔。
                              其一
                              千古今夜月,
                              明明上高楼。
                              清辉淡寒星,
                              残吠浓冷愁。
                              他日有何梦?
                              此际无甚由。
                              我思武陵入,
                              何论春夏秋。
                              其二
                              伤心事上伤心来,
                              无端眉宇皱不开。
                              黑风浸月微微冷,
                              老梦侵情淡淡哀。
                              始信千金难买笑,
                              终觉一世不卖乖。
                              此生但得莫虚掷,
                              寂寞时日情深埋。
                              其三
                              月白思如钩,
                              无语泪自流。
                              凭栏上九天,
                              靠枕湿双眸。
                              灯凉影亦凉,
                              人愁书更愁。
                              翰墨淋漓处,
                              幽情溢危楼。
                              其四
                              毕生求真意,
                              何方有空门。
                              山远淡香墨,
                              天高轻彩云。
                              蝶跳花心梦,
                              鱼逐水下魂。
                              茅屋蔽风雨,
                              快哉一仙神。
                              其五
                              由来几多恨,
                              黄粱梦亦香。
                              匆匆不忍顾,
                              碌碌实堪伤。
                              忆昨空费心,
                              痛今枉断肠。
                              无处写自然,
                              彷徨复彷徨。
                              


                              206楼2010-07-21 2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