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的鱼吧 关注:89贴子:6,657
  而停留在造物主视角去看世界内的经验主义,会发现它就像是一个球,无限膨胀无限接近造物主世界,球很小的时候,滋生的就是马后炮认知,经验越多思考越多认知就越多,最终会根据经验思考到造物主的世界来,就像三体火鸡科学家的世界,其实就是根据其他经验来假想的世界,再比如我说的造物主视角,也是根据玩游戏所看到的虚拟世界梦境世界,加上那些万有引力类的东西推出来了。由此呢,也就打破了固有的世界内视角,来到了造物主的视角,然后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无限大的玻璃球,我们生活在玻璃球里,造物主在玻璃球外,我们站在里面看到的只是球内的世间万物,看不到造物主,造物主却在掌控者我们。而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主义,都局限在这个世界之内,经验主义也是,但因为无限大所以级别最高。而经验主义和造物主思维的最大区别就是,经验主义只能根据经验,经验越多认知就越多,但始终局限在玻璃球内,而造物主思维是创造球内经验,造物主创造多少,经验主义就可以获得多少,造物主不创造,它就得不到,所以它就狭隘在这里。而这也是为什么有说世界已经几百年没出过大哲了,因为我说过,所有学科的根源在于世界的起源和真相,包括那些法律之类的东西,就是说法律的制定跟人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包括那些道德绑架的环保主义和艺术表达等等。而过去人们的主流认知全都局限在世界内的经验,并且几千年大方向已经挖得差不多了,所以很难出新的大流派。它就像地球一样,资源怎么挖也就那么多种类,不超出地球的视野就很难找到新的资源体系。当然啦,以认知来说,局限在地球之内也一定可以创造出地球外所有的资源,但也一定不能,并且相比地球外随手拈来的资源,可预见的是局限在地球内难度大太多。


IP属地:河南71楼2024-01-18 01:29
回复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造物主思维是分等级的,因为玻璃球内也可以有无数个造物主,就像我们活在一个玻璃球内,球外有个造物主,造物主其实也在一个玻璃球内,外面还有造物主。这个造物主是一个班级成员,坐在桌子上看玻璃球,周围一个班的同学都是造物主看着各自的玻璃球,谁也不比谁高级,然后还有一个看球的班主任,班主任有自己的球,还能管着学生的球,而他们同样在一个球内,然后无限套娃。所以所谓的世界外造物主至少代表的是那个不受任何影响的最高造物主,之内的造物主视角和思维也同样都局限在世界内的经验,不是真正的最视。而这里可能也有人会问,为何说至少代表最高造物主,因为最高造物主上面还有东西。比如前面推出的超存超知,而以超知我们又推出了无限的理和无限的道,进而推出无限的造物主认知。这个和最视有啥区别呢?就是说,以超知来说,一定存在最高造物主也创造不出来的东西,哪怕它创造了这个最不合理的世界。就好像我江某人是最高造物主,我背后有一个东西创造了我,但是那个东西又不存在,起源的合又不合理嘛。然后我江某人创造了一个玻璃球内的无限世界,但我也有我创造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也许后来我又能创造了,也许永远不能,就像现实中的电脑游戏,我可以创造简陋点的,科技进步了,我又能创造复杂点的,但是再怎么进步,我能力也有限,且同时别人可以创造我创造不了的,但这个人又不存在,或者说原本存在但被我嘎了。最高造物主也一样,不一定ta最高就一定万能,所以ta不能也不代表一定不能,这是一个认知,最高造物主能不能是能力问题,一定存在创造的可能是认知问题。而这种可能就认知来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最高造物主的能力,否则同样是一种狭隘的经验主义。


    IP属地:河南72楼2024-01-18 01:30
    回复
        所以最高造物主之外就可以看到更高的无限造物主视角,然后我们又可以想象到,经验主义是世界内最高的视角,因为经验无限多,而这无限多的经验来源于最高造物主,经验主义是发现经验,最高造物主是创造经验,它创造多少,经验主义就可以挖掘多少,也就是理论上可以挖掘无限经验获得无限认知,但造物主只创造了十万个,它就只能挖出来十万个,而开启了无限视角,就可以超越造物主继续去挖掘那些没创造出来的经验。那也就是说,我们存在超越最高造物主的可能,然而呢,又一定不能超越,比如我写了本小说,主人公根据经验思考世界真相,挖出了我江某人这个造物主,然后吐槽说我江某人好垃圾,创造那么个漏洞百出的世界,以他那无限的认知可以创造更完美的世界,所以他觉得超越了我。实际呢,他的命运他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我,我让他怎么想,他就只能怎么想,所以我江某人没有能力创造完美世界,不代表没有无限的认知,没有创造完美世界也可能只是我不想而已。所以能理解的就是,这个世界是各种意义上的无限,而我们的认知又根据经验始终在世界内和世界外的边缘徘徊,任何我们以为的世界外认知也都可能只是世界内的局限,而永远达不到那个真正世界外的视角。就像我可以推翻前面讲过的任何结论,否则就是一种局限,且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局限,就好比,如果我们定论了某件事,就代表我们认为这件事到头了,也就意味着有那么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我们继续探索下去的路。也就代表我们的认知被局限在了这堵墙之内,也就相当于局限在了那个玻璃球之内。而同样的,这一逻辑可以无限被反驳。


      IP属地:河南73楼2024-01-18 01:30
      回复
          至此也会发现,传统经验主义和我江某人的不太一样,区别在于江验包含了基因记忆和灵感乍现那些属于造物主视角的东西,所以江验实际属于最视,但又不一定,比如火鸡科学家,而这也就涉及到了第三点——认知的根。生活中常有熟练修车师傅,听音识坏,哪怕不知为何,而这又为何呢?经验之谈熟能生巧嘛,再如心理学,根据经验,这种行为是抑郁,那种是自闭,某种是反社会人格,某种是多重人格,这是一个认知体系a,代表一个低阶的造物主a。然后我们深究为何如此,研究出了荷尔蒙多巴胺那些东西。这是更深层次的认知体系b,也代表了更高一阶的造物主b,这一阶的认知体系b把上一阶的认知体系a包含在了玻璃球之内,由造物主b看管。而认知体系b,也就代表了认知体系a的根,而毫无疑问,a在b面前就是低级的经验之谈。


        IP属地:河南74楼2024-01-26 23:51
        回复
          接着我们进一步深究,人为何会分泌多巴胺和荷尔蒙,又为何能操纵人的情绪言行等等,因为如何如何,这又是更深层的高阶认知体系c,把b罩在玻璃球里,由造物主c看管。而c也就代表了a和b的根,a和b在c面前又都成了经验之谈。然后再继续深究,无限循环直到最高造物主等等,所以最高造物主或者说世界起源背后的理代表了整个世界认知的根和真相。而这里可能有疑问,为啥高一层,前面的根就成了经验呢?因为前面提过,造物主不单是一个劲地往后排,还有可能是平级。就好像让修车师傅修坦克,一样的响声不一样的问题。我们寻求两者认知的根,看到的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原理。也好像我们平时做数学题,4-1等于3,没任何毛病,哪用都ok。而4-1为何等于3,背后有一个认知体系。然而某种环境里,4-1不一定等于3,为什么,因为说的是一个四角正方形减一个角,那么它既能等于5又能等于4也能等于3甚至任何数,这是一个新的认知体系。但和传统的4-1等于3互相不影响,相比之下双方的答案就都只是经验之谈,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就像教室里同被老师管的学生,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根据具体的数,而如果不根据具体的数,就不归这个老师管,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共同逻辑,那就归其他老师管,然后又同时会被更高的造物主管。因为存在世界为何如此设定的问题?无限延伸。


          IP属地:河南75楼2024-01-26 23:53
          回复
              由此来说,马后炮是经验主义最低级的体现,又因为每层都有经验之谈,所以每层都存在马后炮,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经验少且无根,而马后炮其实也有高级视角,就是常被吐槽为上帝视角看问题,这其实是最狭隘的造物主视角。以单一结果论道,说得头头是道,ta怎么说都对,因为有那么一个鲜明的结果给ta保驾护航。实际上,以真正的上帝视角,或者说全知全能的无限造物主视角,一件事有无限的起点无限的逻辑和无限的结果,就像利威尔小队的团灭。但是另一方面,历史往往没有如果,如果真谈如果,那如果又太多了。就像利威尔小队,我们很难直观地整出其他结果,只能理论上,很难实际,尤其现实生活,且就算模拟出来,马后炮也可以无限反驳,因为每一个具体细节都有无限可能以导致无限结果,比如说阿尼瞎眼后小队选择四散而逃,阿尼再次变身,这时小队有足够时间逃走,且阿尼也很难辨出哪个是艾伦,所以大概率没问题,好,大概率这是最佳策,那万一阿尼真认出来了呢,艾伦独行被抓的概率必然比四个人时多。这也没问题,逃跑的时候往巨树高层飞就行了,那么茂密的地方,立体机动又那么快,很难被找到,但万一被找到了呢?再换句话来说,如果这是最佳策,那么他们选择戳瞎阿尼眼睛之前,就有足够的时间如此行为,干嘛冒大风险,不是多此一举嘛等等等等,不可能讨论出来个所以然,只不过到这里会发现,原本局限的马后炮,为了反驳为了不被打脸,开始打开视角思考更多可能,而非我们假设的结果,这本身就打了马后炮的脸。


            IP属地:河南76楼2024-01-26 23:53
            回复
                当然,新的问题也来了,无限可能而论不出结果怎么办,我们就得先理解无限可能如何产生,而这常体现于一念之差。过去我有过很多次一念之差或言行失控的状况,像被操纵般眼睁睁地看着失控的自己,把事情搞到一个原本能够遇见到的糟糕境地,或者事后难以置信自己为何会作出此种愚蠢的事。那到底为什么呢?背后一定有理,当我无数次回想那些觉得不属于自己的言行,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自己在当时都是有想法的,也大多是侥幸心理,然后被此驱动而行。至此我们先谈之前提到的,为何理性却还后悔。首先,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感性,也会因环境等因素实时产生和消失,而我们基本在时时刻刻,都会被其一主导,去做符合这一感性的事,比如瞌睡了就睡觉,但很饿,不吃睡不着,所以先吃饭。然而睡前吃饭会被打,相比挨饿更不想被打,所以忍着,但又不想忍,所以如何如何等等。当然,这里存在认知问题,就是知道睡前吃饭会被打。但是,既存的认知又会因感性等因素而暂时忘记或忽略,比如有个说法:“生气时,就回自己屋里打扫卫生,等打扫完卫生,会心平气和很多,再回想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问题,气也就消了,还收获一个干净的屋子。”这方法我试过,大多情况下很好用,但问题又在于,很多时候,人生气时,根本就想不起来这么做。而同时呢,感性也一样如此,比如废寝忘食,或专注于某事胳臂被划伤都没感觉,注意到后又剧痛无比。


              IP属地:河南77楼2024-01-26 23:54
              回复
                  所以当人被激怒时,愤怒往往就会占据此人感性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感性就全部都靠边站,要么忘记,要么不值一提,而人通常的感性是排斥负面情绪,那么此人此时首要的问题就是消除愤怒,而消除愤怒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消除愤怒源,而消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暴力。比如一个人被挑衅而愤怒,那么最直接有效的解怒法就是暴打挑衅者。然而,通常情况下,如此暴力是犯法要进监狱的,严重了要被嘎,而人往往存在不愿进监狱的感性。然后这两种感性会斗争,最后一方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影响此人言行。而当愤怒占据主导地位,就意味着当时对于这个人来说,哪怕进监狱也要暴打对方。然而既然有了觉悟,又为何会后悔呢,因为人往往知道嘎人会被判死刑且正常情绪下会觉得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嘎人被判刑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且负面情绪像失火,往往在一些前提条件下,随时间慢慢就会熄灭,而一般人往往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正常情绪下会觉得有负面情绪一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没必要到以命抵命的地步,尤其是还知道打扫卫生消气这种办法。然而当情绪上头,原本存在的怕受刑感性会被淡化甚至忽略掉,会受刑的认知也会忘记。这就像一个电影剧情黑帮双方剑拔弩张正要开干,有人提醒此地动静太大引来警察会被一锅端,双方瞬间打住。那么我代入其中一员,原本在脑海的想象里,这种情况不会出手,不出手就成了最终理性,但实际上,我忘了会被抓,原本存在的认知没了,在当时就等同于不知道会被抓。那么我的状态就等于是,要解决愤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暴力,而暴力没有代价,相比隐忍而持续被激怒甚至如何如何,暴力就是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办法,那么没理由不使用暴力,使用了暴力,暴力自然就成了最终的理性。


                IP属地:河南78楼2024-01-26 23:54
                回复
                    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来谈感性,噶人的罪恶感等等,这些前面讲过,会被忽略掉,或者临时质变,就是说,存在那种宁死也要噶人的人,比如报国仇家恨,所以情绪并非完全会随时间而渐灭,还可能越来越激化。对于这类人来说,只要把仇报了,进不进监狱死不死无所谓。而那种小事极度愤怒的人呢,会因为其他感性和认知的淡化变得同样不在乎生死,而当解决了愤怒源,愤怒已烟消云散,那么原本正常情绪下的感性和认知就又会慢慢恢复成那个知道会坐牢,不愿坐牢,觉得为鸡毛蒜皮小事噶人而坐牢非常不值得的状态。然而此时的正常情绪不得不面对一个原本正常情绪下不愿面对的后果,就自然会后悔,而这也是为什么存在理性但后悔的现象。而人们常常称愤怒状态的行为是不理性的,这其实只是对于那个正常状态来说,愤怒状态的行为对于愤怒状态来说其实也是理性的,这就像人不饿就不吃饭这是理性,饿了就吃也是理性,不能吃完不饿了又反过来批判且认为饿了吃饭不理性。然而呢,这个结论听起来又好像很不合理,问题出在哪呢?就是前者原本不愿意看到结局,而后者原本愿意,除非ta是想减肥但又忍不住吃。所以也就表明了至少两大问题,第一如何定义这俩状态,理性和非理性是冲突的,所以区别开来正常态可以定义为理智状态,愤怒态为不理智,虽然愤怒态有愤怒态的理智。其二是一般人纠结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想要避免不理智行为”那如何避免呢?既然搞清楚了原理那就能对症下药,比如想办法能时刻提醒自己离开愤怒源或保持认知。比如让旁人或者闹钟之类的能在关键时刻提醒或强制把自己拉出环境,或者早做心理准备熟能生巧,不过现实往往又比较复杂,比如一个人跟壮汉发生争执,自知打不过看四下无人本来打算找个台阶或直接认怂,反正没人知道。结果女友突然冒出来劝架,告诉他打不过别冲动,这一下突然面子上就挂不住了,好听点说不愿在女友面前当怂狗而燃起了斗志。而在这种新的强烈感性的主导下,瞬间就不怕打不过了,打不过也不在乎,因为比被打更耻辱的是在女友面前向人认怂。


                  IP属地:河南79楼2024-01-26 23:54
                  回复
                      当然啦,这时候也会有人来谈认知,就算你打了也会如何如何,比如女友觉得你鲁莽不可靠等等,亦或是相比互殴还有更好的办法挽回**的形象等等。然而呢,不确定的认知依然有很多,比如他女友不一定就觉得ta鲁莽,反而觉得英勇无畏很有魅力。再换句话来说,理智状态下,跟任何人都别争论,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嘎,哪怕看起来能打得过,那外界一直欺负他和女友,他一直如此理智地认怂避险,还劝告女友忍耐,她女友必然会一直觉得他靠谱吗?所以我们不能假设世界一定只能那样,甚至马后炮地按结果说,他女友看他冲动最后被打得鼻青脸肿而觉得他鲁莽不靠谱,甚至还当场甩了他投入那个壮汉怀抱就说他如何如何,如果我们的认知只停留在这里,那也可以说是不理智,因为现实会教我们做人。当我们认为此时认怂一定就ok的时候,反而可能会落入各种不愿看到的局面,不认怂呢,哪怕被打鼻青脸肿,他女友也可能反而觉得他更有魅力,愿意追随着他,认为那个壮汉只是欺负弱小。毕竟一千人一千哈姆雷特嘛,不同人不同想法,同一人上一秒和下一秒想法也能截然相反,这是常识,也是世界内的经验,并且看似不理智的行为不一定就是不理想的后果,比如武松打虎,其实就是抹不开面子硬上,结果成为传世佳话,也给了人们可以战胜老虎的经验。小伙硬拼壮汉,甚至反杀,也会给世界留下不要一味欺负弱者和老实人的经验,以保护那些弱者和老实人更不容易受到侵犯。而在这种认知下,似乎我们如何做都不能有一个固定的结果,那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IP属地:河南80楼2024-01-26 23:54
                    回复
                        先来解决更早提到的违心事问题,一个人之所以做所谓违心事,基本上就是因为当时对于ta来说,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感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比如一个人因为穷等原因抛弃了孩子,但又有罪恶感,所以说自己抛弃孩子是做了违心事,但实际上,当时对于ta来说,相比抛弃孩子的罪恶感,不愿意被孩子连累的感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抛弃孩子解决了被连累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存在了,抛弃孩子的罪恶感才又占据主导地位,这个时候ta谈抛弃孩子是违心事甚至说后悔,那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当然,这里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ta以为抛弃孩子可以解决生活困境,实际可能恰恰相反,被人口诛笔伐人人喊打不说,孩子还天赋异禀创造巨大财富,由此悔不该当初,当然啦,这也是马后炮的认知问题,但也同样是世界内的经验。而这里的后悔呢,也是人后悔的另一大成因,结果和想的不一样,然后因结果而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和情绪而情绪化地悔不该当初。然而呢,生活中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后悔,很多人会坦然接受,甚至像团长说的那样不因失败的经验而影响判断。为什么呢?理又在哪里呢?


                      IP属地:河南81楼2024-01-26 23:55
                      回复
                          前面两个问题谈心学时讲,先来说想象和实际,很多人热衷于想象,别人如何如何但自己遇到了一定不会,又热衷于打脸,某人说得好听实际会如何如何。那么矛盾的现象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人的这种想象可以说基本都是对的或者合理的,但又不合理在与现实有出入,就是说,我在脑海里想象自己遇到了某种事会如何做,自然是默认了一些感性和认知环境等前提条件,以及这些因素的实时变化,在这些条件下,我认为自己会如何做是符合这些前提条件的最终理性,也可以理解为实际上我自己在脑海里真实经历了一遍。然而实际情况有无数可能,当时所处的环境、感性和认知以及变化等等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就相当于,我脑海里是1+3+6等于10。实际却是1+2+8-6等于5。如果实际和我脑海里想得一样,那我的做法也自然和脑海里一样。当然我们可以反驳存在实际和脑海一样但结果不一样,也同样可以证明或找到这个结果不一样依然是因为实际和脑海中的某些不一样因素。当然啦,也存在过程不一样结果一样的可能。然后只脑补的人呢,往往以这样一个马后炮视角去批判和否认别人的行为,实际上他想象的与对方经历的完全不一样,当时的感性认知等等都不一样,包括每个人的基础条件不一样。比如我在小巷里遇到过一条藏獒那样的大型犬,面目也凶神恶煞,我本没有注意到暗处的那只犬,但是它发出了一种非常低沉且极具穿透力的吼声,这种吼声不是犬吠,而更像是猫打呼噜的那种行为,自然而然发出来的不是为了吓唬我。我是走近了才慢慢听清这个声音,而当我听得越清,整个身体和心脏也会愈加跟着颤抖,就有一种被***感觉,使我浑身发软腿不听使唤,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但当时我又急着去公共厕所,而公共厕所已经近在咫尺,就是我当时在十字形路口,狗隐在左边的小巷不远处,厕所在右边两三米处。我慢慢地挪进厕所,在出来时看到那只大狗拴在那里,依然发出那种咕噜声,然后我整个人依然被震慑到浑身发软挪不动脚,最后好半天才走掉。


                        IP属地:河南82楼2024-01-26 23:55
                        回复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经历这种事情,我也听过狮吼虎啸,很有震慑力但跟那个呼噜声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真的就像是给你加了个debuff,那个狗本身不一定有那么可怕,换句话来说,就算是只茶杯犬能发出这种声音,我可能依然如此。而如果这时候有那么一个上帝视角的旁观者,看我经过一只狗却那般挪不动脚,会嘲讽我怎么怎么样。如果我因为挪不动脚被狗咬了,ta也可能又说如果是他会如何如何,但实际上,他没有这种经验和认知,在ta的脑海里想象不到这种状况和感性,所以能大言不惭地好像自己很智慧很勇敢,然而这可能跟勇敢没有关系,就是说哪怕我并不怕那只狗,但就像鬼压床一样力不从心走不动路,再怎么想着去暴打那只狗也没用,而也一定存在胆小却能免疫这种声音的人,那ta可以说你看看你,我胆小至少还知道跑,你却如何如何。所以实际的问题是,往往人们在评价这类事情时,是不切实际地抛开了对方当时的感性认知等因素,以自身的没有或者不一样的感性认知去强行否认抬高自己,而且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感性,因为之前推论过,感性往往因人而异且极不可控也很难传播,而认知往往比较容易统一和传播的。除非那种基于感性的认知,不亲自经历就不能体会和理解的那种等等。而马后炮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还可能存在一个感性问题,就是存在想要给别人扣不理智以及体现自己理智的潜意识,所以往往会先在脑海里确定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脑补一个符合答案的过程,而不是去贴切一个拥有无数过程和答案的实际。而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平常的理智状态下的人,同样存在感性和认知问题,尤其是认知,而相比更高更全面的认知状态,原本平常的理智状态又成了缺乏认知的不理智状态,会作出对于更高更全面认知状态下不理智的行为。所以也能看出,人的行为往往受制于自身的感性和认知,而处在一个受制约的不自由状态。


                          IP属地:河南83楼2024-01-26 2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