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3,653贴子:6,163,107

从今天开始读《认知觉醒》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节期间在书摊儿上,偶然看到了一本叫《认知觉醒》的书,虽然一眼看去,便知是一本缝合拼凑的商业励志书籍,但是书中罗列观点却很对我个人的病症,在书摊读了很久。
刚好微信读书里也有这本书,遂决定这本书为今年第一本书,认真读,以期有所改变。
待认真完后,就去买一本正版,以表感谢。


IP属地:河南1楼2024-03-01 15:12回复
    2024.2.29
    补上昨日的心得
    自己内耗的根源便是来自于:理智脑VS情绪脑(本能脑)。
    理智脑罗列出一大堆计划,无视情绪脑的感受和本能脑的承受能力,这些计划显而易见是一堆废纸,当计划又泡汤时,理智脑就会对情绪脑指手画脚,批评其堕落、幼稚、脆弱、不上进。
    情绪脑和本能脑看见理智脑就会烦躁、焦虑、厌恶,于是就利用外界的短视频、游戏、小说,将注意力榨干,占用所有带宽,阻止理智脑上线。
    这就是内耗。
    自己的理智脑应该多体谅情绪与欲望,承认他们的存在,接纳他们,然后兼顾外部实际任务与自身的感受,去做决策。
    而情绪脑应该适当克制,允许出现短暂的,接收程度之内的不适,给理智让出一定带宽,以免走错方向。
    只有三者协调统一,才能应对外部困难的任务,和艰难的环境,才能做成一点点事儿


    IP属地:河南2楼2024-03-01 15:19
    收起回复
      2025-08-14 12:38: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24.3.1
      今日心得
      耐心的误区,以往自己理解的耐心和毅力,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行,是在烈日炎炎下岿然不动,然后,自己就一直没有耐心和毅力然而,实际的耐心是,坚持去做一件事儿,中间停顿也好,间隔也罢,没有放弃。
      人宝贵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其实只有很少的力量,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这点力量是用来打方向盘用的,用来拉车就是暴殄天物。
      把方向打正,然后靠情绪、本能、习惯这些强大的力量推着自己向前走。


      IP属地:河南3楼2024-03-01 15:26
      收起回复
        2024.3.2
        自己学了100个知识点,有思考有感悟的可能只有50个,这五50个有感悟的点,可能只有10个能付诸行动,付诸行动的10个点,最终只有一两个能改变自己。
        学习不在于自己学了多少,而在于自己留下来了多少。
        遥想当年自己上中学,无意中看到一本《四轮学习方略》的书,奉为圭臬,整个中学就执行了书里的一点:听课-复习-练习-考试,四个循环,没有买成山的辅导书,没有参加过补习班,成绩便突飞猛进。
        可见,学得再多,也不如踏实的去做去改变一点,只要有一点改变,整本书都是值得了。
        第二点感悟,就是“信”的力量。读书之前,一定不能去看书评,尤其是现在这种网络环境,白的能喷成黑的,黑的能洗成白的,何况厚厚的一本书,总能有人挑出刺来。当自己看到这些评价时,很难再去相信作者说的那些。自己既然不信,又怎么可能付诸行动呢?
        所以,必须要信,即便书里有糟粕,也要信书中的净化,信书中那些切合自己的点。带着诚恳的心去实践。
        第三点感悟,就是“延迟满足”。道理很浅显,事前满足,我们体验的是:多巴胺-焦虑 ,事后满足,我们体验的是:多巴胺+内啡肽,肯定是时候满足更舒服惬意。自己应该在接下来生活和工作中,多对比和体验。


        IP属地:河南6楼2024-03-02 16:20
        收起回复
          2024.3.4
          可实践的点:以后再有玩乐的行为,不再为其贴上堕落、不务正业、不上进等标签,好逸恶劳只是人作为生物的天性,无所谓好坏。只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需要一定程度上克制一下这些天性而已。相应的,当自己需要理性思考,面对现实之前,不要有过度焦虑和恐惧,尤其不要有敌对思想。接纳从天性中暂时脱离一会儿所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
          当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以及当自己什么都想干的时候,通常时间就会被浪费掉。这是一个很具备实践性的点,即在每天的重要间歇点拿出来一点时间想想,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多选,只要单选。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用到自己宝贵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一旦想清楚了,就要靠情绪和本能自发的去做事。
          “习得性无助”,人们宁可受生活的罪,都不愿吃学习的苦,这个道理我自己也悟出来过。明明觉得现状不好,很难受,但就是难以做出改变,离开现在的环境,去自我突破。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但本书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了想法不清晰,其实也算是抓住了要害。如果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行动的路上,会少很多犹豫和彷徨。如果能有意识的去把不明白的事情去学明白,问明白了,会少很多焦虑和恐惧。
          所以,尽量搞清楚能搞清楚的事儿,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何况,大部分行动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


          IP属地:河南7楼2024-03-04 14:21
          回复
            2224.3.5
            今天没有心得,只有疑惑
            为什么要说:用感性做选择呢?感性就那么靠得住?
            我面前有一件工作,如果我不做,焦虑感就会出来,因为再不做就要耽误事儿。如果我做了,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些麻烦依旧让我觉得焦虑。那到底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呢?
            再比如,我早起心情就很不好,但不早起会耽误很多事儿,到底要不要早起呢?
            如果用感性定人生目标,我想要的理想工作的目标就是:工作压力不大,工资中等偏上,每天准时上下班,工作中没有纠纷,同事间没有欺骗,团队齐心协力。 这样的目标现实中真的存在么,可能实现么?
            每个人的欲望不太一样,有的人是进取型的,有的人是收敛型的。人在社会中,身不由己。有太多无奈。


            IP属地:河南8楼2024-03-05 16:04
            收起回复
              2024.3.7
              所谓的“元认知”,看其描述,和佛学里所说的“自觉”应该是差不多的,只是没有佛学里说的那么玄乎。
              想利用元认知,最关键的一定要先“停”,只有暂时摆脱了本能及情绪脑的控制,才可能让理智脑上线运作。
              而“消除模糊”本质上就是用清晰的节点和指令,制造“停”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冥想确实是很有益于人生的,因为冥想本身就是一个停的过程,消除掉情绪,消除掉妄念,完全的停下来。
              想用元认知去改善自己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很玄且难的事,实际生活中,能跳出当下的情景,情感,去反思一下自己应激的过程,是一件比较偶然的事。这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在应激反应时,自己产生了自我觉察。二是当时的形势,允许自己稍微停下来,去体会自己的应激过程。一旦时过境迁,再回过头去总结,就像干巴巴的教条。不能说一点用没有,但也大不到哪去。
              我想从今天开始养成一个小习惯,就是每当需要开始或者即将开始做什么事时,用笔写下:接下来,我要开始做XX事了,或者用手机打出来:接下来,我要开始做XX事了


              IP属地:河南9楼2024-03-07 16:13
              收起回复
                2024.3.9
                今天读了元认知最后一小节,其中的观点正是我前几日心得中的内容,可见自己读书还是很认真的。
                今天便不再重复写这些心得,转而给自己制定一个小小的习惯养成任务
                即“停下来,自律三次”,如果自己想做一件事儿,那么自己停下来默念一遍接下来该做的事,如果不想做,那么再过一小会儿再停下来默念一遍,如果还是不想做,那么再过一小会儿再默念一遍,并且给自己降低一些要求。如果三次以后,自己依旧不想做,那么就不做了。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不去做什么,如果停下来默念三遍还是要做,那就去做。
                例如,接下来,写完这边心得,并且在日记本上将概要写上以后,我要开始一项工作:将我左手边的资料排序.登记.做好目录放入柜子中。


                IP属地:河南10楼2024-03-09 14:39
                收起回复
                  2025-08-14 12:32: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24.3.10
                  目标.专注.反馈.拉伸
                  自己这几年失败的学习经历,还真是需要这八个字的提醒。
                  自己定的学习计划,向来都是以时间或者课时为要求,从来没有约定过自己要学会哪几个知识点这种明确的目标。
                  自己学习的时候,吃东西,喝水,不拿笔不拿纸,只干听。甚至开了外放当音乐听,也是学习效果很差的原因。
                  自己只听课,连习题都不做,一丢丢反馈都没
                  自己不学习时是一点都不学,一但想学了,定的计划学霸都不一定能执行下来,自己更不可能执行了
                  自己失败的学习,踩错了每一步。
                  今年。自己应该制定新的学习模式,


                  IP属地:河南11楼2024-03-10 15:16
                  回复
                    2024.3.12
                    这两日,依旧没有清晰的行动目标,导致读书往下读不下去了
                    行动还是第一要务
                    比如今天下午,就该明确一下自己具体要做哪些工作


                    IP属地:河南12楼2024-03-12 14:12
                    回复
                      2024.3.14
                      这两日,在行动上迟迟没有进展,但确实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是模糊的,那么周围的环境就会不断地侵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上班以后,自己不明确自己要做什么,那么,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杂事侵占自己的精力,填满自己的时间
                      人生规划,如果自己不明确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那么自己就会成为他人的辅助,服从于他人的安排
                      表面上,自己好像做什么都行,好像很厉害
                      其实,自己什么都做不成,自己一直在受环境左右
                      自己一定要独立
                      独立的基础就是自己思路一定要清晰
                      自己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自己清晰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IP属地:河南13楼2024-03-14 08:20
                      收起回复
                        2024.3.15
                        昨天的实践既成功也失败了
                        成功是说白天工作效率高,晚上终于打开了书本开始学习了
                        失败是说昨晚学习消耗了最后一点自制力,合上书本以后自制力全无,刷手机刷到了后半夜
                        自己需要面临自制力有限的问题,宝贵的自制力在白天过多的消耗,到睡前就会是“自制力与多巴胺双缺”的状态。
                        当缺多巴胺即出现戒断反应时,一个小小的兴奋点就能激起自己巨大的渴望与兴奋,比如某条新闻,某个故事,某个音乐,某个配音
                        一旦兴奋点被激发,加上自制力消耗殆尽,就会造成失控。
                        所以,接下来,自己的实践中要留意自制力,尤其是晚上,不能过度的消耗自制力。


                        IP属地:河南14楼2024-03-15 08:36
                        回复
                          2024.3.16
                          知行合一,高大上,但是很难,很玄
                          但是,“行动”与“感受”合一,就很明确,并且可能做到了
                          “行动”与“感受”合一,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好处是多方面的。有利于做事沉浸进去,并且,将做事的动力,从自制力转换为本能与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做事的能耗,宝贵的自制力可以留着下一次调整时使用。
                          到这里,本书已过半
                          我认为“行动”与“感受”合一称得上是本书的开门钥匙,或者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从这里开始做起,本书的其他章节就有了抓手。
                          自己应该在实践中多加体会
                          比如现在,自己在记录今日的心得,就可以试着感受大脑的运转,有淡淡的喜悦与宁静,有一种开朗的状态,自己的手指在有节奏的敲击着键盘。自己在写下这些文字。
                          这种状态,自己不需要苦思冥想,不需要刻意的约束自己的注意力,这件事儿,自然而然的就做完了。
                          自己应该在接下来该坐的事中也体会一下这种状态。


                          IP属地:河南15楼2024-03-16 10:30
                          回复
                            为何网上的负能量如此之多
                            看知乎,热榜经常故意挑事,一群人天天在吵架。
                            看贴吧,推送的也是负面新闻居多。
                            大家就这么喜欢负面新闻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3-18 15:55
                            回复
                              2025-08-14 12:26: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24.3.18
                              今天挑读了行动力的这一章,还是颇有感触的
                              从书上看到了道理,道理还是人家的,只有切实行动了,不断的练习之后,切实的做到了,让自己发生了改变,才是自己的。
                              行动的误区很多,典型的就是行动之前总想看清结果,并且找到最优解
                              但现实哪能看的那么清楚,自己尚且不知道明天吃什么,怎么可能知道行动以后能有怎样的的结果,是否可以达成自己的期望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做一点儿看一点儿,就像在大雾里行走,永远只能看到周围几米的距离,只能走着看着。走着走着,或许就能达到自己以往难以触及的高度。
                              所以,行动时要想清楚,不是想清楚目标,而是想清楚行动的道理,行动的方向。只要道理是对的,就可以开始了。
                              这些年,自己在学习和考证上一事无成,就是现在这个误区中。自己总觉得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是一个垃圾行业,就算自己辛辛苦苦考出来证,也很难派上用场,提高收入。所以,自己每年装模作样报名,但从来不肯踏踏实实备考。然而,未来会怎样,自己真的知道么?自己现在所处的层次与眼界,对更更高层次的判断真的是准确的么?自己就真的看得这么透,这么准?
                              这就是妄图看清结果。
                              自己人到中年,除了目前的行业做了十来年,没有其他技能傍身,到了人才市场都不要的年纪时,自己无技能,无证书,要怎样和人竞争呢?自己现在工作,几乎卖给了公司,照顾不了小孩,照顾不了老人,那是因为现在老人身体还健康,小孩儿还小,数年之后,自己还能用所谓的勤劳来挣这一份工资么?当自己需要天天回家,需要经常请假去照顾老人时,自己又没有过人的长处和技能,自己该怎样保持自己的生存竞争能力呢?自己通过学习考证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这道理是绝对不会错的吧。
                              这才是生存发展的道理。
                              只有把这些道理想明白了,记到心里了,自己才能真正的获得行动的动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人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好像自己可以做成任何事儿,并常沉浸在这种虚假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不可自拔,将精力白白浪费掉。而一旦切实做事儿的时候,世界线就开始收束,从可以做成任何事儿的情况,变成只能做这一件事儿。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好,在这个时候,虚假的自我良好感觉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患得患失,还有负面反馈带来的挫折感。这也是自己经常无法开始行动的主要原因。
                              减少欲望,降低期望,告诉自己,知道了一个道理,还需要大量艰苦的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这个道理。
                              人这一辈子,能主动做成的事太少了,凭什么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而且一做就能成,这种情况本身就是虚假不切实际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而迷茫的人,资质一点也不出众,悟性也差,更需要踏踏实实去做。


                              IP属地:河南17楼2024-03-18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