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吧 关注:4,431贴子:15,365

《阴符经》的考证与训诂(待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挖一个大坑,有空慢慢填。


IP属地:安徽1楼2024-04-20 10:29回复
    一、《阴符经》经名。
    《阴符经》为何取名阴符?目前流传于世的《阴符》版本,最早的源头都是李筌本。那就让我们先看一下李筌本人是怎么说《阴符经》来历的。
    黃帝陰符經疏序(内容摘自万历正统道藏)
    少室山達觀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釆方術。至嵩山虎口巖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應乎灰滅。筌略抄記,雖誦在口,竟不能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髽髻當頂,餘髮倒垂,弊衣扶仗路旁#1,見遺火燒樹,自語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筌驚而問之,曰:此是《黃帝陰符》上文,母何得而言?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甲周甲子矣。謹按《太一遁甲經》云:一元六十歲,行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歲,三甲子為一周,六周積算一千八十歲。年少從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處。母笑曰:年少顴頰貫於生門,命輪齊於月角,血腦未减,心影不偏,性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是吾弟子也。然五十六年當有大厄。因出丹書符,冠杖端,刺筌口,令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乃坐樹下,說陰符玄義。言竟誡筌曰:《黃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聖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智人學之得其術,小人學之受其殃,識分不同也。皆內出於天機,外合於人事,若巨海之朝百谷,止水之含萬象。其機張,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為大;其機彌,隱微塵,納芥子,不足以為小;觀其精微,《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學;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吴韓白不足以為奇。是以動植之性、成敗之數、死生之理,無非機者。一名《黃帝天機》之書。九竅四肢不具,慳貪、愚癡、風癇、狂誑者,並不得聞。如傳同好,必清齋三日,不擇卑幼,但有本者為師,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二十紀。《河圖》、《洛書》云:黃帝曰:聖人生,天帝賜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紀,主一歲,若有過,司命輒奪算,算盡奪紀,紀盡則身死。有功德,司命輒與算,算得與紀,紀得則身不死,長生矣。每年七月七日寫一卷,藏諸名山巖石間,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誦七遍,令人多智慧,益心機,去邪魅,銷灾害,出三尸,下九虫,所以聖人藏之金匱,不妄傳也。母語畢,日已晡矣,曰: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
    #1 旁:原作『傍』,據夢本改。
    經名:黃帝陰符經疏。原題唐李筌疏。據《道藏提要》考證,應為宋人取李筌《陰符經序》與袁淑真《陰符經集解》合編而成。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參校本:《叢書集成新編》所收夢華館本(簡稱夢本)。
    道藏版本的序言不全,这里增补内容,不过不影响阅读。
    (筌往谷中盛水,其瓠忽重,可百馀斤,力不能制,便沉于泉,随觅不得,久而却来,已失母所在,唯留麦饭一升。筌悲泣号诉至夕,不复见。筌乃食麦饭而归渐觉不饥,至今能数日不食,亦能一日数食,气力自倍。筌所注 《阴符》,并依骊山母所说,非筌自能。后来同好,敬尔天机,无妄传也。 )


    IP属地:安徽2楼2024-04-20 14:15
    回复
      根据李筌本人的说法,他本人是在山里偶然发现《阴符经》藏书,这本书题名就是《阴符》,而且原书已经烂了,他仅仅只能完成抄写。
      这段话是高度可信的,有心者只要细读《阴符》三百字,不难发现。目前流传的《阴符经》,前三百字,可以说几乎不能成文,东拉西扯。古文哪怕是伪书,也一定是有中心思想的,不可能存在文字不连贯的现象。那么答案只有一个,现存的《阴符经》文字已被颠倒,而且较之原始版本很可能有遗漏。不过这个怪不了李筌。
      而李筌后续所谓“骊山老母”的神话故事,则完全是荒谬之言,不可信的。我们下面细细分析。


      IP属地:安徽3楼2024-04-20 14:26
      回复
        李筌所谓“《黃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我在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便感觉到伪作。
        怎么说呢?过于牵强附会。阴符不过三百文,经文思想一而贯之,又何须再分三部?李筌所谓“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不能说他讲的完全不对,但是过于牵强附会,难以使人信服。经文压根未谈抱一、富国、强兵战胜。抱一之术,属道德经说法。富国乃经世致用之学。强兵战胜,乃兵家兵法。
        当然,读者可以说《阴符经》包罗万象,作者你怎么知道没有呢?的确,《阴符经》的可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这种一分为三的分法,本身不就已经落入下乘了吗?其中道理诸君可以静思。
        历史上也的确有不少人这么做的。比如张鲁做《老子想尔注》,将《老子》强行删订至五千字,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然后再加以自己的注释,以达到宣传自己思想,教化五斗米教教民的目的。《老子想尔注》难道来源不是《老子》嘛?但是《老子想尔注》真的就是《老子》嘛?李筌对《阴符》的注释、划分、排句也是同样的道理。


        IP属地:安徽4楼2024-04-20 14:38
        回复
          我们继续往下看“其機張,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為大;其機彌,隱微塵,納芥子,不足以為小;觀其精微,《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學;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吴韓白不足以為奇。是以動植之性、成敗之數、死生之理,無非機者。一名《黃帝天機》之書。”
          李筌又借着神仙之口把《黄庭》、经史子集、孙吴白韩全部鄙视了一遍。怎么说呢?狂人妄语,一眼假。怎么看不像神仙说的话。倒是像李筌自己说的。大家都来看俺的书啊,俺写的最NB,别的什么全都是垃圾。
          黄帝之说,全无凭证。黄帝老人家,你的名字究竟给多少作者拿去了背书?哈哈。李筌把这本书又叫《天机》。虽然他本人把“阴符”解释为“暗”、“和”。不过显然这种说法他自己也不是很相信。“暗合”之意难以作为全书之要旨。
          所以后世很多人,干脆就叫这本书为《黄帝天机经》的。“天机”总结的确实不错,但又不是它的本来名字了。也有很多人认为《阴符经》乃伪书,“阴符”搞不好就是李筌瞎编的。这个确实冤枉了,李筌。
          《艺文类聚·卷八十八·木部上》:《阴符》曰:火生於木,祸发必剋。
          《艺文类聚》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类书,该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可见《阴符》一书古已有之,非李筌所能自为。李筌的注释、分章、排列,固然全不可信,但经文确是真实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后世会饱受争议,却又深为重视。张果更是在自己的注本把李筌喷的狗血淋头,说他自己找了一个上古版本的《阴符》。不过张果本的排句与李筌没有区别,只是改动了个别文字。后世的注解版本,其大意基本不出李筌和张果的藩篱,最多不过又添油加醋,改动个把文字,似是而非。
          所以张果本实际也是根据李筌本修改来的。李筌本《阴符经》的确是这个世上最接近原著文字的流传版本。


          IP属地:安徽5楼2024-04-20 15:03
          回复
            现在我们回到“阴符”二字,究竟什么是“阴符”?
            《六韬·龙韬·阴符》: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凡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武王曰:“善哉”


            IP属地:安徽6楼2024-04-20 15:06
            回复
              《六韬》是中国古代最早阐述“阴符”一词词意的古书。古人著作,为了增加书的名气而使之流传,托名古代名人,常常运用一问一答的这种方式写作,这在中国古籍中可谓屡见不鲜。
              然而,尽管《六韬》很可能并不是太公所著。“阴符”是否为太公发明,也不能确定。但是《六韬》对“阴符”的阐述是可信的。“阴符”者,“阴”为暗,“符”为兵符、符节。阴符是古代中国调兵遣将、暗中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工具。这也是“阴符”一词的本意。“阴符”作为兵符,代表着军队的军事行动,也就是杀机。
              《阴符经》作者借用了军事上的“阴符”概念,来代表天人感应,意思是天人所发杀机的征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人若能明见“阴符”,知晓天人之杀机,则能躲灾害,乃至于因势而用之。是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李筌是第一个为《阴符经》注释的人,也喜好研究兵法,著作过兵书。见“阴符”二字居然没有反应,诚可谓遗憾。中国古代最早的修炼者,很多都是部落、国家掌握军政大权的首脑、帝王。《阴符经》的作者未必就是黄帝,但也可能是上古的国君或部落首领。所以《阴符经》借用古代军事术语来指代修炼,并不奇怪。


              IP属地:安徽7楼2024-04-20 15:08
              回复
                未完,待更新。


                IP属地:安徽8楼2024-04-20 15:10
                回复
                  二、《阴符经》有三百字本和四百字本,哪一个为真?


                  IP属地:安徽9楼2024-04-20 17:32
                  回复
                    我们先看一下最早的四百字版本《阴符经》
                    黃帝陰符經集註
                    經名:黃帝陰符經集註。原題伊尹等七家註。約成書於唐代。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另有《四庫全書》本、《漢魏叢書》本等。
                    黃帝陰符經註序
                    蜀相諸葛亮撰
                    所謂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聖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聖。故曰天機張而不死,地機弛而不生。觀乎《陰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聖人藏之於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見其跡者,天機也。故黃帝得之以登雲天,湯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統諸侯。夫臣易而主難,不可以輕用。太公九十非不遇,蓋審其主焉。若使哲士執而用之,立石為主,刻木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盡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難乎?嗚呼,无賢君則義士自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巖石以養其命,待生於泰階。世人以夫子為不遇,以秦儀為得時,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馳心下走哉?文夫所恥。嗚呼,後世英哲審而用之,范蠡重而長,文種輕而亡,豈不為泄天機?天機泄者,沉三劫宜然。故聖人藏諸名山,傳之同好,隱之金匱,恐小人竊而弄之。
                    黃帝陰符經集註
                    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諸葛亮、張良、李筌註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序首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太公曰:其一賊命,其次賊物,其次賊時,其次賊功,其次賊神。賊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賊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賊時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賊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賊神以一驗,天下用之以小大。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沉於人乎?筌曰: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上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太公曰:聖人謂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棄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鬼谷子曰:賊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炁感之,時物亦然。且經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其機則少女以時。廣成子曰:以為積火焚五毒,五毒即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也。筌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勝,久之則積炁薰蒸,人腐五臟,殆至滅亡。代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无味。神仙之術百數,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術百數,其要在還精採炁;金丹之術百數,其要在神水華池;治國之術百數,其要清浄自化;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奇正權謀。此五事者,卷之,藏於心,隱於神;施之,彌於天,絡於地。宇宙瞬息,可在人之手;萬物榮枯,可生人之身;黃帝得之,先固三宮,後治萬國,鼎成而馭龍上昇於天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亮曰:以為立天定人,其在於五賊。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范曰:昔伊尹佐殷,發天殺之機,克夏之命盡而事應之。故有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太公曰;不耕,三年大旱;不鑒,十年地壞。殺人過萬,大風暴起。亮曰:按楚殺漢兵數萬,大風杳冥晝晦,有若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良曰:從此一信而萬信生,故為萬變定基矣。筌曰;大荒大亂,兵水旱蝗,是天殺機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繫夏臺,周囚羑里,漢祖亭長,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乘天殺之機也。起陸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權臣擅威,百姓思亂,人殺機也。成湯放桀,周武伐紂,項籍斬羸嬰,魏廢劉協,是乘人殺之機也。覆貴為賤,反賤為貴,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機合發,成敗之理宜然。萬變千化,聖人因之而定基業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良曰:聖人見其巧拙,彼此不利者,其計在心;彼此利者,聖哲英雄道焉。況用兵之務哉?筌曰:中慾不出謂之啟,外邪不入謂之閉。外閉內啟,是其機也。難知如陰,不動如山,巧拙之性,使人无間而得窺也。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耳可鑿而塞,目可穿而眩,口可利而訥。興師動眾,萬夫莫議其奇。在三者,或可動或可靜之。筌曰;兩葉掩目,不見泰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九竅皆邪,不足以察機變。其在三者,神、心、志也。機動未映,神以隨之;機兆將成,心以圖之;機發事行,志以斷之。其機動也,與陽同其波,五嶽不能鎮其隅,四瀆不能界其維;其機靜也,與陰同其德,智士不能運其榮,深聞不能竅其謀,天地不能奪其時,而況於人乎?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筌曰: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奸生於國,奸成而國滅。木中藏火,火始於无形。國中藏奸,奸始於无象。非至聖不能修身鍊行,使奸火之不發。夫國有无軍之兵,无灾之禍矣。以箕子逃而縛裘牧,商容囚而蹇叔哭。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良曰:機出乎心,如天之生,如天之殺,則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鬼谷子曰:三盜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況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後應之。筌曰:天地與萬物生成,盜萬物以衰老。萬物與人之服御,盜人以驕奢。人與萬物之上器,盜萬物以毀敗,皆自然而往,三盜各得其宜,三才遞安其任。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鬼谷子曰:不欲今後代人君,廣斂珍寶,委積金帛,若能棄之,雖傾河填海,未足難也。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而生百病。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曰時之至間,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
                      筌曰:人皆有聖人之聖,不貴聖人之愚。既睹其聖,又察其愚。既睹其愚,復睹其聖、故《書》曰: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皆勃。一明一晦,眾之所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仲作革,百里奚賣粥,當衰亂之時,人皆謂之不神及乎逢成湯,遭文王,遇齊桓,值秦穆,道濟生靈,功格宇宙,人皆謂之至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鬼谷子曰:後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於人乎?筌曰:一歲一三百六十五日,日之有數,月次十一二,以積閏大小,餘分有定,皆稟精炁自有,不為聖功神明而生。聖功神明,亦稟精炁自有,不為日月而生。是故成不貴乎天地,敗不怨乎陰陽。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諸葛亮曰:天子太公,豈不賢於孫、吴、韓、白?所以君子小人異之。四子之勇,至於殺身,固不得其主而見殺矣。筌曰:季主凌夷,天下莫見凌夷之機,而莫能知凌夷之源。霸王開國之機,而莫能知開國之源。君子得其機,應天順人,乃固其躬。小人得其機,煩兵黷武,乃輕其命。《易》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而難知,見近知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尹曰:思之精,所以盡其微。良曰:後代伏思之,耳目之利,絕其一源。筌曰:人之耳目,皆分於心,而竟於神。心分則機不精,神竟則機不微,是以師曠薰目而聰耳,離朱漆耳而明目、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師於心,舉事發機,十全成也。退思三反,經晝歷夜,思而後行。舉事發機,萬全成也。太公曰:目動而心應之,見可則行,見否則止。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筌曰:為天下機者,莫近乎心目。心能發目,目能見機。秦始皇東遊會稽,項羽目見其機,心生於物,謂項良曰:彼可取而代之。晋師畢至於淮淝,符堅目見其機,心死於物,謂符融曰:彼勍敵也,胡為少耶?則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焉。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良曰:熙熙哉。太公曰:誡懼致福。筌曰:天心无恩,萬物有心,歸恩於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施而不求其報,生而不有其功。及至迅雷烈風,威遠而懼邇。萬物蠢然而懷懼,天无威而懼萬物,萬物有懼而歸威於天。聖人行賞也,无恩於有功。行伐也,无威於有罪。故賞罰自立於上,威恩自行於下也。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良曰:夫機在於是也。筌曰:樂則奢餘,靜則貞康。性餘則神濁,性亷則神清。神者智之泉,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平。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夫聖人者,不淫於至樂,不安於至靜,能棲神淨樂之間,謂之守中。如此,施利不能誘,聲色不能蕩,辯士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懼。見禍於重開之外,慮患於杳冥之內,天且不違,而況於兵之詭道者哉。
                    天之至私,
                    尹曰:治極微。
                    用之至公。
                      良曰:其機善,雖不令天下而行之。天下所不能知,天下所不能違。筌曰:天道曲成萬物而不遺。椿菌鵬鷃,臣細脩短,各得其所,至私也。雲行雨施,雷電霜霓,生殺之均,至公也。聖人則天法地,養萬民,察勞苦,至私也。行正令,施法象,至公也。孫武曰:視卒如愛子,可以俱死。視卒如嬰兒,可與之赴深溪。愛而不能令,譬若驕子,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禽之制在炁。
                      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尹曰:炁者天之機。筌曰;玄龜食蟒,鸇隼擊鵠。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蜍蛭嚌魚,狼犿嚙鶴。餘甘柔金,河車服之无窮化玉,雄黃變鐵,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夫禽獸木石得其炁,尚能以小制大,況英雄得其炁,而不能淨寰海而御宇宙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太公曰:損己者物愛之,厚己者物薄之。筌曰:謀生者,必先死而後生。習死者,必先生而後死。鶡冠子曰:不死不生,不斷不成。孫武曰:投之死地而後生,致之亡地而後存。吴起曰: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吴樹恩於越而害生,周立害於殷而恩生。死之與生也,恩之與害相反糺纏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太公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筌曰:景星見,黃龍下,翔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揚波,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錯,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愚人以此天地文理,為理亂之機。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六府三事无相奪倫,百穀用成,兆民甩康;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賦苛政,上下相蒙,懿戚貴臣驕奢淫縱,酣酒嗜音,峻宇雕牆,百姓流亡,思亂怨上。我以此時物文理,為理亂之機也。
                    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
                      筌曰:賢哲之心,深妙難測。由巢之跡,人或窺之。至於應變无方,自機轉而不窮之智,人豈虞之?以跡度心,乃為愚者也。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良曰:理人自死,理軍亡兵。无死則无不死、无生則無不生,故知乎死生,國家安寧。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尹曰:靜之至,不知所以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良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勝之。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良曰:陰陽相推激,至於變化在於目。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之,因而制之。
                      良曰:大人見之為自然,英哲見之為制,愚者見之為化。尹曰:知自然之道,萬物不能違。故利而行之。
                    至净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良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鳥獸至浄,律曆所不能契,從而機之。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萬一决也。神機鬼藏。
                    良曰:六癸為天藏,可以伏藏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亮曰:奇器者,聖智也。天垂象,聖人則之。推甲子,畫八卦,考蓍龜,稽律曆,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乎象,无不盡矣。亮曰;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良曰:萬生萬象者,心也。合藏陰陽之術,日月之數,昭昭乎在人心矣。廣成子曰:甲子合陽九之數也。卦象出師眾之法,出師以律,動合鬼神,順天應時,而用鬼神之道也。
                    黃帝陰符經集註竟


                    IP属地:安徽10楼2024-04-20 17:33
                    回复
                      先说经文部分,除掉后续新增了几十个字。首先是前三百字有了轻微的变化。
                      ①“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变成“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这个影响不大,纯粹是语法问题。故不予讨论。
                      ②增加了“天生天殺,道之理也。”李筌注本没有这句话。
                      其次是取消了“抱一“、”富国“、”战胜“三种分法。
                      最后,大大增加了解释的多样性,可以说后世的《阴符经》注释,基本和李筌本、集注本大差不差。


                      IP属地:安徽11楼2024-04-20 17:42
                      回复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句话如果删掉,我们可以发现,完全不影响经文的逻辑。
                        前文“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句意独立,逻辑顺通,无需再补上这么一句话。后文谈天地万物与人的“三盗”,不合杀机之说。这里突然冒出一句话,语序非常不顺。
                        所以后世的《阴符经》版本,在划分三章的时候。有把“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放在神仙抱一章末尾的,也有把它放在富国安民章章首的。总之这句话十分的多余,删去与否对全文的影响也不大,有可能是后来人加的。


                        IP属地:安徽12楼2024-04-20 17:50
                        回复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序首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IP属地:安徽13楼2024-04-20 17:55
                          回复
                            我们来读一下整理后的前三百字,各位最大的感受是啥?我的第一直觉就是不通!文字极其的不通顺,拗口。
                            我们先分析一段: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这句话很通顺,但是之后应该说生杀不是嘛?怎么有转进到了性的巧拙、九窍之邪的动静呢?)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奸生於國,時動必潰。”话说的很好。但是前后文却没有任何呼应,孤零零的一句话在这里,显得十分尴尬)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IP属地:安徽14楼2024-04-20 18:02
                            回复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非常通顺)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
                              (不是在说盗机嘛?好歹继续啊。结果开始谈日月之数、小大之规律。不过文意也不是说不通。但是为什么之后又来了一句“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呢?显得语句十分不顺。)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IP属地:安徽15楼2024-04-20 18:07
                              回复